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惊艳的古代地名湖南(湖南地名为什么那么美)

那些惊艳的古代地名湖南(湖南地名为什么那么美)(1)

那些惊艳的古代地名湖南(湖南地名为什么那么美)(2)

营盘路的辛弃疾雕像。

那些惊艳的古代地名湖南(湖南地名为什么那么美)(3)

六堆子巷路牌。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地名,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无论是忧国忧民的陆游,还是浪漫奔放的李白,在他们的笔下,湖南山水总是充满着诗意,湖南的地名总是那么美。翻开湖南的一个个地名,处处都能感受到湖湘文化的古韵遗风。 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湖南许多地方都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令长沙水、武昌鱼名闻天下。

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为了解释“长沙水”,毛泽东后来还专门写了注解:“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德山有德”,一般说是源自善卷。善卷是远古尧舜时代的贤人,传说中就有善卷让王的故事。西晋史学家皇甫谧著《高士传》称:“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宋代地理总志《新定九域志·古迹》中说:“(德山)本名枉山,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居此,改曰善德山,后人惟号德山。”

在善卷生活的常德,城市之名始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与善卷之德一脉相承。至今,在常德鼎城、德山一带,还有以善卷命名的善卷垸、善卷路、善卷中学。善卷的民间故事传说,则有善卷与白龙潭、善卷命子堵决口等。

不管是无沙水,还是长沙水,说的都是白沙古井的水。白沙古井,由来已久。早在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的《长沙府志》里,就有记载说:“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

其实,不仅仅是常德、长沙,湖南的许多地方都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文情感与地理的完美结合,体现在潇湘八景上。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虽然关于潇湘八景的现实所在地,一直都有多种说法,但是,秋风万里芙蓉国,不到潇湘岂有诗,早已成为了文坛共识。

在湖南的区县地名中,寓意吉祥的“安”或者“宁”是比较受欢迎的。衡阳常宁,唐天宝元年(742),取“常年安宁”之意。永州宁远,宋乾德二年(964),取“远方安宁”之意。邵阳新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取“新近安宁”之意。娄底新化,北宋熙宁五年(1072),取“新近归化”之意。益阳安化,北宋熙宁五年(1072),取“民安德化”之意。

营盘路上梦回吹角连营

作为楚之重镇、秦之名郡的古城长沙,穿街走巷之间,都能偶遇一段段厚重的历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沿着营盘路隧道一路往东,过了黄兴北路没多远,在赐闲湖巷口有一个街心花园,矗立着一座辛弃疾雕像,他左手拿着书卷,右手牵着战马,腰间佩着宝剑,满脸刚毅。营盘路的得名,就是源自辛弃疾在这一带训练飞虎军,后人把飞虎军的军营所在地命名为“营盘路”。

南宋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由湖北调到湖南,在感慨“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的同时,担任潭州(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荆湖南路多地爆发饥民起义,为纾民困,1180年辛弃疾下令各州郡,动用官仓存粮,以工代赈,浚筑陂塘,深得民心。同年,辛弃疾挑选忠勇健壮之士,开始组建飞虎军。虽然编制只有2500人,其中步军2000人,马军500人,但是,战马铁甲,一应俱全。辛弃疾亲自坐镇,日夜严格操练,把飞虎军练成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军。飞虎军操演场上,竖起了“兵营重地,闲人禁入”的牌子。辛弃疾严申军纪,扰民者轻则罚,重则格杀勿论,并勉励将士忠君爱国,报国雪耻。南宋大儒朱熹在点评飞虎军时说,“飞虎一军独盛,人皆谓辛幼安之力。”

