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

我作为枣庄市民俗文化学者,近年来,针对墓园的风俗文化、发展历史、相关理论、设计手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力图探索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的、融入整个规划体系的公园化民俗文化,人文关怀的墓园景观设计文化。 墓园蕴含着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挖掘出其设计要点,总结国内外公园化墓园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以有厚重的历史及文化滕州市南沙河镇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为例,并对现场的地形、交通、植被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研究。以和谐安宁的环境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墓园区域的不同要求和功能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提出多样性的墓葬方式和景观构造,营造出一个优美、舒适、宜人的公园化墓园环境。我们行走在民间做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近期,我们去探访滕州市南沙河镇上营村明代皇陵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曾在2011年,在山东省博物馆新馆二楼第10展室布有“明代鲁王展”,展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于邹城“荒王陵”的明代鲁王朱檀的陪葬文物。朱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封为“鲁王”,藩地兖州,兖州由此升州为府,下辖四州二十三县,滕县是其一。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1)

鲁王世系传十代十三王,其中鲁王第四代孙“鲁庄王”朱阳铸就埋葬在滕州城东南狐山(《滕县志》称“狐台山”;《兖州府志》称“湖山之原”;墓志称“壶山”,皆指此)南侧的上营村,几年前出土了鲁庄王墓志,可惜古墓早已被盗,只剩两方砖砌墓圹,那一片山地也被当地辟为了墓地,称为“皇城公墓”……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2)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3)

山上的鲁庄王陵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4)

墓室石门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5)

墓室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6)

御赐鲁王妃圹志碑(拓印)

之前有人去上营村北的狐山勘察,地图上标注是滕境东部的最高峰,海拔327米。从山的北面步云庄村出发登山,登上狐山山顶,俯瞰周围景色,滕境四周一览无余!俯看脚下,无意中发现山脊线上竟垒有一道绵长的石头城墙,依山而筑,东西延伸,围护了山南的皇城墓地。目前残存的“城墙”高一米左右,为下宽上窄的升斗型,全部以就地碎石垒砌,石质经过多年风化,年代久远,埋没在荒草杂树丛中,显然不是近年来的工程。这道石墙围绕了狐山主峰一圈,又折向南,其北段目前尚存有三、四华里。

主峰下石墙经过处有几处房屋建筑遗迹,发现有残存的磨盘等人工打砌的痕迹,推测或许是当年守军的哨所军营。山下村子就叫“上营”,建国后村东山里还曾建有军需仓库,村西山下还有军队医院等设施,由此推测那道石墙当年应该是围绕整个皇陵而建的,依山而建,把皇陵圈在山下盆地中……

据滕州市周易协会寓福堂风水大师朱传远介绍:如今,鲁庄王陵墓背后的山形依然是标准的“椅子背”形,“后有靠,前有照”。据说是明代国师点的穴。远古华夏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一个墓穴,或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或是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园林,成为地上显而易见的人工地标景观,活着的人会时常回到这些安葬地点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是抚慰他们的灵魂。中国人避讳言死但又极其注重对死者的纪念,这个古老而又执拗的传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给今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传统墓地园林化发展。

现代的滕州城东南10公里处的上营村出土了明朝鲁荒王重孙、兖州第四代鲁王朱阳铸(谥鲁庄王)的墓志,这是明代皇室大墓在滕州的第一次发现!《鲁庄王圹志》的碑文并实地考察陵墓,墓志碑文全文如下:

“王讳阳铸,乃鲁惠王之子,母惠王妃赵氏,正统十三年二月初六日生,成化十二年四月初三日袭封鲁王,嘉靖二年十一月初五日次疾薨,享年七十七岁。妃张氏先卒,子十人女八人,嫡长子当纵,次当吡,第三当滋,第四当忽,第五当云(姓名第三字皆有三点水旁)。纵受封鲁世子,于弘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以疾卒,谥怀简。

