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氢瓶为什么要用碳纤维缠绕(储氢瓶与碳纤维)

当前氢车示范发展迅猛,多地区单次投放数量稳定进入百台级别,对储氢瓶需求增加,储氢瓶产业链投资、扩产发展同步提速。

高工氢电梳理发现,中材科技、中集集团、致远新能、彼欧新能源等企业在储氢瓶市场扩张、产能扩建方面动作不断;占据车用储氢瓶大部分成本的碳纤维材料自去年传出“断供”消息后,以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等为代表的碳纤维生产企业已经针对储氢瓶用材料的研发生产展开更深入的布局。

接下来储氢瓶与碳纤维的竞争格局将呈现怎样的变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氢瓶、碳纤维厂商:“竞速”扩产

今年以来,气瓶企业在储氢瓶产能建设和市场扩展方面加足了马力。为抢占市场先机,中材科技、中集、致远新能等国内企业正加紧储氢瓶产线的建设:

中材科技已成功开发并掌握35MPa、70MPa三型氢气瓶国产碳纤维应用技术,氢气瓶产能为7万只/年,目前年产2万只氢气瓶缠绕项目、年产1500只站用储氢气瓶在建中;中集集团与合斯康合资的车载储氢瓶项目 IV 型瓶及供氢系统的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致远新能于今年3月调整了募集资金建设项目,实施新项目“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生产线建设项目” ,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 3 万只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氢气瓶总成产能。

8月12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氢能储运装备一期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建成后,将年产2万只Ⅲ型35 MPa及以上压力的中大容积的储氢气瓶。

外企方面,以彼欧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同样“嗅到”国内储氢瓶商机:8月31日,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人民政府与彼欧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签约,将在嘉定氢能港建设首个世界级规模的超级工厂,专门用于生产IV 型高压储氢瓶,并将于2025年开始运营。

彼欧集团将通过在嘉定氢能港投资设立新能源事业部亚洲区总部、亚洲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扩大在中国的氢能业务。据了解,彼欧集团新开发的IV 型储氢瓶已通过国际标准R134和EC79的认证,也是欧洲首批获得此类安全认证的70MPa IV型储氢瓶之一。

储氢瓶的扩产对碳纤维的需求直线上升。据业内人士估算,一辆小型车约用5-6kg储氢气体,碳纤维的用量约为50-60kg,2030年氢能汽车生产将达到450-500万辆,碳纤维最高预计将达到25万吨气瓶用高性能碳纤维。

但从2021年初开始,日本东丽开始收紧碳纤维供应,国内供应商在优先满足航天军工领域应用需求的前提下,仅有少部分产品可以供应气瓶市场,导致相当一部分储氢瓶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出货。

联合国内军工、航天、机械等领域的强大需求推动下,碳纤维近两年逐渐开始国产化批量替代,各大碳纤维材料厂商开启了扩产布局。

储氢瓶为什么要用碳纤维缠绕(储氢瓶与碳纤维)(1)

9月19日,鄂尔多斯碳纤维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此次签约项目总投资60亿元,将推动10000吨/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落户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生产T800-T1000高性能碳纤维产品,计划新建6条原丝线以及6条碳化线,形成30000吨原丝、10000吨碳丝以及5000吨复合材料的规模,碳纤维产业下游布局将包括年产10万个储氢瓶生产基地、年产30000辆氢燃料重卡生产制造基地等项目。

“扩产“成为近年储氢瓶和碳纤维行业共同的关键词。

储氢瓶和碳纤维竞争格局

上述企业的一系列扩产布局,无疑是国内车用储氢瓶市场的极大利好消息。那么当前国内储氢瓶和碳纤维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目前以中集安瑞科、中材科技、佛吉亚斯林达、国富氢能、天海工业、奥扬科技等为代表的气瓶企业已经成长为国产储氢瓶的中坚力量,这些企业的车载储氢瓶产品及布局进展如下:

储氢瓶为什么要用碳纤维缠绕(储氢瓶与碳纤维)(2)

具体从产品来看,III型储氢瓶仍然是当前国内车载储氢瓶的应用主力,国内III型车载储氢瓶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管阀件、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程度较高,基本不存在发展瓶颈。70 MPa III型瓶出货多属于项目型,存在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IV型瓶方面,因轻量化、高压力、高储氢质量比和长寿命等特点,前景被广泛看好,国内气瓶企业均已展开研发生产布局,主要分为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两种方式,开始由实验研发进入与终端应用协同的产品开发阶段。大部分在接下来两年将联合合作企业推进IV型瓶产品的应用,到2025年前后国内Ⅳ型瓶发展有望迈入正轨。

高工氢电通过调研发现,储氢瓶碳纤维材料目前主要选用T700、T800及以上的小丝束碳纤维。随着进口碳纤维材料的收紧,气瓶企业们已经在国产碳纤维材料替换上积累了不少经验。

“从去年下半年起,公司碳纤维的核心供应商已经由东丽逐渐切换成光威复材,目前使用国产碳纤维材料的储氢瓶已经完成相关的验证,并对外出货。”国内一家储氢瓶企业市场负责人表示。

中材科技在车载储氢瓶生产方面已全部实现国产化。“针对大家关心的国产碳纤维性能问题,近两三年国产碳纤维在生产工艺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在碳纤维本身的强度、浸润性、材料界面表现上不断缩小与进口的差距。中材科技凭借在材料领域60多年的发展经验,已经可以通过内部的工艺设计,掩盖材料差距产生的变量。” 中材科技(苏州)研发中心副主任吉增香透露。

碳纤维供应及价格方面,由于车载储氢瓶市场相对军工、航天等碳纤维主流应用领域仍处于小众市场,逐渐呈现卖方市场局面,因此供应不足现象依然存在,近年价格居高不下,国产T700级别12K碳纤维市场参考价格约为260-270元/千克。

供应厂商方面,目前国内在车载储氢瓶领域碳纤维供货量最多的是中复神鹰;国内另一家碳纤维巨头光威复材已经开始向车载储氢瓶企业供货;以中简科技为代表的其他碳纤维企业也已针对T700、T800级别及以上的高端小丝束展开产能扩张。

总体来看,随着气瓶、碳纤维企业在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精进,以及产能的扩张,车载储氢市场将与氢车同步崛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