飞虎军的风采,也可以从辛弃疾的《送湖南部曲》略窥一斑。数年后,辛弃疾被罢官退居江西的时候,飞虎军的老部下来访,忆往昔峥嵘岁月,辛弃疾挥毫写道:“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的这位老部下,接到军令后,身披青衫,在万众欢呼中跃马向前。虽然没有直接写他的战功,但是,能够“赤手缚於菟”也就是空手擒虎,那也是相当的了得。只可惜,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和朝廷主和派的政见不同,飞虎军出道即为巅峰,辛弃疾还没来得及为老部下论功行赏,就被弹劾辞官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飞虎军老部下可以徒手缚虎,辛弃疾也有过更为传奇的军功。早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就跟随义军首领耿京,在北方抵抗金兵南下。第二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回程途中,突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悲愤之余,辛弃疾率领50多人杀入5万多人的金兵大营。三国时期的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毕竟是《三国演义》的艺术渲染,辛弃疾却是实打实地冲入金兵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后,还渡过淮河,把他送到了杭州交由朝廷发落。

辛弃疾在长沙停留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留下了不少政绩。比如,他“于长沙城中,广辟衢陌,修建街道,并允许在押囚犯凿石县北麻潭山之骆驼嘴(今称霞凝港),以献石赎罪,所需石块,如其期完成,是为长沙街道有麻石路面之始”。

清朝咸丰七年(1857),左宗棠迁居长沙,就住在营盘路与蔡锷路交界的附近,正好是当年辛弃疾飞虎营的旧址。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敝居旧为辛稼轩帅潭时练兵故地,寨曰飞虎,桥曰司马,因其遗址名之。”那个时候的营盘路,“虽近城市,却似山村”,所以,左宗棠“种蔬数十畦,养鱼数百尾,差足自给”。

三国传说串起大半个长沙城

从辛弃疾的雕像拐入赐闲湖巷口,映入眼帘的则是赐闲湖故址纪念碑、三国传说故事墙。歌曲《说唱脸谱》里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借用的传说就是“关公战长沙”,由此,关公也与长沙的地名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照三国传说故事里的说法,赐闲湖原本叫作刺韩湖,是三国时期魏延斩杀长沙太守韩玄的地方。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关公战长沙的时候,长沙太守韩玄派老将黄忠跟关羽单挑。双方鏖战数十回合,难分胜负。一来一往之间,英雄难免惺惺相惜。关羽使出拖刀计,黄忠马失前蹄,却被关羽仗义放过。隔天再战,黄忠连放空箭,回报关羽不杀之恩。韩玄在城墙上看不过眼,认为黄忠消极怠工,要拿他治罪。黄忠倒是没说什么,却惹恼了副将魏延。魏延领兵救出了黄忠,转头就要追杀韩玄。韩玄下了城墙,赶紧从城南往城北跑。跑出天心阁后面的磨盘湾后,发现前面有两条路,就使出一计,脱下一只靴子,将靴子头朝南摆放,但是,魏延识破了韩玄的诡计,继续往北追。这个巷子后来就被叫作“南倒脱靴”。韩玄继续逃到臬后街(今解放西路)附近一小巷岔口时,又将自己另一只靴子脱下,将靴尖朝西向岔口放着,然后光脚继续向北逃跑,这个巷子后来被命名为“西倒脱靴”。这个诡计又被魏延识破了,韩玄只好继续往北跑。等到韩玄跑到营盘路附近的时候,终于被魏延追上刺死。当时附近有个大池塘,后人就称为“刺韩湖”。因为“赐闲”与“刺韩”,长沙方言同音,刺韩湖于是就有了更为文雅的名字——“赐闲湖”。

不过,不管是关公战长沙,还是魏延刺韩玄,故事传说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因为,在《三国志》里,刘备发兵长沙南征四郡,主将应该是赵云,关羽是去与曹仁对垒。

长郡中学校园内,至今还保留着长沙太守韩玄的墓,麻石墓碑上刻着“汉忠臣韩玄之墓”。从“汉忠臣”这三个字来看,官方的评价似乎与《三国演义》不太一样。

按照《三国志·刘备传》的记载,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可见,当时的韩玄并没有被部将或者刘备军队所杀。