生有嫡孙健弋(从木字旁),受封鲁世孙,以祖年高,于正德九年七月初二日奏准代理府事,于正德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亦卒。卒后月余,弋夫人孔氏生遗腹子,乃鲁世曾孙,奏闻御赐名观啶(从火字旁)。嫡次妣受封东欧王,滋郯城王,忽馆陶王,云翼城王。庶五子长当渍,次当昔,第三当眉,第四当互,第五当烀(皆从水旁)。以嘉靖四年四月二十日葬于兖州府滕县湖山之原。呜呼,王次宗室至亲,享有大国令誉,选播藩屏,光荣寿考,令终五福具备,亦可以无憾矣!”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7)

该墓在过去就已被盗空,今地下尚存两个砖砌墓室,地面依稀可见当年墓园的布局,其陵墓选址简直就是风水地穴的样本,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要求!司元礼先生曾以《滕州明代鲁庄王陵》为题在《滕州日报》上介绍该墓的有关情况,由此我们知道了明代兖州13个“鲁王”中有一个“鲁庄王”葬在了滕州。第四代鲁王朱阳铸,惠王嫡长子。正统十三年(1448)生,成化十二年(1476)袭封,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代帝王。于嘉靖二年(1523)病逝;谥庄王。享年77岁,在位47年,在皇室和鲁府都有较高威望,并有《尊德堂稿》等著作。正妃张氏,原任济南府儒学训导张仁之女。子10人,女8人。

滕州市城东南20里南沙河镇上营村东的一座"椅子背"形的山,一直被当地称为"皇城山",山前的一座古墓传说是"皇姑坟"。2003年2月出土了明鲁庄王圹志一合(存滕州博物馆),证实了万历十三年《滕县志》:"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万历二十四年于慎行编《兖州府志》记载:"皇明鲁庄王园,在县(滕县)城东南二十里狐台山麓,俗谓壶山是也。"卷三《山水志》载:"狐台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土山,戴石如灰堆状,与云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讹为台山非也,按鲁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鲁臧仡救鄫侵邾败于狐台。杜预注云:"鲁国蕃县东南有狐台山是也"。2001年版的《滕州地图》海拔327米的狐山,早在公元前563年前就闻名于世了。鲁庄王圹志:"……嘉靖四年四月二十日葬于兖州府滕县湖山之原。""壶"、"湖"皆是"狐"的谐音。因此,所谓的"皇城山"就是历史的狐山了。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8)

鲁庄王陵早年被盗,据上营村高振兴老先生和村民李学习介绍,在文革初期的1966年,该墓被当作砸烂对象,挖掘者沿墓穴上方旧盗洞进入墓室,墓室内空空,但存有一块小墓碑,高约70公分,宽40公分。当时抬出后放在上营生产大队,以后不知去向。据高、李先生回忆,碑文右上方:"大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碑中下方有个"妃"字。完整的碑文记不清了。

著名企业家沈金峰投巨资对上营皇陵陵园园区进行保护整理,形成了一个群山环绕,山水相依相连的曲径通幽仙境。建设风格彰显楚风汉韵,整个园区集塔、亭、楼、墙、墓、树、草坪葬于一体,体现出古今结合,气势恢弘的典雅风范。园区实行科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并提供免费接送参观服务,全天候保安巡逻护卫,专业清洁绿化,无不体现生命的无上尊严。

本着“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和“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万千家庭分忧”的企业理念,将传统的殡葬文化和现代理念相结合,并以“公墓公园化、葬式多样化、墓碑艺术化、管理现代化”打造一座“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人生后花园和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基地”与“人文纪念公园”。

秉持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精神,打造一个以艺术、文化、宗教、景观相结合的现代化墓园,并保持从不懈怠的热忱和自我的要求,在美化人生终点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里,永续经营的信念,承诺永恒坚持完美的售后服务。

纵观国内现有陵园,全部选址讲究,一如灵龟出海,蛟龙戏珠,成就“左青龙右白虎”的特殊地理格局,显现灵秀庄严、冠绝天下。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9)

沈金峰先生保护的皇城两侧的墓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行孝。墓葬的核心,体现着生者对故人无私养育的回报;更是生者启迪后代,继续传承的纽带。

