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知识摘抄(戏剧语言要浅显易读)

戏剧知识摘抄(戏剧语言要浅显易读)(1)

戏剧语言应一听就明白,语浅而意深。观剧不是读书,读诗文可以细细咀嚼,可以反复玩味,而观剧则是顺流而下。一泻千里。不让我们有半刻的停顿。所以戏剧语言必须浅显易懂,言闻意达,流畅自如,激荡人心。

李渔在《贵显浅》一章里写道:“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他说的是戏曲填词,但不言而喻,戏剧语言更宜通俗易懂,浅显明了。

浅显易懂的日常用语才使观众听起来感到熟悉亲切。黑格尔说过:“艺术作品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欣赏并不是为专家学者们,而是为广大的听众。”他接着说凡是对观众生疏的古典伟大作品,为了使观众接受,必须把作品(包括语言在内)加以改编,“因为美是显现给旁人看的,它所要显现给他们的那些人对于显现的外在方面也必须感到熟悉亲切才行。

要做到浅显易懂,首先要遵守修辞学里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即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一段话表达一个思想。譬如说,你在焦急地等一个朋友来,看看天气又快下雨,你就说:“啊呀,天气真不好,朋友怎么还不来,我要回家去。”乍听起来,一句话里有三个意思,不相连贯,观众就不懂他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说话人的意思着重在“我要回家去”,那么他应该这样说:“天快下雨了,恐怕朋友不会来,我还是回家去吧。”三个意思连贯起来,重点突出,我们就听懂了。

浅显的语言必须写得流利自然,简短精炼,每一句每一段目的性清楚,交叉安排要多而不乱,头绪虽繁而连贯。其次,用字要选得恰当,一字之差可以使意思完全改变。

例如易卜生《玩偶之家》第三幕,海尔茂拿到柯洛克斯泰退还借据的信时,高兴地说:“你没事了”后来他修改成“我没事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天壤之别。我们在戏剧语言里的用字必须越具体越好,越形象化越好。具体和形象化的语言总比抽象概念的话要确切、生动、有情感。

戏剧语言最忌书生气。说话含意要深,但说得很浅显,才是好台词。李渔说:“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而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

书生气的语言就是现在的所谓“学生腔”,干巴巴的,抽象概念化。一无生气。剧本里最忌人物满口是新名词,因为只有缺乏工农生活的知识分子才这样说话,这样语言既枯燥乏味,又含糊笼统。易卜生虽然写的是社会问题剧,但他也竭力避免当时流行的新名词。

剧本里用成语,谚语,甚至于俚语,其目的也无非要使语言浅显易懂,形象化,具体,观众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非常亲切。

例如“男子走州又走县,女子围着锅台转”,“她端谁的碗就得服谁的管”,“胳傅扭不过大腿”都是东北农民几代传下来的老成语,既生动,又形象化,是极好的浅显的戏剧语言。有时我们用地方俚语,不仅烘托出地方色彩,并且也是最形象化的浅显语言。

浅显的语言还贵乎作者自己创造,用比喻,对比,夸张等种种方法来创造出新的浅显而又生动的语言。

有些特殊情况单纯作正面解释,既繁琐又不易为观众所理解,那么在剧本里可以用问答的方法来一层层解释清楚,不过发问的剧中人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不是为发问而发问,而回答的人也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而作回答,不是为回答而回答。(来源:人人导演网  作者:佚名)

(影视剧匠,敬请扫码关注)

以匠做剧,以心聚人!

提供各类型编剧资源

承接靠谱的确认立项的影视项目剧本定制

联络QQ号:1016263791

QQ群号:46833193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