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

10月10日,是梅艳芳55岁冥寿,不知不觉间,这位“百变天后”已经离开我们快15年了。

中国香港艺坛代有人才出,但能在星光大道上立铜像的明星,只有她和李小龙。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

她去世后,苏永康称她为“香港的女儿”和精神领袖;谭咏麟则发了条“永远怀念”的微博。

2014年7月18号,由雕塑家曹崇恩铸造的一尊铜像,在香港星光大道揭幕。铜像底座上刻有刘德华的题字——香港的女儿。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2)

梅艳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六口之家。父亲是跑船人,常年出没风波里。留守岸边的母亲覃(qín)美金,为了补贴家用,开起了粤剧培训班,两个女儿梅爱芳、梅艳芳也顺便参与学习了。开班期间,覃美金很快发现了梅艳芳的演艺天赋。

让这个穷家庭雪上加霜的是,作为顶梁柱的父亲因病早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其他人尚处在“听雨歌楼上”的年纪时,梅艳芳姊妹已经出入戏园子卖唱了。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3)

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于梅艳芳来说,利弊参半。

先说利。

梅艳芳非学院派出身,从未接受过正儿八经的艺术教育,却能在日后笑傲乐坛,是无师自通吗?

梅艳芳之“师”,其实就是儿时的卖唱经历。这段经历让她得到了大量训练,既提升了唱功,也奠定了她独特的台风。

因为没有老师教她,她每晚对着镜子苦练唱歌、跳舞,直到每个动作都臻至完美,才安然入眠。

另外,儿时艰苦的经历,也磨炼了她的意志。童年的梅艳芳,骨子里已成年。

再说弊。

因为经常出演,导致梅艳芳顾不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同学们避她远远的。于是,梅艳芳决定退学。

从此,她全身心地从艺。

她的歌越唱越好,获打赏是家常便饭。她的行头和化妆品,全凭自己挣,从来不需要问母亲要钱。

然而,常年驻唱,导致她喉头起茧,音色低沉。母亲曾建议她动手术,梅艳芳摇摇头:“那也好,可以唱徐小凤的歌嘛!”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4)

在TVB与华星唱片合办的首届新秀歌唱大赛上,梅艳芳果真献唱了一首徐小凤的《风的季节》,并在两千余参赛选手中一骑绝尘,斩获冠军,媒体报道称“分数甩亚军几条街”。

不比如今霸屏的选秀类节目,当年那届新秀歌唱大赛的含金量很高。有多高?张学友是被涮的两千分之一。

评委黎小田为她打 call:“她也许不算选手中很漂亮的,但是唱得好、动作好、舞台气场也好。她拿着麦的时候,手指都会动的,我们叫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这个度很难把握的,过一点就不行了。就新人来讲,再过十年都不会出一个像她这样好的。”

另一位评委黄霑给了满分50,然后问邻座的顾嘉辉,“辉哥,你给多少?”

顾嘉辉给了49,少给一分,是怕梅艳芳骄傲,“本来想给50;但艺术没有满分的,只好扣她一分!”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5)

一战成名之后,梅艳芳的演艺之路也一发不可收拾。

没多久,她有了第一张唱片《心债》。《心债》不是个人大碟,而是双拼。一半是梅艳芳,另一半是小虎队(香港小虎队,非台湾小虎队)。梅艳芳也由此结识了小虎队的三位帅小伙:胡渭康、孙明光及林利。

后来,小虎队因为发展不顺而解散。林利打算去台湾发展,临别前,大家聚了一次。聚会结束后,林利发现大衣口袋里多了2万块钱。原来是梅艳芳在聚会上悄悄塞的,这笔钱帮助林利度过了初到台湾时的困窘日子。

彼时的梅艳芳出道不久,还没赚大钱,却已经如此仗义疏财了。

继《心债》之后,又接连推出了《飞越舞台》、《蔓珠莎华》、《坏女孩》……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6)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因为《坏女孩》这张唱片,加之梅艳芳过于纤瘦,平时老穿长袖,某些无良媒体便含沙射影地指她文身,臂膀上满是针孔。

面对流言蜚语,其实梅艳芳只需袒肩露臂,便可以使谣言不攻自破。

但梅艳芳执拗得很,照样我行我素,该穿长袖照穿,全然不畏人言。

直到后来,梅艳芳袒肩露臂的照片登上杂志封面,才证实所谓“文身、瘾君子”纯属子虚乌有。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7)

梅艳芳的执拗,除了表现为坚持自己、不畏人言,还表现为对“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

有谚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梅艳芳台上每一个令人惊叹的动作,背后可能都是几年的构思。

郑丹瑞曾与梅艳芳合作电影《乱世儿女》,他眼中梅艳芳,付出了150%的努力去演出。

梅艳芳工作之余,也懂得劳逸结合。她的放松之道,是“work hard,play hard”。

有别于一般人“宅家躺尸”的放松方式,梅艳芳的放松方式是跳舞。

所以,即便忙活了一天,梅艳芳也会在舞厅里“旋转跳跃闭着眼”。

梅艳芳生活的重心当然不止工作,还有朋友。

她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一言以蔽之——作品一流,做人也一流。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8)

