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校读书是什么感受(和现在的中学生谈读书)
教育天地:和现在的中学生谈读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一)读书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1、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于是,1995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也是世界两位伟大作家——西班牙塞万提斯和英国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2、世界各国都重视读书。
(1)中国。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联合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
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
(2)英国。把每年的3月6日定为阅读日。每到这一天,学校、图书馆、书店举办的故事人物模仿大赛、午间故事时间、各类型的书展等活动有一千余项。2013年,有关机构还向小朋友发出面值1镑的图书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让他们到图书日成员书店换购喜欢的书。
(3)韩国。发行“世界阅读日”邮票。出版社在每年4月23日当天寄出35000册图书,免费送给当地学校。
(4)日本。指定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社对全国的读书情况的调查是:每天读书1个小时的占14%,读书半个小时的占19%,读20分钟的占10%,读10分钟的占9%,不读书的占27%。
(5)法国。2004年,24%的人读了12本书,55%以上的人读书1至12本。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读书11本。
(二)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读书是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书是过去知识学问和经验教训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是要接受这份人类遗产,使后人节省体力和脑力,进一步省时而高效的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人们读书学习,说到底,就是要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摆脱愚昧、野蛮与落后,追求文明、进步与自由,更好地与人类和平共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读书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凭的是读书。阅读好书,就如同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大门。与孔孟谈儒学,跟司马迁论历史,和李白、杜甫说诗,同苏东坡、辛弃疾讲词,与帝王们探讨治国之道,和改革家论社会利弊,跟绘画、歌舞、书法等大师切磋技艺。只要用心,就能知道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提升能力、增长才干。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知道四季变换的原因,日月星辰的秘密;也能知道世界某一个角落的物产,一些原始部落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还能知道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和特洛伊战争中的木马。阅读能够让我们在不经意中发现,一些苦苦困扰着的问题突然会变得简单易解,一些让人棘手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只要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就能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
3、读书可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充实精神世界。“书”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它让我们走出朦胧的状态,飞向知识的海洋;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双眼看事物更分明、看问题更深入,读书还可以认识自我,明辨真假是非善恶,相反不读书的人蒙昧无知,心灵空虚甚至扭曲变形,以致是非善恶不分。
读书可以让我们通过在笔墨书香中体验共鸣和感动,解脱自己内心的焦虑、恐惧、寂寞、悲哀,使胸中的积郁释然超脱,达到淡泊宁静、自信从容的心理和谐状态。生活在社会的大融炉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懂得修养心性,让自己减少一些茫然与焦躁。
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样,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这样在大事、急事、难事及各种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有效应对。
爱读书,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举止就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
4、读书可帮助解决困难。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供给思想材料,而知识又是思想材料的来源。思想的起源是疑问,然后是要把问题弄清,进而探求如何解决的方式方法,再后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最后是试验。凡是有条理的思想形成都要经过这个过程,而阅读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
5、读书可提高写作水平。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吸收或吸收得不够,就会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水平和质量。一个人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了离不开生活这个“源”之外,还需把握住读书这个“流”。“流”虽不能代替“源”,但“流”是“源”的折射和反映,特别是对生活阅历尚浅的青少年,书的“流”的充沛可以补充生活的“源”的不足,从而间接地丰富思想情感,丰富知识经验,丰富写作技能和技巧,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书对写作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它从知识、阅历、精神品格、情操素养等多方面影响感染着一个人。当这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有所触发而要提笔写作的时候,这些潜在的东西就会潜滋暗长起来,从不同方面助写作“一臂之力”,好作品也就这样诞生了。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学士在这方面都有过切身体会,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验之淡。像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杨雄的“能读千赋,自能为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蘅塘退士引用的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都是这方面经验的浓缩。
6、读书可成就大业。我们是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胸中要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要把理想和目标变成现实,就要从读书开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无一不是饱学之士。
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
学习前人的知识可以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获得更进步的知识和思想。一个人所能接触世界的范围难免会有所限制,而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借助大师的眼光去看世界。青少年时期,尤其是15岁到28岁这个阶段多读书,是大多数人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这段时期内多读书,对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思想状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读透了书不仅可以走进大师,并且能够使人高贵、有尊严。读书是要有动力的,为了国家的强大而读书往往能给人以最大的动力!
