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

题记:这是最后的致命的一下打击!你追求的憧憬虽然到了手,但却在到手的一刹那改变了面目!

作为职场新人,你是否遇到被老员工打着各种幌子“我太忙了”“年轻人就应该多做些”“帮我做一下吧”来支使着你做这做那:复印一份文件,打印一本资料,冲泡一杯咖啡热茶,打扫一下卫生,跑腿去买个东西,更有甚者,吩咐出去办理个人私事等等。而他自己却优哉游哉,上网打游戏,冲浪“逛街” 买好物。

而你尽管手上有活没做完,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帮忙。几次拒绝的话都到嘴边了,却被对方硬生生给挡了回去。就是没有拒绝的勇气。

这本悬疑小说《虚像》就是以一个职场新人的视角来看周遭的世界,她的同事、她的当事人、她追踪的事件,无不将新人初涉社会的一腔的激情、理想、孤勇后的无奈、无助、迷惘展现得淋漓尽致。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1)

小说讲述一个小女孩钱叶诬告继父性侵自己,继父被判入狱十年后重获自由,伸冤无果。新人记者何薇绮领命寻找钱叶,历经艰难曲折靠近真相,而多个关键人物离奇相继死去,最后何薇绮命悬一线之际才大彻大悟,原来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是经过精心粉饰的虚像,她不过是在上演一场“楚门的世界”。

作者杨董,低调、神秘、无影无踪,除了这部小说,我们对Ta一无所知。暂且保留一丝神秘感吧。

一如这本小说的封面,坠入深渊的黑,黑底白字。而“虚像”两个字也是层层叠叠、虚幻地叠印,似在揭露,似在放大,似在昭示,更是一种警醒:这一切不过是虚像!

《虚像》的写作排序方法吸引人。第二、四、六、八、十章都是引子,简短有力,一般就是两页或者三四页的样子,或者交代故事原因,或者叙述事形结果,或者穿插事件以作伏笔铺垫,总之,提纲挈领,作用不可小觑。值得读者玩味沉思。

小说的主线辅线互为穿插。辅线是伏笔,也是一颗定时炸弹。主线是找人,围绕找人旁逸斜出很多当事人,也穿插主人公的职场、交友、成长经历,层层剖析社会现象、暗暗映射很多事件,层层揭露虚像下的真相。辅线是开篇 “飞马汽车”生产质量有问题,新人记者当时就坐在这辆车上,坚决要报道这起事件,却被上司压下,导致结尾事故发生引发悲剧呼应全篇。

内容俗烂却频频反转,真相扑朔迷离,令人错愕。就是讲述继女诬告继父性侵,继父被判入狱十年后获释,要求重新伸冤,请求赔偿,找到《声援》报社求助的故事。而事件成立的关键是要找到十年前失踪的那个当事人。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历经十年,当初那个13岁的小女孩还在吗?她愿意出来澄清吗?

跟踪线索,抽丝剥茧,却迷雾重重,能否得偿所愿?这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2)

人性复杂,难以看透。

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难知心”,这就是复杂的人性。就像书中记者何薇绮天天接触的上司主任郝宁,这个看似温和、智慧、有远见卓识和懂得牺牲自己保护下属的精神导师、职场领路人,俘获小何芳心不由得当他的地下情人,甘愿听凭他的差使,却在揭开虚像面纱之后,是一具发出阵阵恶臭的腐尸。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3)

1)一鱼两吃。原本是一道菜,一条鲜美的鱼,做出两种美味的吃法,叫“一鱼两吃”。却在善于玩弄人性和权势之人手里,成了驱使金钱的推手和玩法。自以为的聪明和两头得利却殊不知这是自曝其人性之短的枷锁。

2)善于假词,自我粉饰。总是将自己伪装得很好,总是做出一副牺牲自己保护别人的大义凛然姿态,让自己感动,更让别人感动。比如报社主任郝宁,总是在别人的报道里署上自己的名字,而真正作者的名字却藏在不起眼的角落。他却义正词严的地说是为了保护新人,他来承担后果和责任。这种不劳而获的做法,还穿上“正义、保护、牺牲”的外衣。像不像你身边的某些人?