梅艳芳身为巨星,却从来不耍大牌。

外出演出时,梅艳芳是有专车接送的,但她偏要与其他演出人员一起挤大巴。她往往会睡在最后一排,醒了就给大家唱歌,可以说很平易近人了。

有一次,公司为了节省开支,给她安排了高档酒店,其他人则睡较次的。对于差别对待,义愤填膺的她,立刻搬出了高档酒店,挪到较次的酒店,选择与大家同甘共苦。

梅艳芳无师自通,却处处提携后辈。

很多时候,本来是场“个人秀”,但她会刻意制造“合唱版”,以此提携后辈。而且她带谁,谁就火。比如她指定许志安与自己合唱《将冰山劈开》,再比如她指定伦永亮与自己合唱《心仍是冷》。结果,许志安、伦永亮都从默默无闻的新人,一跃成为歌坛新秀。

有时,她外出吃饭,碰到某位导演,就会强行推荐一波:“有没有戏开呀?可以给我徒弟一个角色演吗?”而导演们往往也会给面子。

1991年,她宣布退出乐坛,要办30场告别演出。为了让徒弟们多露脸,她一师带五徒——许志安、谭耀文和草蜢乐队(蔡一智、蔡一杰、苏志威)。

徒弟们碰上梅艳芳这样的师父,简直做梦都要笑醒。

当然了,梅艳芳不仅仅是多给徒弟们露脸机会,还言传身教。

在这30场告别演出中,“无论是第六站还是第十站,她都一直保持心中的火。同一首歌,她无论唱了多少次,都仍然有好像第一次唱的热情。她去每一个地方唱,都能唱出新鲜感觉,她用心、用热情去对待每个地方的歌迷。”(许志安)

当徒弟们登台演出时,她会在幕后默默观看。等他们下场时,她会给出一些点评,或者教一些小窍门。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9)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0)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1)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2)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3)

梅艳芳活在现代,却像古时的大侠。

2003年,SARS病毒肆虐,她发起《1:99音乐会》,组织募捐;

她每读报,只要读到有关民间疾苦的报道,就会呼朋引伴给露宿街头的流浪汉送温暖;

有一次,好友陈海琪听到她拨通电话:“有个谁在找工作,他如何如何,有没有工作适合他呢?”而电话里的那个“谁”,仅仅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4)

然而,这么美好的一枝梅,迟迟无人采撷。

梅艳芳交往过许多任男友,但都无疾而终。

她的最后一任男友,也是最为人所知的一任——赵文卓,也就是饰演黄飞鸿、聂风那位。

两人经张国荣撮合,是在健身房里相识的。

当时,香港的街头巷尾几乎都在传这对姐弟恋,曾志伟还调侃梅艳芳:“你这分明是未婚有子。”

本来是极有可能携手迈入婚姻殿堂的,可惜后来梅艳芳查患子宫癌。她为了不拖累赵文卓,强行分手。

其实,撮合梅艳芳、赵文卓两人的张国荣,何尝没有希望?

毕竟张国荣说过:“等我们到40岁,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就在一起。”

虽然两人始终未确立过恋爱关系,却俨然是一对“舞台情侣”。

梅艳芳和张国荣的首度合作,是1984年上映的《缘分》。片中,梅艳芳、张国荣、张曼玉饰演的角色,陷入了三角恋。如同片名,梅艳芳与张国荣结下了不解之缘。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5)

梅艳芳和张国荣,一个舞女出身,一个是富二代,却有着极其相近之处。

君不见《霸王别姬》里念叨“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张国荣,与常常被当做“哥们儿”的梅艳芳,简直是天生一对。

两人身上都有一种无以言说的中性之美,也正因为这种相近,互相之间产生了致命吸引。

张国荣说:“我此生唯一的红颜知己,便只有梅艳芳。”

梅艳芳说:“我和他就像水和油一样。怎么说呢,水和油应该是完全不能相融的,但我们不同,起了某种化学反应,于是,非常好的结果就出来了。别人不能相信,却是事实,的确我们性情相投。”

然而,张国荣在2003年4月1日纵身跃下,而梅艳芳旋即也在9月份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病情,并誓言:“这场仗我一定打赢!”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6)

尽管身体每况愈下,她仍然连开8场演唱会,并在演唱会上穿婚纱。她终身未嫁,最终却嫁给了舞台!

“我穿婚纱好看吗?我是一个歌手,也是演员,穿婚纱不是第一次,不过没有一次是属于我自己的。这个可能是我这一生的遗憾。但是,我有你们的爱,我的遗憾都忘了。我将自己,嫁给音乐,嫁给你们。最后,我将这首歌送给大家。我常觉得夕阳和黄昏很漂亮,但很短暂。我们要珍惜,更要争取身边想爱的人。要不然,一眨眼,什么都没了。”

《夕阳之歌》,她人生的最后一曲。

一曲终了,她挽婚纱,迈上红毯,迤迤而去。红毯的尽头是一道门,快到门前时,她一回眸,一挥手,道一声“拜拜”。

掌声雷动,谁也想不到,那一声“拜拜”,竟成了诀别。

梅艳芳经典串烧(梅艳芳香港之音)(17)

梅艳芳毕竟是梅艳芳,是那个豪言“世间风雨无常,不要因为一场雨就把自己溺毙”的梅艳芳!演唱会之后,她又在寒冬腊月,抱恙飞赴日本京都拍摄美容广告,简直是对死神赤裸裸的挑衅!

作家李碧华回忆:在梅艳芳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医生用最平和的语气告诉她,癌细胞扩散至脑部,以后再也不能唱歌、演戏了。

她气若游丝:“是但给我做一样也好呀?”又道:“既是这样,我便走了。”

其噩耗传出,香港挽歌断肠,学者张五常叹惜:

走是走了,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