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别生气!在怼我之前,请先做道选择题:

法场刑台之上,你跪在木墩旁,抬头面向高举着屠刀的亲生父亲;

以下哪一个选项,是最符合儒家“三纲”理念的做法? 单选

0人 0%

引颈就戮

0人 0%

跪地辩驳

0人 0%

撒腿就跑!

大声说话,大口吃肉;大家好,我是吴吞: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国产古装剧《宰相刘罗锅》。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1)

乍看之下,李保田先生试验的刘墉,和这副画上的人物,真像!

刘罗锅,本名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

刘罗锅不可能真是罗锅,否则即便他出身名门显宦之家,也不可能当上朝廷大官。

古人也是看脸的。不信?想想“丑死”的钟馗。

叫他刘罗锅,是因为传说他个子很高,又常年躬身读书写字的缘故,导致后背看上去有点驼;一些无聊的人拿这个嘲笑他,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刘罗锅”。文法上,有贬词正用以示亲昵的说法。这个外号叫起来比较亲切,刘墉是个干实事儿的人,对老百姓们是真好,于是民间都爱称他为“刘罗锅”。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2)

刘墉 书法作品

你可能不熟悉的是,除了“刘罗锅”之外,刘墉还有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外号,叫做御儿干殿下。这个名号的背后,则是一桩惨绝人寰的家庭伦理悲剧:

刘墉的父亲,是大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两朝元老,名相刘统勋。传说他为人刚正不阿,对朝廷更是忠心不二。

刘统勋晚年自觉力不从心,反复斟酌之后,决定上奏乾隆皇帝,请求告老还乡。

乾隆皇帝咱们是知道的,好大喜功,又小心眼,说好听点是好诙谐。对刘统勋这么个老臣,又是抚恤,又是挽留的,同意之后还有意无意的问了句:“爱卿,你的忠心我是知道的,倘若日后,你的儿子们对朝廷不忠,该怎么办?”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3)

又是朕的段子

刘统勋听了乾隆的话,认定皇帝怀疑他有二心。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为了自己的千古名声,于是就把他的三个儿子召集到法场,让他们跪在行刑台的木墩旁。

刘统勋先问大儿子:“儿啊,君要臣死,臣怎么办?”

和他一样耿直的大儿子立刻坚定的回答道:“臣不得不死!”

“好,是我的儿子!”说罢,刘统勋举起屠刀,砍死了大儿子,

又转头问向二儿子:“儿啊,父要子亡,子该怎么办?”

刘墉和二哥都吓呆了,他们先看了看倒在身旁,鲜血直冒的大哥,又看向疯魔了似的父亲,老二“我、我、我……”的说不出话来。

“儿啊,是为父对不起你!”说罢,再次举起手中的钢刀,砍死自己的二儿子。最后对着刘墉问道:“儿啊,父要子死,子该怎么办?”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4)

刘墉之父,名臣刘统勋

刘墉在这儿抖了个机灵:“父要子死,儿子~儿子也要想一想~”话音未落,撒腿就跑,边跑边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要杀我呀!”

慌不择路的刘墉,闯入了从城外拜佛回鸾,太后的銮驾队伍。被护卫太后的侍卫拿下。刘墉毕竟出身世家,被太后身边的总管认了出来。于是太后亲自询问刘墉,何事如此慌张?

刘墉没有卖弄,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回禀太后老佛爷,我父年迈,原定今日早朝,要向陛下请辞告老。不知怎么的,回府之后便把我们兄弟三人叫到法场,询问君臣父子纲常。我们兄弟如实作答,自问没错,却不知我父为何要杀我们,现在我那两个哥哥,已然死在了刀下……”说到这儿,刘墉止不住地痛哭起来。

事关皇家,太后不知其中关键,不好说什么;于是回宫,叫来皇帝和刘统勋询问此事。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5)

甄嬛太后

乾隆皇帝知道后,想到因为自己一句戏言,就害了忠臣家里两条人命,有些愧疚,坐在太后身旁低头不语。太后明白前因后果,痛惜地抱住刘墉:“我的儿,可苦了你们了……”

刘墉不亏机灵之名,立刻顺杆子跪倒在太后面前,口称:“儿臣叩见干娘!”

太后一愣,刘墉立刻呼应回道:“老佛爷,您金口玉言,刚才您说‘我的儿’,小的以为您是在认我作义子干儿。”

太后身旁的总管应了一句:“老佛爷,您刚才是这么说的。”

太后看了看犯了错的皇帝,为皇家服务了一辈子的老臣刘统勋,又想到他为表忠心死去的两个儿子,和眼前这个聪慧的刘墉,于是便应承了下来,亲封刘墉为“御儿干殿下”,并道:“咱们大清国,没有斩我儿的刀!”

说罢又看了乾隆皇帝和刘统勋一眼,意思是以后刘墉就是皇帝的干兄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杀的。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6)

又是觉得乾隆皇帝,真没六儿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咱们回到开头的那个疑问,你认为刘墉和两个哥哥,谁的做法最符合儒家“三纲”?

我说是刘罗锅。

先别急着争辩,咱们先确定一下,你相信的是“三纲”那个版本的。

宋代大儒朱熹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朱熹认为:三纲之中,“父为子纲”是基础,而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这里的孝,指的是子女要对父母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也只能柔声以谏,不能触怒父母。

“君为臣纲”是三纲之首,对应的行为规范就是“忠”。所谓“忠”,就是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毫无隐瞒。在朱熹看来,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他还认为“夫为妻纲”是构成的家庭人伦关系的基础,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朱熹认同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7)

朱熹:敢不听?莫非嫌老夫的巴掌不硬!

刘罗锅的两个哥哥,正是被朱熹代表的宋明理学,给害了!

最早提出“三纲”概念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读过他的原书《春秋繁露》你就会知道,董仲舒是从阴阳学的角度,来阐述三纲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妻,互为阴阳,谁也离不开谁。“三纲”的确切含义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爱妇敬。是一种对等的,互为条件的道德义务。

这样的“三纲”,相信你也能够接受!

儒家自古便有:君为臣纲,君不义,臣投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肖,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刘统勋这个当爹的,因为受不了他人的挤兑,要将自己杀绝后,是为不孝之人;父亲杀子,是为不慈。面对不孝不慈的父亲,刘墉的做法“撒腿就跑”,才是最符合“三纲”理念的做法。

北京大学的何怀宏教授写过一本《新纲常》,把儒家的纲常思想,放在今天的现代语境中重新阐述,比如传统的君臣关系演化为现代的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君仁臣忠就可以理解为国家爱护公民,公民才有忠诚国家的义务。

我很认同这样的解释。现在的中国,虽有一些不足,但已经是世界上对待自己人民,最好的国家了。还能有什么理由不爱国?

最后说一句,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糟粕,但是精华也绝对不少。咱们不能因噎废食,面对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就该“挑肥拣瘦”,扒出藏在下面的好肉。咱们可不能因为没营养、又烦人的调料太多,就把整锅肉都倒了。

相识是缘,沟通为话;我是吴吞,感谢您的降临!

父为子纲是不是传统美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8)

缘来,你在看那,帮忙点个赞呗~感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