3)偷梁换栋,扮猪吃老虎。就有这样的人,算是朋友、学长、亲人,都会将自己的私心、私欲、私利放在首位。而在面对你时,假装可怜、假装受到委屈、假装为了正义牺牲自己,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那点“私”。当虚像散去,真相浮出水面,那一幕有多不堪?

人性的复杂,难以揣测,也难以看透。就像沈从文说:我只建造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

也只有人性的复杂,才让人对它心生遐想和敬意,也不乏质疑。慕容雪村说:如果问我想在小说中表达什么,我想写对人性、对生活的质疑。所以,人性的复杂才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4)

那么,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不会成为别人的枪手和靶子,也成了我看完这一本书的反思。职场新人受到同事以道德绑架来支使和压榨自己的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该如何反驳?家庭教育该如何让自己的子女内心强大和自信,除了强调成绩好,是否还要有社会行为能力?判别能力?勇敢说“不”的能力?

这本《虚像》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将真实的生活素材集中在虚构的故事里密集呈现,以唤起读者对复杂生活的敬意和思考。它不断抛给你一个个线索,呈现一个个场景,代入你,化身记者,去追踪,去揭示,去吃惊,去质疑,去讶异!

今天,海量的信息构成了我们的世界。社交媒体、新闻媒体、“觥筹交错”,“ 交相辉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愈发强烈,感触愈发细腻,感知也愈发深切,但是感情也愈发地冷淡了。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能力,每个人都是表演家和编剧家,有了“控制”别人的权利,也有审判别人的权利。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光鲜亮丽,道貌岸然。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5)

这是人性?还是人心?都是,也都不是!这是由人性、人心和人的选择组成的迷宫。我们生活在迷宫里,我们惶恐于信息的迷宫,既恐惧茧房也恐惧走丢。要怎样的摸索,怎样的思考,怎样的前行,才能找到出口?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6)

于是,我们构建虚像,无限放大,贪心而执拗地吹着这个终究会被撑破的气球,不断在虚像破灭中沮丧、失落、颓唐。这种负面晦涩的情绪不断积累,构成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反问和不信任。

然而,我们是人,本身就不完美,我们构成的社会也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这样的不完美构成了我们所见的生活。

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受害和加害往往互相交叠,黑与白之间似乎存在可以无限细分的灰。所以,我们的生活理想和理想的生活区别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7)

《虚像》,虚妄,虚假,虚无,这一切一切遮掩的背后,就是利的驱使。人一旦沦为利益的奴隶,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无论正人君子,可怜屈辱的“老实人”,还是改过自新的企业家……太多的虚像,让你难以分辨,让你在真真假假中几乎丧失判断和方向,差点也白白葬送自己的性命。

却没有人去了解一下十年前到底真正发生了什么?十年之后,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但是,晚了吗?对于逝去的生命,谁真正在乎?还想钻公权的空子,挑战公权,企图借弱势声音制造舆论,让公权低头!一切都想得太美!粉饰得太朴素又华丽,但是虚像就是虚像,不容质疑。

本书应该是悬疑迷们的点心。素有“白金故事捕手”的周行文推荐:《虚像》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好故事,也是恰如其分的自省和警惕。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8)

密码学学者余索也说:这是一部能看到故事背后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现实与悲悯的作品。他还强调:这是一个“锋利”的故事,就像一把刀,随着情节发展而轻轻一挥,剖开问题表面的虚像,划破虚饰之下的平静,露出底下的讽刺、悲伤而又无奈的真实。

《虚像》,虽是一本读来有些压抑烧恼的书,但却更是令人警醒的。它需要你沉心静气,带着问题,随着记者的视角和行动去检视这个事件、去窥探这些个人心和人性,以及探索这个复杂的世界的意义。它让我们明白:生存在世,人性虽复杂,但善良是根本,是可以选择的。但是你的善良要有锋芒和棱角,才不会被虚像狠狠利用。

虚像是真实存在的吗(揭开层层虚像的面纱)(9)

最后请允许我借用雨果《悲惨世界》序言的结束语作为结尾:“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这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人心惟危,“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都看不完。——张爱玲

(鉴于留白和保密,不能剧透书中内容,请感兴趣者亲阅,享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