围绕“孝”这一永恒的主题,通往各个墓园的山间小路上,一座雕像,一段历史介绍,以此诠释中国传统行孝文化,让独天得厚的天然资源,在文化的精髓中,更加“显山露水”。

国内外一扫昔日陵园“讳莫如深、敬而远之”的印象,用崭新的艺术创新和巧妙的人文装载及美妙山水相组合,打造出一个新型的、国际化的、原生态化的人生后花园,使园区变身为“有景可赏、有史可读、有情可寄”的朝圣之地和可圈可点的人文纪念公园。其典型的示范作用,是完全可用来推广的。

珍惜土地 绿色殡葬,看中的却是珍惜土地、节约土地、发挥土地最佳效能的基本国策。

陵园规划之初,园就自觉响应国家殡葬制度改革,提倡移风易俗,走绿色殡葬之路,环保低碳之路,贫富均安之路。

为此,陵园在园区内专门精心打造了绿色殡葬一系列,即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使绿色殡葬既符合时尚、永不退潮,又能感受到经济实惠,无与伦比。

走进绿色园区,映入眼帘的不是白花花的水泥墓碑群,而是满目的青松、草地、花卉等自然生命的挺立。

滕州市科技摄影协会副主席,园林造型艺术家赵振坤先生说,墓地是人文景观,墓地园林化是我国墓地建设必由之路。在欧美,墓地是园林的一个类型,著名的墓地是旅游胜地。王蒙说过:“也许你想不到,在我们的1996 年欧洲之旅中,一种温馨的经验,乃是徜徉在一些墓地里。”随着时光的流逝,墓地早已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像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墓园、美国阿灵顿墓园等,其一草一木、一亭一碑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审美情趣,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墓地建设成为现代园林需体现以下3 个方面:

1)墓地由单一性向多功能转变。墓地最原始的功能仅仅是作为存放死者遗骨或收存骨灰的地方,当然也是供亲人凭吊以寄哀思的功能性场所。然而,土地需要节约,资源需要整合,环境需要改善,社会习俗需要更加健康文明,种种需求的产生促使现代墓地的产生。现代墓地应集殡仪馆建筑、各类墓地、纪念性建筑于一体,既是墓地,又是公园,可承担凭吊、观赏、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类活动。

2)墓地从人文意向转变为人文景观。由于时代的禁忌以及人们对生命特定部分死亡现象的无奈,人类总是把墓地与阴森压抑的人文意向相联系。现代墓地的环境建设应按照生态、景观、纪念活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绿地的需求,来解除墓地人文意向带来的不适感。在形式上应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秩序性相一致,内部的绿地与外部的景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园林景观的互借,并保持与自然群落的连续性,保证墓葬绿地系统的开发,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植物、纪念性建筑、雕塑小品等在景观塑造中力求体现一种祥和、宁静、宽松的人文景观气氛,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身心得到放松,让生者不再悲伤、死者得以安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乐。

3)墓地是一块特殊用地,人人避而远之,城市规划师们费尽心思无法安置的一块“飞地”[6]。建设部于1990 年后制定并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中,把殡葬用地划分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类别中,包括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日本则把墓园归为城市公园类别中的特殊公园,属于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应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优美的现代墓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

当然,墓地的园林功能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高屋建瓴,站在历史的高度,加强社会取向性研究,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它作为现代城乡的组成部分来管理、建设,把其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来对待,从而使墓地这一最古老的纪念性景观有了生态效果和情感功能与艺术性,才能体现出现代墓地历史与现实价值。

由于中国传统墓葬包容了皇权、等级、亲情、为了后代繁昌、凝聚民族情感诸种复杂因素,呈现出它的多元特征,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为此,中国传统墓葬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及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倒影。面对现代文明的“三重疏离”,墓地似乎更能体现与自然、社会甚至信仰间的桥梁作用。认清墓地的价值与功能,将有助于指导传统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及现代墓地景观建设。

《葬经》有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上营陵园近水且靠山,藏风养气、得水存气,形成了“生气”凝聚的最佳陵寝福址。