汉朝孙敬头悬梁,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战国苏秦锥刺股,成为一名政治家。西汉匡衡凿壁借光,成就著名经学大师。晋朝孙康、车胤囊萤映雪,一个官至御史大夫,一个官至吏部尚书。汉朝朱买臣、隋朝李密负薪挂角,最终一个拜会稽太守,一个得袭父爵,为侍从官。鲁迅卖奖章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就放在嘴里咀嚼几片,直到额头冒汗,眼里流泪,终成集文学、思想、革命于一身的一代大家。毛泽东嗜书如命,每到一处,书籍随行,甚至兵马未动,书籍先行,成就一代伟人。
二,我们要读什么书
我们中学生要读那些书?总的说就是要读一流的书,即经典名著,抑或属于某个领域、学科的的代表著作;读一流学者写的书,即某个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
一般说,语文新课标和教材中推荐的阅读书目是经有关专家审定,绝大多数教师认同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名著,要成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综合目前最新研究成果,整理如下——因涉及书目众多,故只列出选择的标准、最新阅读研究成果的项目名称及概况。同学们需要时,可到网上查询、下载。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是由新阅读研究所组织研制,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支持的“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项目之一。这份“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种推荐阅读书目,按小学低、中、高学段,分别精选出文学、科学、人文类各若干本。其中既有《蝴蝶·豌豆花》、《小猪唏哩呼噜》、《长袜子皮皮》、《千家诗》等一批文学名著上榜,也有《中国神话故事》、《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孔子的故事》、《昆虫记》、《神奇校车》等一批人文和科普图书被选入。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是项目组组织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以及一批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参考了国内外近50个儿童文学奖项和100多种推荐书单,从数万种小学生能够阅读的各类图书中精选出的。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
小学生的阅读书目的选择,大多有家长把关。中学生就不同了,多是和同学一起选书,容易受到彼此的影响,普遍现象是买书挑流行,至于这些书是否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真就不去考虑了。在北京图书大厦某个月的文学书排行榜中,前五名有两本是流行的青春读物,韩国写手可爱淘的新作《致我的男友》和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其中,《致我的男友》在学生放假前一周卖出158本,寒假第一周卖出509本。
1、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是由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共同研制,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支持的“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项目之一。该书目精选适合初中、高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经典图书各100种,其中 30种为基础阅读图书、70种为推荐阅读图书。
初中生基础图书,文学经典除了《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等古代作品外,现当代作品诸如《朝花夕拾》、《边城》、《海子的诗》等也都出现在书单上;国外作品除了《简爱》、《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耳熟能详的作品外,还有近些年被孩子们喜爱的作品如《绿山墙的安妮》、《布鲁克林有棵树》、《海鸥乔纳森》等。在人文、科学类图书方面,《论语译注》、《汉字王国》、《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发明的故事》、《数学家的眼光》等图书都被排在书单比较显著的位置。
在高中生书单中,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作品《白狗秋千架》也在列。此外,《古文观止》、《红楼梦》、《百年孤独》、《民主的细节》、《万历十五年》、《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科学的历程》、《蚕丝:钱学森传》等中外优秀图书备受关注。
中学生书目研制历时3年,广泛征集知名学者、教师和中学生的意见,数易其稿,力求为全国中学生提供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的基础书单。
2、YA文学。YA是20世纪逐渐成熟的一个区别于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文学品类。YA是英文Young Adult(年轻的成年人)的缩写,它的年龄指向跟“青少年”基本重合,但“青少年”是生理分期,通常指未成年人,而YA的中心词是成年人(Adult),这是按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确定的。
据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YA图书馆服务协会”机构的定义,YA针对的是12-18岁的青少年。YA文学与国内的“青春文学”也存在差异。有人统计YA的主题有:友谊、陷入麻烦、异性吸引、钱、离婚、单亲家庭、再婚、与父母的问题、祖父母、兄弟姐妹、青春期、种族、死亡、邻居、工作、流行,而“青春文学”,某网络书店陈列分类是“青春成长、古代言情、都市浪漫、仙侠/重生、影视娱乐”。
青春文学是偶像文学,具有排他性,YA文学或许因此而很少引进,即便引进也只是以一般畅销书的名目。YA文学只是一个年龄段文学,它有优秀的,也有平庸的,这就需要我们引进时认真选择,把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
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一)通用式读书方法
1、阅读四层次。美国莫提默·J. 艾德勒于1940年完成,经查尔斯·范多伦1972年增订修改的非常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成的四个渐进的层次。
(1)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2)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是在一定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也可以称之为略读或预读。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3)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在追寻理解。
(4)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2、阅读五步骤。(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
3、阅读三要领。(1)讲四到。读书要讲究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
(2)挤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空闲。首先要懂得化零为整凑时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拼凑起来。毛泽东很多著名诗篇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 常常利用理发的时间考虑创作, 每当理发师把围裙一解, 他就立即要来纸和笔, 把理发时考虑好的乐谱记下来;晋朝书法大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
一个有志于求知上进的人, 一般不沉醉于繁琐的生活, 也不热衷于迎来送往。作家端木蕻良, 曾有贴诗谢客的佳话;居里夫人为从事科学研究,连搞卫生的时间都要尽量缩短。