清朝康熙年间的状元汪应铨在《韩玄墓记》里也写道,韩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宽厚爱人”。韩玄与“三郡俱降,兵不血刃”,“可谓知顺逆之理,有安全之德”。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韩玄墓后面的石壁浮雕上写着一些修身养性的至理名言,比如,《论语》里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北宋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古墓与校园,看似很不搭调的两个事物,就这么延续到了今天。

五堆子、六堆子里的柳暗花明

沿着赐闲湖巷继续蜿蜒前行,会经过六堆子、贡院、五堆子。五堆子、六堆子的地名,应该是清朝出现的。

清末缪润绂撰写的《陪京杂述》,记录了沈阳的地方古迹等见闻杂录,文中也专门提到了堆子:“按城内街道皆有步甲巡守之,所居之地名曰堆子,也叫堆口。”

“堆子”是“堆拨”的俗称,在满语里,堆拨房是“驻兵之所”的意思。堆拨房作为清朝的警务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警务室一类,还兼顾社区消防站的功能。京城的栅栏旁、城门上、粮仓附近,都建有堆拨房。堆拨房不但是驻守官兵的休息之所,还是存放刀、箭、长枪等武器及救火器材激筒的重要地方。

《乾隆京城全图》是现今保存绘图时间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幅按照比例尺制作的北京城区地图,里面标注的“堆子”有52处之多,可见当时的京城在安保方面也是做足了功夫。

如果想看堆拨房的遗迹的话,故宫是个好地方。故宫西华门内西河沿宫墙处及东筒子两侧宫墙处,就留有堆拨房的遗址。在红色的宫墙上,有好几处被回填了的券洞。券洞原先是空的,在封堵的时候,特意把券门留了下来。据考证,这些券洞就是当年护军驻守时住的堆拨房,回填之前,还在堆拨房里发现过当年护军写的诗文、绘画、随手小记等。不过,现在长沙的五堆子、六堆子附近,基本看不到堆拨房的痕迹了。

长沙市青少年宫附近之所以有五堆子、六堆子,跟湖南巡抚衙门的遗址在青少年宫也有直接关系。就像故宫附近的堆子比较多一样,巡抚衙门附近,自然也要多设堆子。康熙三年(1664),湖南巡抚移驻长沙后,在青少年宫兴建巡抚衙门。当时建有东辕门和西辕门,门内殿堂层层递进,共有数百间。1898年,熊希龄、谭嗣同创办的政治团体南学会,当时也设置在衙门内。巡抚衙门里还有个花园,乾隆年间,巡抚蒋浦加以扩建,借鉴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取名“又一村”。官署后花园“又一村”虽然规模恢弘,到了现在,也只剩下修复后的三座亭子——双湘亭、丰乐亭、澄湘亭,还有乾隆帝的题诗,供人想象当年的辉煌。当然了,“又一村”这个地名,至今还保留在中山路的中山亭附近,又一村有限公司的餐饮尤其是快餐,也是上世纪的一大品牌。

按照五堆子、六堆子的排序,以前可能也有一、二、三、四堆子吧,只不过,没有作为专门的地名流传下来。就像清末著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曾经住过的公馆养知书屋,虽然也是在六堆子,但是房屋早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一块汉白玉“郭嵩焘故居原址碑”。不过,郭嵩焘1881年在局关祠附近创办的思贤讲舍,在弘扬王夫之的爱国学说方面,倒是得到了传承。思贤讲舍存在的30年里,不仅为湖南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出版了大量的重要书籍。1914年,刘人熙在思贤讲舍旧址里创设船山学社,继续研究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到了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借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湖南自修大学。

链接

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相传为潇湘一带的湘江流域八处佳胜,为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描述。历代皆有才子追和。包括:潇湘夜雨——永州城东;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江天暮雪——橘子洲;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洞庭秋月——洞庭湖;渔村夕照——西洞庭桃源武陵溪。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地名学》《湖南省长沙市地名录》《三国志》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