为了表达对社会各界有着卓越贡献和突出成绩人士的敬仰;为了文化精英们的灵魂在身后得到永久的安息和最佳保存,上营陵园特地拿出最为珍贵的黄金地段,别出心裁地开辟了名人文化园区,并以铜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展示各路文化精英生前的精神风采,让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科学、追求人类进步的精神脚步,成为后人追思、追赶的动力,并在动力的追求中得到有效地延伸。提高土地及空间利用率,美化祖国山河大地,丰富群众生活,不仅具有佛教文化内涵又可以作旅游景观,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

据上营陵园区域负责人沈金峰介绍,专供文化精英安息的文化园区,不仅吸引着当地的文化精英,还吸引着海外游子。据介绍,文化精英专区,全部采用个性化设计,坚守一墓一景,并以艺术还原个性特征和互不雷同的建造原则进行建造,使每一位精英都能在此得到恒久的张扬。

资深媒体人,国家级文旅及乡村文化展会展馆策划专家,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创投市场策划总监郝玉彩先生认为,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凝聚了古代文化和信仰,反映了时代特征。它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地方。墓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目的地,也是人们纪念他们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通过对滕州公墓墓碑的规划建设,使其从单一走向多功能。它既是墓地又是公园,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如悬挂、观赏、娱乐、社交等。根据生态、景观和纪念活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绿地需求,缓解以往墓地带来的不适。内部绿地与外部景观相连。植物、纪念性建筑和雕塑小品在景观塑造力中体现了一种平和、宁静、轻松的人文景观氛围,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身心得以放松,生者不再悲伤,死者得以安息。

1 生死观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悼亡妻的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华夏文化是以求生为核心的文化,人们怕死却一直被死亡镇压与征服,以至于那些让人必须与死亡面对面的场所,从医院太平间到殡仪馆至坟场,只是一种让人短暂停留祭拜的空间,活着的人无事肯定不会去坟茔地转转。悼念死者、埋葬死者的地方并不令人恐惧,恐惧的是人所想象出来的亡灵鬼魂作祟文化如此深入人心,让人从小就无法逃脱对于这些场所的负面情感。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产生一种观念:“思维和感觉不是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之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联系体,坟墓便是这种联系的物质体现。坟墓究竟是为谁而设?多半是生者为死者所决定,但是坟墓景观其实包含生者与死者之间、生者与生者之间,以及一个社群自身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外人观察生者对死者的安排,尤其是墓地的形制景观,常作出道德判断或各种评述,因此墓地也变成一种社会关系或地位的表现。

一般人害怕接触死人,对于陌生者的坟墓,一般回避,不主动接近。对于熟识的死者,则可能由其生前的评价,决定要不要经常性接近。痴情的丧偶者,往往在爱侣过世的几年内,经常到坟前忆往神伤。但另一方面,那些宗教圣徒、得道高人的遗物、遗骸、坟墓,却因为信者认为充满灵力,可以造福后人,而经常前往膜拜。帝王的陵寝更是权威、国势的象征,被该朝代的国家机器时时守护,甚至加以神化,引导人民祭拜。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受传统居住环境、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传统礼制、风水文化等的影响深刻。

3 传统墓葬景观的现代意义及发展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墓地已由处理骨灰或遗体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纪念景观集合体。充分认清墓地的功能意义对于传统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及现代墓地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的新圣母公墓,以其雕塑艺术而闻名于世。除了栩栩如生的墓主塑像,让人感觉只有艺术的存在而毫无恐怖之感,令人觉得死去只是躯体的消亡,而精神却随墓园雕塑长存于世;罗马尼亚拥有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快乐公墓”,每块墓碑上都刻有死者生前一段有趣的故事或其最喜爱的最幽默的一句话,其中不乏精彩之作,读之令人叫绝。对死亡都能一笑置之,足见罗马尼亚人的乐观开朗。也正是如此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慕名而至的游人。

墓园景观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有哪些?

