王安石在北方的生活(标签外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个人品端方的君子,他有很多标签,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也有很多特点,不爱财,不好色,不贪图名利,性格执拗;喜欢他的人把他捧上神坛,反感他的人则把他无限丑化。
在赋予他这样那样的头衔下,很多人都忽略了,王安石其实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那些标签之外,他还是一个孝顺长辈的儿子,友爱手足的兄弟,爱护妻子的良夫,关爱子女的慈父。
(01)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氛围良好的家庭中,他的父亲王益(994-1039),字捐之,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十七岁时,因为文才很被张咏赏识,就被张忠定公改字舜良。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先后出任建安主簿、临江军判官,新淦、庐陵、新繁等知县,韶州知州,江宁府通判等职。
王益清正廉洁,很有才干,官声也很好,每在一地都是“大治”,他的言行和操守以及政绩,都让从小跟随他奔波的王安石耳濡目染,受到很大的熏陶和影响。
宝元二年(1039)二月二十三,四十六岁的王益病逝在江宁府通判任上,王安石才十九岁,上有年迈的老祖母、中年丧夫的寡母,下有年幼的弟弟妹妹,“母兄呱呱泣相守”。
王益先娶徐氏夫人,生两个儿子王安仁、王安道。徐氏早亡,王益又续娶吴氏夫人(998-1063),生了五个儿子,即王安石、王安国、王安世、王安上、王安礼兄弟。
吴氏夫人出身大家,“好学强记,老而不卷”,她的母亲黄氏喜欢阴阳术数之学,吴氏“亦通于其说”。
吴氏作为继室,对前室的两个儿子视如亲生,母子和睦到外人都看不出他们不是亲母子。她孝顺翁姑,体恤族人,慈爱子女,她的见识、学识、修为以及德行,都给王安石带来良好而深刻的影响。
王安石就是在这样优秀的父母教养影响下长大,长成一位胸怀大志、又踏实肯干、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直士大夫,并在庆历二年(1042),以优异的成绩名列甲榜第四名,开始步入仕途。
因为王安石是七兄弟中第一个出仕的,他大哥王安仁要到皇祐元年(1049)才中进士,所以,王安石自觉主动地去承担家庭重任,奉养祖母谢氏和母亲吴氏。
中进士后的王安石一直出任地方官,按宋朝制度,他进士第四名,属于高科及第,做满一任地方官就可以申请馆职考试,然后进入馆阁任职。
馆阁是宋朝的文官高级人才库,有了馆阁出身,才能做参政、当相公,因此,馆阁是所有为官做宰的士大夫都很向往的去处。但是,王安石却并没有主动申请参加馆阁考试,而是一直在外任职,还颇有政绩。
皇祐三年(1051),宰臣文彦博建议仁宗赵祯,召王安石进京参加馆阁考试,接到诏命,王安石不是欣然领命,而是上《乞免就试状》辞谢圣谕。
这是为什么呢?别人科举排名靠后的都削尖了脑袋往馆阁钻,怎么王安石非但不主动去享受自己的权益,却连皇帝的征召都推辞掉呢?
这,有他喜欢出任地方官,拿辖区当试验田、施展自己所能、积累治政经验的原因,更有长辈在不远游的原因。
由于父亲早亡,祖母年迈,老母在堂,弟未娶,妹未嫁,如果他进京,势必难以奉养祖母和母亲、并兼顾一大家子,所以他才不去参加馆阁考试,只是在外任职,一为国二为家,忠孝都能两全。
正是因此,面对皇帝的诏命,王安石才上表辞谢,拒绝参加就试。他在地方上优异的政绩、品德上的高洁、对功名利禄的恬退态度,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没过几年,文彦博再次举荐他,仁宗这次直接下诏让他免馆阁试,除集贤校理。
王安石再次上书辞谢,坦诚自己的祖母和两个兄长相继亡故,作为事实上的长子,他还有老母要奉养、弟妹要婚嫁,所以还不能进京任职,请求继续在外地做官,为国家的地方建设添砖加瓦。
同时,王安石还在奏疏中批评朝廷对他不加考试就除授馆职的行为,是开越级提拔的不良风气,有干紊朝廷制度之嫌,自己不能以身废法。仁宗为了把王安石弄到京城,再二再三地下诏,但拗相公则是再三再四的上书推辞,坚决不接受诏命。
嘉祐八年(1063)八月,六十六岁的吴老夫人去世,王安石护送母亲灵柩归葬江宁,丁忧守丧,因为过度悲伤而哀毁骨立,他不睡在床上,就以稿秸为床,睡在厅堂的地上,非常简朴的为母亲守丧,以至于给他送信的使者,都误以为他是王家的仆人。