(3)讲速度。阅读时切忌出声,要默读,不要朗读,并强化注意力;学会找提前量,要一段一段地看书,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在阅读不大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可以略读或跳读;掌握段意要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一般是开头第一句;能迅速找到所看书本或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标题就是中心思想,有的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
4、写读书笔记。中小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1)作家作品介绍。第一次接触一个作家作品,要把这个作家的生平、地位,尤其是代表作等资料查出来记在笔记上;要把这个作家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介绍等材料查出来记在笔记上。
(2)词语积累。要把读书中的生字词记在本子上,并在字词典中查出音和义一并记在本子上。
(3)精彩片段摘录和赏析。要把书中你认为好的语句、片段摘录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说出好在哪里。
(4)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每读完一个章节或每天读完一部分之后都要写一段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思想提升、问题探讨、写作借鉴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篇有头有尾的读后感,字数小学高年级要在四五百字以上,初中要在六七百字以上,高中要在八九百字以上。形式一般要采用“引、议、联、结”式。
(二)个性化的读书方法
1、不同读书目的,不同读书方法。(1)娱乐消遣。我国读书率呈整体性下滑,娱乐消遣成为主流。2006年,我国发布了第四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显示,在人们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别中,文学类位居榜首,而文学类中又以武侠小说最受欢迎,言情类位居其次。《读者》、《知音》、《家庭》等休闲类杂志则摘得最受欢迎期刊“三甲”之位。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在这只占识字者总数不到一半的“读书人”之中,读书目的也是以娱乐消遣为最多。
以此为目的的阅读,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讲,显然不应提倡。但不是排斥它,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娱乐消遣”,只不过在此要强调应把握好读书学习的“劳逸结合”这个度而已。
(2)丰富知识。为丰富知识,可以博览群书,进行泛读;也可以精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还可以跳读,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跳过去读,也许读到后边就可前后贯通了。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但是,若只读一类书,即使是多,由于偏食,也会营养不良。
(3)借鉴写作。在阅读中借鉴写作,首先要明确借鉴什么,然后一般通过研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一是研读名著的选材,我们中小学生生活天地相对狭窄,应该通过读书扩大观察范围,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是研读名著的立意。多读有益的书籍,可以用人类智慧武装我们的头脑,增强我们洞察生活的能力和理论的透视力,概括力。读书愈多,知识越丰富,出言立意也必然高远,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正是写出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好文章的重要条件。
三是研读名著的写作方法。天下文章帙卷浩繁,内容、语言虽各不雷同,但各类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读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正因为如此,他的后人说他“自幼所作诗赋文章,下笔已如成人。”古人说的“文选烂,秀才半”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通过读书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进步自然就更快了。
四是研读名著的语言。书上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悉心加工的语言,研读书籍,可以使我们熟悉语言的基本规律,掌握大量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材料。书读多了,仔细揣摩多了,下笔也就会流畅了。
(4)研究问题。为研究探讨某个问题而广读与此类问题相关的书籍,其基本方法是收集相关书籍——挑选、汇集相关问题——整理、分类问题——概括、升华问题,形成新观点。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钻研了近1500多种书籍,600多本著作中引用了2900多个材料,还从54种报刊、56种会议材料中引用了大量素材。
比较阅读,可以发现问题,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自恃清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
2、不同学段,不同读书方法。(1)朗读。它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2)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是进入初中以后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3)渐进读。渐进读,一种含义是时间上的渐进。读一本书,小学时可能没品出什么滋味,到初中再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可能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可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渐进读的另一种含义是数量上的渐进。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
3、不同阅读材料,不同读书方法。(1)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是我们中小学生应试最常见的三种阅读材料。题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脱离各自的特点:记叙文六要素、说明文四要素和议论文三要素。在写法上,议论文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条理组织文字;记叙文往往先设置悬念或总提全文内容然后揭开悬念或分层叙述;说明文一般依据说明重点分层阐述。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应试阅读时就可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左右逢源”。尽管每个作者才学胆识不同,写作过程中可以灵活变化甚至创新写作,但我们读书多了,仍然能够探求个中奥秘。
(2)报纸、广告、说明书。可采用信息式阅读法。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3)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形成的背景知识,尤其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大小环境;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诗歌、散文、小说是中学生应试最常见的三种阅读材料。应试要求一般是能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能初步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经典著作。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经典著作,要字斟句酌,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
(4)“大部头”综合性书籍。有些“大部头”综合性书籍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是跳读,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