1.景观建设和艺术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景观建设和艺术化是相对统一的完整体。景观建设离不开艺术,同样艺术需要景观建设的有效结合。景观建设包括墓园的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建筑的构筑,道路、景观、绿化、水脉以及雕塑的建设。而艺术化,则含盖了建筑的风格和形式艺术、规划的布局方式艺术(譬如是采用西方严谨的几何布局,还是中国山水园林布局)。道路的自然和严谨艺术,景观小品的造型艺术,水脉的形式和特点艺术,雕塑的造型和体量艺术。同时还包括墓穴墓碑产品的设计、制造、安放、材料和色彩的搭配以及配饰艺术。绿化中各植物物种配置艺术。社会各阶层知名人士的个性化的引导和开发艺术等等一系列。而景观建设就是要突出这些明朗的建筑,优美清新的环境,风格各艺的墓石雕刻,突出人造环境,环境造园的人文互动的景观现象。

2.景观建设和艺术化遵循的原则。

当前我国城市公墓建设普遍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和安全条件差,污染严重,建筑构建没有特点结构不规范,园区绿化及设施落后、墓园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墓园景观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墓园设计者迫切思考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就是必须遵循现代陵园发展的原则

2.1第一个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迎合人的心里,重视人的行为规范。做好生者对逝者缅怀追思的祭日工作,充分发挥墓园的优势作用。

2.2第二个原则墓园公园化原则 现代陵园要摒弃过去的阴森、恐惧、凄凉的感觉,要重新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墓园公园化的理念就是要把墓园做成一个花园式公园,通过一个“古”字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典雅风格、通过一个“幽”字体现园区道路的曲径通幽、再配合园林景观小品,让我们的前辈和故人安静地置身于这样一个花园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

2.3第三个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 充分利用陵园自身的地理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使用一些特殊地形来打造景观特效,即增强了园区的层次感,又突出了景观效果。

2.4第四个原则道路设计原则 园区道路同城市区间道路有共同之处,园区内的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园区小径,墓间人行小道)。主干道可行机动车,在祭日到来之际用于快速疏散人流的作用。次干道可供墓园服务使用,园区小径,墓间人行小道重点在铺装上考虑即要安全,又要美观大方。原则上采用景观设计中的 “曲则顺”、“直则冲”的原理。

2.5第五个原则产品艺术化原则 墓园的产品不仅仅是一座座墓碑,同时又是一尊尊高品位的艺术品,给后人以舒心的视觉享受。当生命结束后,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将人生的喜爱用艺术的形式展现给后人,即丰富了人生又启迪了后人,艺术产品的多姿多彩同时也美化了墓园,达到了景观的艺术效果。

2.6第六个原则植物设计原则 目前大多墓园现存在绿化树种单一,树种配置不合理等特点,要使墓园的植物绿化合理,树种的搭配符合墓园的自然环境,就必须在选择树种配置上多下一番功夫,同时也要遵循生态经济效益,地理气候和景观美化原则。更重要的是要能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缅怀之情的特殊心理需求。墓区绿化要符合景观设计学原理,在道路边缘两侧应种植行道树,树种应以乔木、常绿为主。

可选择常绿的松、柏科植物,如雪松,侧柏等,间植一些苏铁、银杏等一些观赏性树种。另外乔灌木应以落叶与常绿搭配,强调色彩组合和林冠线的变化。众所周知,这些树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象征永恒和万古常青,正好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怀恋和哀悼。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适当配置一些滕本植物和其他开花植物,这样给扫墓者及游客一个阴凉舒适的环境,比如紫藤、桂花,山茶等。另外还可种植果树,以便在不同季节结果,象征丰收吉祥。

创造文化的人们的同事也在创造丧葬文化。一块墓碑,用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灵魂的慰藉。随着社会的发展,墓园中埋葬骨灰盒的主要场所已演变为墓地。

滕州市上营公墓墓碑延续了传统墓碑文化,不断融入新的元素,顺应时代潮流。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10)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11)

在山东省滕州市市公墓中,安葬英雄烈士的公墓是滕州市重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人们常常怀念死者,用崇敬的心教育后代。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12)

滕州市市公墓墓碑不仅是传统墓碑文化的表达,也是遗骨的存放地和亲人情感的寄托地。将传统“孝”文化元素在小面积的建筑面积内结合,设计出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形态,这也是这些墓碑工厂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以前,公墓陵园作为安葬逝者遗体和骨灰的公共场所,一直被视为孤立、有边界的特殊场所,被人们所避讳。然而,随着殡葬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对于公墓陵园的建设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公墓陵园的功能也随之变得多样化,不再仅仅是纪念缅怀逝者的殡葬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生态、休闲和教育的基地。尤其是在殡葬新规草案颁布后,国家明确了对生态公墓的倡导和对墓碑尺寸的限制,使得公墓陵园的景观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公墓陵园纷纷加强多功能文化建设,发展小型艺术墓碑,打造公墓陵园景观环境。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13)