治平四年(1067)闰三月,神宗赵顼在韩维的大力推荐下,诏命王安石出任知江宁府,人们都以为王安石会辞谢时,已经为老母尽完孝的王安石却坦坦然去府衙上任了,随即在九月,被神宗诏为翰林学士,进京,开始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
(02)
王安石天资孝友,对兄弟们极其友爱。父亲王益去世后,他就跟随二位异母兄长在金陵读书,兄弟之间兄友弟恭,关系非常和睦。
仲兄王安道最早亡故,后事由长兄王安仁处理,不幸的是,就在一年后,王安仁也撇下两个未成年的幼女和多病的妻子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七岁。
身为长弟的王安石亲为大哥书写墓志,志文中很悲痛地感慨兄长的“才而不遇”,对兄长的文才不为世人所知非常的惋惜,其痛心之情,让人读起来都不禁为他难过可惜。
他还在《宣州府君丧过金陵》的短短诗句中,“百年难尽此身悲,眼入春风只涕洟。花发鸟啼皆有思,忍常棠棣鹡鸰诗”。抒发对兄长的悼念之情,诗句满是丧失兄长的伤感和悲凉,真挚的兄弟情义通过文字得到酣畅淋漓的展现。
对待几个弟弟,王安石更是尽显兄长风范,“俸禄入门,诸弟辄取以尽,不问”。管着弟弟们的花销,还操心弟弟们的生活、事业、交友以及婚姻,活脱脱的一个弟控。
大弟弟王安国仕途不顺,心情不好,王安石就给弟弟写诗,耐心地宽慰、鼓励弟弟,劝告他不要急于求进。
知道二弟弟王安世和品行高洁的朋友陈师道一起乘船进京,王安石开心地写诗,表达对弟弟能够交往益友的欣慰、喜悦之情。
三弟王安礼要回老家,王安石操心路途太遥远,天气太寒冷,心里又是纠结又是惦念,还有不胜的伤感之情。
眼看弟弟们都各自长大成人,幼弟王安上都能独自出远门了,王安石又是感慨欣慰,又是如老母鸡一般对幼弟各种叮嘱,恨不得心也跟着幼弟走。
王安上到了适婚年龄时,操心的弟控又写诗表达对弟弟人生大事的关心和“捉鸡”,弟啊!你的老婆“何时至”啊?
就算自己因公务出门在外,看到天气寒冷,又忍不住操心幼弟,叮嘱王安上注意增添衣物。王安上望天:有一种冷,叫我哥觉得我冷。
想起嫁人的妹妹,王安石又通过诗句表达对妹妹的思念之情,感慨兄弟姐妹的分散,为不能团聚而遗憾。
除夕之夜不能回家和弟弟们团聚一堂共叙亲情,只有客船和酒陪伴的王安石又给弟弟写诗,抒发百感交集的自己只求醉中成眠的心情。
晚上睡觉梦到和弟弟王安礼分别,弟控的哥哥也忍不住去写诗,抒发自己醒后辗转流涕伤怀的感情。王安礼一脸懵:我哥好娇弱啊!
······
王安石为弟弟们写了很多的诗,他对兄弟们的情意,在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温情的诗句,无不显示王安石在情感上的细腻、体贴、温柔,以及奶妈、弟控的属性,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介甫!
(03)
宋朝的士大夫有纳妾蓄妓的风气,很多人家里都养着女妓,生活极为奢侈糜烂,即便没有妾室,身边也有侍婢暖床,比如品行高洁如孝肃老包,身边就有侍婢。出行携带女妓、互相之间赠送侍婢等等,更是北宋士大夫之间的常态。
但在北宋士大夫群体中,王安石和司马光一样,都属于异类,私生活非常检点,既不纳妾,也不蓄妓,更不留侍婢,对妻子极为尊重爱护。
据《侯鲭录》记载,王安石从金陵途经苏州时,苏州太守刘原父,以很隆重的礼节邀请王安石来州府做客,宴会时招来很多营妓列于庭下,这本来是当时的社会常态,但王安石并不和世俗同流。
在堂前不肯落座,要求撤走女妓,刘原父劝解半天,王安石就是不配合,不撤走女妓我就不入坐。刘原父总算领教拗相公的脾气了,只好撤走女妓们,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刘原父还用韩愈在《送穷文》的结句“烧车与船,延之上座”来恭维王安石。
王安石并不是为了邀名,才在外面表现得不迩声色,他是真的律己,真的不贪色,即便在家,也是言行合一,甘愿守着老妻度日,并没有搞那些飞黄腾达就让槽糠下堂的戏码。
据《邵氏闻见录》记载,王安石的夫人吴氏,可能担心别人笑话王家没有妾室,就偷偷给丈夫买了一个妾室。
王安石回家后发现家里多了陌生的年轻女性,就询问起来,女子告诉他,她是吴夫人花钱买来侍候王安石的妾,她原本是低级武官的妻子,因为丈夫运送官粮时翻船,耗尽家产来赔偿也不够,只好把妻子卖了以偿还官粮。王安石很同情女子的遭遇,就召见女子的丈夫,让他们夫妻团聚如初,买妾的钱也当赠送给女子。
