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本地方言(土得掉渣的徐州方言)

徐州的本地方言(土得掉渣的徐州方言)(1)

徐州,古称彭城,九州之一

徐州方言,是我们徐州地区老百姓的口头语言,虽然土得掉渣,但却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浓郁的地方气息,她的生动、形象、活泼、幽默是有些普通话无法替代的,她比普通话的意蕴更丰富、更有立体感、更耐人寻味。遗憾的是徐州方言用于口头交流很精彩,落于书面倒有好多字写不来。徐州方言必须用徐州声调说才有味,若用普通话的声调说,那就变味了。据说,以前有几个徐州老乡结伴去首都北京游玩儿,他们觉得应该入乡随俗,到北京得说普通话,别叫人家北京人说咱土,笑话咱。到了北京火车站出口处,查票员查票,一人就拿着他们几个人的票,用普通话的声说:“俺是一坨的。”逛北京的百货大楼,看到地面光洁明亮,其中一个就惊喜地说:“这来的溜地真光油!”来到柜台前,营业员问他们要什么,一人说:“要带咣咣听的手捏子。”到饭店吃饭,服务员问他们味道怎么样,他说:“菜齁咸。”回到徐州,他们还经常嘻嘻哈哈得意地重温在北京说的“徐普”。

实际上徐州方言词语丰富着呢,短短千把字的文章举例只能是万撷其一。其实,徐州方言中的俗语谚语 、歇后语和比喻夸张等修辞也十分精彩。  俗语、谚语:人要脸,树要皮;一枝动,百枝摇;重打锣鼓另开张;众人拾柴火焰高;哪来黄土不养人;上梁不正下梁歪;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花鹊子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新娶的媳妇两头忙,又想女婿又想娘;鸭子别说鹅摆腚,秃子别说老和尚;谢花藕,苔下韭,新娶的媳妇黄瓜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滓泥;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六月天,小孩脸;该热不热,五谷不结;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这些俗语、谚语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及生产生活知识。  歇后语:脚上长草———荒(慌)了腿;猫将老鼠—————一窝不如一窝;碓窝里划拳———没外手(都是自己人);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秤钩子挂鞋———不自脚(觉);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道)不出;羊屎蛋子钻天———能豆;吃条子屙簸箕———肚里编的;鸭子吃屋娄牛(蜗牛)———食而不知其味;豆腐掉到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六个手指头痒痒———多一道子;吃瓜子儿吃出个臭虫———什么仁(人)都有。这些歇后语都鲜活形象、言简意明、幽默风趣。  修辞:说某人打牌,“赢,赢个孝帽子;入(输),入(输)个孝袍子。”“孝帽子”一尺白布能撕两三个,只够一块搌碗布,而“孝袍子”却是1丈6尺,够个被里。这句话是说,这个人赢的少、输的多。这个比喻真是既形象贴切,又诙谐俏皮,有一种嘲笑和讽刺意味,堪称徐州方言一绝。还有,像“铁公鸡”,比喻“小气、吝啬,一毛不拔”;“尖腚猫”,比喻“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半吊子”,比喻“思想不老到,考虑不周全,做事卤莽粗疏、有始无终,成功率低”; “死眼珠子肉眼皮”,比喻“没有眼色、不机灵”;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比喻“本事没学到家,还能了吧唧的”;“一会儿狗脸儿,一会儿猫脸儿”,比喻“喜怒哀乐变化太快”。再有:渴得扒坑;硬得跟橛样;摁葫芦起瓢;枪打出头鸟;标得跟罗成样;高得跟洋棒(水泥电线杆子)样;苦得跟黄连样;矮得跟磨锥子样;饿得前墙贴后墙;越渴越给盐儿吃;一匝不如四指近;吹个卜土找裂缝;缠不过葫芦缠瓢;胳膊肘子往外拐;胳膊拧不过大腿;弯得跟蛐蛐(蚯蚓)找它娘的样;憨得鼻子不知擤,得用双扇门挤。这些比喻夸张都贴切形象,极富表现力。  徐州方言是最接近我们徐州地气的独有传统文化,是我们徐州几千年文明的积累和沉淀,是一笔宝贵可观的文化资源,应该得到我们徐州人民的珍视、挖掘、保护和传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