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能定的理解:知止而后有定止于何处

知止而后能定的理解:知止而后有定止于何处(1)

《大学》开篇讲: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何谓“止于至善”?

所谓“止于至善”,这里的“止”是“抵达”的意思,是达到“至善”的状态,“止于至善”是我们人生最高的追求和境界,也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大道。

阳明先生曰:“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至善”乃是心之本体,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当我们的这颗心越来越去除私心杂念,回归其本来面目时,也是我们心中的光明逐渐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就是不断做减法,最后抵达心之本体的过程。

何谓“知止而后有定”?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身处重重压力之下,焦虑与烦躁困扰着人们,怠心、忽心、躁心上下翻腾,繁杂信息扑面而来,这样一颗心无法“停止”闲思杂念,各种念头、各种情绪上下翻飞,扰得自己的心不得安宁。

无论是追求富贵还是功名,对于外物的追求总会让我们患得患失,得之则开心,失之则苦恼。然而处于人世之间,职场之中,功名富贵又怎么可能一劳永逸、永恒不变?

故而,惟有向自己的内心探索,把心灵品质的提升作为我们的终极人生追求,“志于道德”,而非“志于功名和富贵”,我们的心才能拥有一份战略定力!

当一个人寻寻觅觅之后,终于确定无疑地明白:人生最大的战略就是心灵品质的建设,就是高尚人格的完善,从此,他或她便不会为外界的毁誉得失所动,不会被眼花缭乱的物欲所牵绊,便拥有了一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

《传习录》中有言,“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这就是“知止”的真正含义,当一个人明白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是“达至良知”,是“同于天理”的时候,他或她就达至了“动亦定,静亦定”的心灵状态,让自己的心有了主宰。

“止”即“志”

阳明先生特别看重“立志”,他在自己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立志”的意义,“后世大患,尤在无志”,“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我们可以把“止”理解为“志”,“止于至善”就是“志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就是“知志而后有定”。

一旦我们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了志向——朝向圣贤,朝向光明,朝向至善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小船就有了航标,不再飘荡无依,而是以终为始,以志为始,使我们的心灵品质无限地接近“无上的人格,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畏的勇气”。

知止就是立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