吴夫人好洁成癖,是个大讲究,但偏偏遇到王相公至性坦率,忒不讲究。王安石在江宁府任上退休时,吴夫人把官舍里一张自己躺习惯的藤床带回家。按惯例,官员离职时,是不能带走任何公家用品,所以,江宁府的吏员就去王家索要那个藤床。
家里人担心吴夫人发怒,都不敢说藤床的事,王安石知道了,他没有去批评妻子霸占公家用品的行为,也没有直截了当的让人把藤床退回去,而是很鸡贼的用他的方式给不知情的妻子解围。
方法很简单,不太讲究的王相公直接光着脚上藤床,在藤床上躺了老半天,大脚板子在藤床上这里蹬蹬那里踩踩,一直到妻子看到他的举动,可把爱干净的吴夫人气坏了:你怎么又不洗脚脚就乱躺?!赶紧的把藤床弄出去!王相公这才施施然的下来穿鞋子,仆人们迅速把藤床抬出去,别碍夫人的眼。
就这样,王安石既没有占公家便宜,也没有在下人面前伤害到妻子的尊严,就把藤床事件给解决了,真不愧是对妻子体贴包容的贤良丈夫。话说,俺居然觉得荆公这个行为有点可可爱爱的。
(04)
王安石与吴夫人夫妻恩爱,生有三男三女六个娃。长子王雱(pang,1044-1076),次子王旁(?-1095/1097),三子是在群牧判官任上所生,还没起名字就不幸早夭;长女嫁给吴安持,次女嫁给蔡卞,三女是在鄞(yin)县所生,也没起名字就夭折。
小女儿的早夭,是王安石第一次遭遇丧子之痛,那孩子是他在鄞县做知县时生的,特别的聪慧,每次抱着牙牙学语的女儿时,王安石总担心慧极必伤的命运落到自己家。
怕啥来啥,庆历八年(1048)六月,这个“慧异甚”的女儿仅仅活了一岁多,就夭折了,王安石难过地把女儿葬在鄞县崇法院西北,并亲自给幼小的女儿书写《鄞女墓志》。
在王安石调离鄞县时,他还来到女儿的墓前,写下《别鄞女》来和女儿诀别,“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三十岁的父亲却像五六十岁的蹒跚老翁,满眼忧伤地来和小女儿告别,今夜一别,就是一死一生,各自西东,简洁明了的诗句,读来令人有种刺骨的痛,王安石这一刻的心情,大概只有张三丰和金庸能够体会。
几年后的嘉祐二年(1057),王安石从群牧判官任调知常州,遇到幼弟生病,幼弟病刚好,途经扬州时,在群牧判官任上生的小儿子又夭折,王安石一边悲痛小儿子,一边匆忙赶赴常州就任,又遇上水旱灾情,王安石只能把悲伤埋在心底,忙着救治灾情。
等到闲暇时,在给梅尧臣、欧阳修的通信中,王安石还提到幼子夭折的事。梅尧臣的小儿子也不幸夭折,对王安石的遭遇很能感同身受,他还在《得王介甫常州书》中,通过诗句隔空与王安石共情,抒发丧子的伤痛,“后各失子怀悲伤”。
王安石的长子王雱,也是个聪慧异常的崽,年纪轻轻就能极论天下事,著述万言,堪称天才,但不幸的是,这个备受王安石器重的聪敏长子,也在熙宁九年(1076)早早亡故,真正的让王安石白发人送黑发人。
长子的离去对王安石打击很大,曾为儿子写悼念诗《题雱祠堂》,把儿子的早逝比作凤鸟飞走、千年梁木被摧毁,借此表达对儿子才学的肯定和欣赏,以及自己的痛心惋惜。
元丰末年(1085),王安石在偶然间看到王雱留下的遗墨时,他内心的丧子伤痛再次翻滚心头,写下《题永庆壁有雱遗墨数行》悼念儿子,诗句又凄凉又悲伤,把感人肺腑的父子深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王安石的长女,嫁给吴充的儿子吴安持为妻,封蓬莱县君,工诗,曾给父亲写诗表达思念之情,“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
爱女心切的王安石则连作了两首诗,来回应宽慰女儿,“人世岂能无聚散”,“好读楞严莫念家”,让女儿理解聚散的哲理,学会修心养性,体悟人生真谛。
但长久地离别一直难得相见,即便经常有书信往来,也难以抒发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伯姬不见我,乃今始七龄。家书无虚月,岂异常归宁”就是身为父亲的王安石对远嫁女儿思念的真实写照。
对同样远嫁的二女儿蔡氏妇,王安石也充满了怜爱和思念,他用楚辞的形式写《寄蔡氏女子二首》,其中有句“若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被苏轼夸赞“自屈、宋没,旷千余年,无复《离骚》句法,乃今见之”。
而“仰有桂兮俯有兰,嗟汝归兮路岂难。望超然之白云,临清流而长叹”的语句,更是尽显老父亲的纠结心情,思念女儿,盼望女儿带着孩子归宁团聚,却又担心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女儿归家不易,迫于现实的老父亲,只能仰望白云清流长叹,读来真是让人鼻子一酸啊!
