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指数不要超过多少(对雾霾的认识误区)

“雾霾”几乎已经成了朋友圈里第一热门话题。12月20日, 环保部曾通报,我国灰霾面积达188万平方公里,108个城市重度污染。

“要买什么口罩”、“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雾霾天该吃点什么”……一时网上关于雾霾的言论满天飞,但我们对雾霾并不非常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你以为“蓝天大日头”天气晴好,但其实PM2.5依旧扼住了健康的咽喉。

12月23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上海市气象局,听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官邬锐讲述人们对雾霾的几大认识误区。

误解一:“雾霾”就是人为恶果

邬锐:大家现在常说“雾霾”,但雾和霾是不同的,形成机制不同,危害也不同。从气象上讲,霾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自然现象。

霾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物,有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也有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肺泡的细颗粒物(PM2.5),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即使没有人类污染,也会有因泥土风化、植物花粉等形成的空中颗粒物。

原来的科学认为有雾就没有霾,有霾就没有雾。因为有雾的话,空气中会有液体,会吸附小颗粒。有霾的话,颗粒物与液体不能共存。当然也会出现雾与霾相互转化的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雾霾不能在同一时空出现。

霾在气象学里是很常规的观测,只是过去作为专业的研究。现在大家很关注,所以会在雾霾监测与预警上加强业务和研究力度。

雾霾指数不要超过多少(对雾霾的认识误区)(1)

PM2.5分布图。 本文图表由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官邬锐提供

误解二:能见度高,空气就好

邬锐:不要觉得能见度高就是空气质量好,这完全是两个概念。特别在天气晴朗的夏天,大家纷纷“晒蓝天”,似乎天气特别好。且不说此时PM2.5浓度如何,没有云层遮挡,都市汽车产生的尾气更易让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升高。由于臭氧能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损伤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纤毛,从而削弱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因此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臭氧还易于继发上呼吸道感染。臭氧浓度在2ppm时,短时间接触即可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咳嗽、头疼。

另一方面,虽然有霾则能见度低,但能见度和PM2.5分布并没有必然关系。PM2.5中有许多种类的小颗粒,有的对空气能见度影响不多,散射类型和效果差异很大。因此PM2.5浓度很高的时候,也有可能空气能见度很高。PM2.5浓度低的时候,也可能因为大颗粒物的存在而使得室外看上去灰茫茫的。

也就是说,“雾霾”和“PM2.5”不是一个概念,“空气能见度高”和“空气质量好”不是一个概念,“没有雾霾”和“空气质量好”也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有雾霾,空气质量一定差。如果没有雾霾,空气质量也不一定好。

雾霾指数不要超过多少(对雾霾的认识误区)(2)

上海各区空气能见度,其中数字为能见公里数。

误解三:今天雾霾有多重,来看全国AQI指数

邬锐:被疯转的“AQI指数”,和“雾霾严重与否”根本是两码事。空气质量指数AQI(Air Quality Index)是一个综合指数。参与这个指数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所以直接从AQI指数判断雾霾情况是不科学的。

如果要看实时的空气质量数据,可以查阅各地由环境监测部分主办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比如上海http://www.semc.com.cn/aqi/home/Index.aspx)。

雾霾指数不要超过多少(对雾霾的认识误区)(3)

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

误解四:好口罩,能挡霾

邬锐:人们对口罩的理解往往是“挡住脏东西”,这对PM10是可以的,但对PM2.5,作用很小。人类目前制造的口罩还没有达到阻挡小颗粒的科技水平,更何况口罩还有接缝。只要拿电子显微镜来看,它都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缝隙,所以口罩是不能阻挡小颗粒的。

但如果口罩脏了,粒子间的静电作用可以吸附小颗粒。脏东西越多,重力作用和静电作用就越好。但问题也来了,口罩脏了也会吸附细菌。所以这个问题是个悖论。

也有口罩称自己“过滤效率大于95%”,首先这个数据是在什么样的物理实验条件下才能实现,我们并不清楚;二是这个数据缺乏对比,用普通围巾遮住嘴巴,过滤效率也可以达到80%。即使你不戴任何东西,人体呼吸道上的绒毛组织也会排除一定异物;三是最关键的,这95%以外的5%才是对人体十分有害的物质,比如说气溶胶分子、一氧化氮、硫酸根的分子,对血液、内脏都会有伤害。而目前,这5%是防不了的。

误解五:雾霾天不开窗,要开空气净化器

邬锐:即使在重度污染的情况下,适当短时的开窗通风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大气的扩散机制还是比家中的扩散机制更好,可以防止无孔不入的PM2.5颗粒滞留在室内。

其实从室内微气候的角度来说,加强空气流通是扩散有害气体和颗粒、减低它们危害的有效措施,有媒体报道空气净化器和电风扇的功能和效果差不多,这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另一方面,空气净化器吸附大颗粒物可以,但对PM2.5的吸附效果随环境变化很大。要注意的是,所有空气净化器的测量指标都是在如仓库一样密不透风的实验空间完成的,它的测量结果在一般家庭里是不可能实现的,铝合金钢窗的接缝空隙都远远大于2.5 微米。

即使真的能实现“绝对密闭的家庭空间”,那甲醛等比PM2.5更有毒的气体往哪里排?家装、家具中的甲醛在大约十年时间里都在缓慢散发。所以我认为不开窗的做法并不明智。

误解六:不时去国外“躲霾”

邬锐:人的适应力是一年半,这个时间里身体与精神都可以适应外部环境。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份研究表明,呼吸道疾病和粉尘成反比。当粉尘增多,呼吸道会产生咳嗽、打喷嚏等应激反应。但时间长了以后,人能够自行调整,不再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这份报告还指出,如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发生哮喘等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反而更少。还有研究以PM2.5浓度高的地方和肺癌发病率做对比,并没有发现浓度高的地方,发病率就一定高。要么一直待在外国,否则回来以后更难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哮喘已确认是心身疾病,与人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哮喘的发作也可能与人们面对雾霾时的心理恐慌有关。

还有老师问,雾霾天要不要让小朋友上体育课。我建议先去看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如果PM2.5浓度不高,当然可以上课。如果PM2.5浓度很高,即使外面看起来很通透,也最好不要出去。PM2.5防不胜防,口罩也只是心理安慰。一些微信公号说的比如鱼腥草煮水治霾法其实没有科学依据。最主要的应对是提高孩子免疫力,同时调整生活习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