加强公墓陵园墓区墓碑建设

除了加强公墓陵园的多功能建设,合理规划功能区域之外,关于墓区墓碑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很多城市公墓陵园虽然绿化面积增多了,但是增多的却只是在景观区域作为无殡葬功能的景观绿化面积,而不是墓葬区墓碑周围的景观绿化面积。因此造成墓葬区却仍以大量传统墓葬墓碑形式为主,墓园中的生态墓、微型墓却寥寥无几。如此一来,墓园景观绿地和墓穴墓碑发展不统一,不利于公墓陵园整体环境的和谐发展。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14)

因此,公墓陵园在墓碑墓式建设时,要根据各种葬法划分、火葬墓区、树葬墓区、草葬墓区等不同的墓区,并选择相适应的墓碑类型和样式。无论是火葬墓碑、树葬碑、草坪碑等不同类型的墓碑,在样式定制和排列位置的规划上都要与周围的花草树木、小路环境相结合起来,实现墓碑和景观环境的和谐统一。比如树葬墓区要将骨灰安葬在选好的树下挂牌标记,那么每两棵树间距多少、每棵树下布置几个墓穴、每个墓穴选择怎样的墓碑款式等,这些问题都要合理规划解决,才能使墓区景观环境生态美观、自然和谐。

滕州岗上遗址是什么文化?探访滕州市上营村明代皇陵墓园及墓园人文文化的奥妙所在(15)

总而言之,在殡葬改革的大趋势下,公墓陵园加强多功能建设,发展墓区墓碑景观环境建设,促进公墓陵园整体景观化发展已成必然。

在国外,墓地绝不是简单地埋人尸骨,而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他们心中,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殿堂。公墓规划正如舒乙先生所言:“墓地文化是文化中的一支,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支。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名人墓地历来是名胜景点,是朝拜盛地,也是旅游重点,几乎是人人必看的。

 每座墓碑雕塑,造型各异、质地不同、颜色多样、特色鲜明,有写实,有抽象,有高大气派,有矮小简单,或形象或寓意地反映了墓主的人生与品格,从表面看,都是一件技艺精湛的艺术品,充满着创作者的智慧灵光与辛劳汗水,极具审美价值。一个个雕像或照片无论苍老慈祥或年轻灿烂,仿佛都在诉说着他们对生的眷恋。而每一个雕像或照片的背后,着一个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演绎了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

 在墓地中徜徉,庄严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跟国内动辄盖成宫殿神庙,需要用占地多大来显示个人地位或儿女忠诚度的排场程度相比,这里的墓碑都很简朴,而且富有特色,没有多少谦卑,更多的是对先辈或者亲人的追思与祝福。公墓规划墓碑的大小也有差异,但主要差别并不体现在占地面积和奢华程度上,而更体现在墓碑设计和言辞表达上,地上镶嵌的铁板是最简单的一种,但同样也可以搞得非常温情。或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吧。

清明文化、人生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墓园打造成为熏陶中华文化的课堂,摆脱墓园留给世人的传统印象,以松鹤千米文化长廊、百姓桥等为阵地,中华书法、国画艺术、雕塑、盆景、对联等艺术形式一字排开,扫墓客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中华艺术的殿堂。同时文化长廊还介绍中华孝文化、百家姓文化、生肖文化等内容,令顾客在落葬祭扫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营村皇城墓 园两侧正在积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计划在清明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盆景鉴赏、姓氏猜谜,有奖知识竞猜、感恩征文、情意园名特产展示、放生等。使墓园既为广大市民提供祭扫亲人、寄托亲情的场所,又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旅游、观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

  主笔:郝玉彩:资深媒体人,国家级文旅及乡村文化展会展馆策划专家,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创投市场策划总监

赵振坤 沈金峰 张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