王安石对子女充满关心慈爱之情,对儿媳妇能够一视同仁,他的次子王旁有心疾,犯病时家暴妻子庞氏,王安石不愿意看到为王家生儿育女的儿媳妇饱受拳脚之苦,就做主把儿媳妇庞氏改嫁他人。
不知道是史料在传播中刊刻失误,还是王安石反对派的蓄意污蔑,总之,从北宋末期开始,王安石改嫁二儿媳妇庞氏的事,就被“旁”冠“雱”戴的扣到早死的天才长子王雱头上,同时,王安石还被人为恶毒的诅咒绝后。
在现代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天才王雱有疯病,家暴妻子庞氏,庞氏被公爹王安石改嫁他人,王雱留下带血的《眼儿媚》抒发相思之情,甚至还有庞氏改嫁给岐王赵颢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瞎扯单网文,瞎编乱造的简直是没眼看。
其实,王家有心疾的是老二王旁,被改嫁的是二儿媳庞氏,改嫁时间在元丰初年(1078-1079),王安石在给耿天骘(zhi)的书信中,就曾经提到过,“旁妇已别许人,亦未有可求昏处,此事一切不复关怀。”
而老大王雱娶的是萧渤之女,人家老婆姓萧不姓庞!王雱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嫁给吕安中;后来被徽宗做主,过继他堂弟王旉的儿子王棣为嗣子,建炎二年(1128),王雱之子王棣以显谟阁直学士、知开德府,率军民固守澶渊,金兵陷城,殉国。
王旁和庞氏生有儿子王桐,还有个女儿嫁给郑久中。王桐的次子王珏有墓志流传,墓志中完整地记述了王安石次子王旁一支的谱系,就收录在晁公遡的《嵩山居士文集》中,网上都能查到。
(05)
2021年是北宋名臣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对于王荆公,很长时间里都是贬多于褒,他已经被不同立场的人、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人为的标签化,已经快被渲染的不是他了。
在不同的标签下,又都有一堆不同的评价,多数人都喜欢立足于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对他进行各种解读分析,他的情感世界却总是很容易被人忽视。
如果不提王安石的是非功过,单从他的人品和学问来讲,不管是他的同路人还是他的反对派,对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要是再把王安石从朝堂中剥离出来,把他的各种标签去掉,让他回归到家庭中,就会发现,展现到世人眼前的,是一个与朝堂形象大不一样的王安石,普普通通,平平无奇,却温暖和煦。
在家庭和生活中,王安石他就是个孝顺的儿子,专一的丈夫,体贴的兄弟,温柔的慈父,真挚的朋友,简直看不到一丝在朝堂上霸道固执的拗相公的影子。
当看到他给中年早亡的父亲书写的述文时,你会发现,他只是个对父亲充满孺慕之情的赤子;当读到他写给兄弟、子女那些絮絮叨叨却又充满温暖的诗时,你会发现,他又是个有着粘人属性的好哥哥、好爹爹;当看到他给满身缺点、还经常给他捅娄子的妻子兜底收拾残局时,你会发现,他还是个一心一意尊重爱护妻子的好丈夫。
这就是王安石的另一面,真的是让人满心惊讶啊!这,还是那个被人攻击“冷血无情”、刚愎自用的王安石吗?
其实,从朝堂中被剥离出来的王安石,才是真正的王安石吧!毕竟诗品如人品,在那么多写给亲人的诗句中,表露出来的形象,才是王安石标签下真实的模样啊!
他是一个崇尚积极、乐观向上的人,他对他的亲人们充满了深爱之情,他对他的祖国更是爱得深沉,他的内心是柔软的,是温情的,他的一生,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曾巩《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王安石《临川集》、晁公遡《王少卿墓志铭》、《宋会要辑稿》、《宋史》、刘成国《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