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最美家庭申报(我该如何了解你)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馨懿
拉货中的妈妈杨建芳
一组关于妈妈的毕业作品触动着人们。创作者孙杨洋跟拍妈妈两个月,拍下了7000多张妈妈的照片,也第一次深入了妈妈的生活。
这位即将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的大四女生,曾和妈妈的关系降至冰点。孙杨洋说,这场拍摄是她和妈妈的和解。
母女俩相差22岁,长着相似而要强的脸:眉毛和眼睛往上挑。在女儿孙杨洋的小学照片里,这种相似最明显,孙杨洋说:“也有人问过,这是你还是你妈呀?……我现在是长残了。”
年龄渐长,这份相似被冲淡了。孙杨洋皮肤偏小麦色,向往纪实摄影,爱笑,不爱精致打扮;妈妈杨建芳每天上班都要化淡妆,从事服装行业21年,曾画一双细眉,尤为凌厉。
两人的关系也在变化着。年少时,孙杨洋是个乖孩子,听话,有时害怕妈妈;叛逆降临在升入大学的18岁,孙杨洋觉得“妈妈也该听听我的想法了”。
这场拍摄,孙杨洋重新聚焦于妈妈。拍照只是一个开始,要认识自己与家人,或许得花费漫长的时间。
妈妈和女儿,共处二十余年,她们在不知不觉中彼此影响、塑造,却又时常感到陌生。
最熟悉的陌生人
“除了长相,你们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听到这个问题,杨建芳和孙杨洋对视了几秒。妈妈杨建芳先开口:“都很要强。”孙杨洋点点头。随后,母女俩互相抛给对方一句,“你说还有什么?”随后,两人沉默笑笑。
还是杨建芳结束了回答,她用轻松的语气吐出一句:“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句话或许没错。2016年,孙杨洋成年,离开杭州,去往桐乡(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上大学,期间参军入伍两年,母女俩甚少联系。
导火索在于恋爱。刚上大一的孙杨洋谈了恋爱,被妈妈发现。妈妈打来电话,只问了一个问题:男生是哪里人?得知男生来自外省后,妈妈说:“你们分手吧。”剩下的通话时间,都是孙杨洋在解释和追问,“为什么?”但妈妈的态度不变。
这是她们第一次触及“婚恋”这个话题。显然,母女俩有不同的看法。妈妈更注重物质和稳定,喜欢熟人介绍,最好是本地人,她不希望女儿离自己太远。
后来的日子里,妈妈曾拉着孙杨洋去相亲。对方物质条件是好的,饭也吃得隆重,双方家庭都到场了。但孙杨洋着实没兴趣:“我甚至不知道对方到底是做什么的。”
“你说,她怎么就不着急呢?”妈妈杨建芳很困惑。杨建芳在22岁便生下了孙杨洋,在她看来,女人的黄金择偶期短暂。
孙杨洋小时候和妈妈的合照
孙杨洋和妈妈的合照
但孙杨洋更想寻找一位共同奋斗的伴侣,看重缘分。或者说,孙杨洋更想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摄影。
孙杨洋喜欢纪实摄影,喜欢走进田野,去村子里调查、拍摄。为此,孙杨洋总穿简单的T恤,不爱化妆,皮肤晒成了小麦色——这也是妈妈觉得惋惜的,“不够女孩子。”
母女俩没什么话说。有时妈妈杨建芳会怀念以前的女儿,乖巧,听话,不叫人操心,“但上了大学之后,就联系少了很多。”
即便孙杨洋回家,母女俩也总是在生活的琐事上起冲突。妈妈杨建芳爱干净,节俭。孙杨洋记得,妈妈喜欢用“你能不能”开头造句:“你能不能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你能不能别把洗菜的水溅到桌台上?”“你能不能叠好衣服?”……
话不投机便只有半句多。6年时间,母女俩几乎没有过长段而深入的对话。
“99 ”档口,长长久久
转折点发生在今年三月。孙杨洋准备毕业,她想试着拍摄妈妈作为毕业作品。不过,是工作中的妈妈。
2016年,孙杨洋上大学的这一年,杨建芳开了一家服装档口。如今,这家店在九堡九天环北服装市场二楼,99号,取名“99 ”,意味着长长久久。开业以来,孙杨洋几乎没怎么来过这里。
杨建芳在99
对于这组拍摄,孙杨洋最初的设想是要做一组档口改造的前后对比照,她想试着把档口改造为更注重线上销售,挂上线上店铺的二维码等等。但学校的导师提示孙杨洋,或许可以试试就拍妈妈平常的样子,把真实的人和事拍好。
这个提示来得很及时,要经营一家档口,并非孙杨洋想象得那么简单。整个九天环北服装市场二楼是中老年风格,衣服如此,人也步入了中年,皱纹在脸上,女人的头发大多短,从不及耳的超短发到杨建芳这样的及肩发。
有的档口会雇店员“小妹”,同样是中年人,得开价一万多一个月。杨建芳撇撇嘴,她宁可一个人干所有的活,自己是老板,也是店员,穿着档口里的样衣,招呼顾客。
在一张办公桌上,杨建芳的手机总是响起提示音。客户们大多说着类似的话:一张衣服的照片,加一句砍价。杨建芳按住语音键:“姐,这个已经很便宜了。”
生意难做。杨建芳说,线下付款,客户也照样会抹掉零头直接转账。卖下来,一件衣服的利润只有几块钱。
在这个十平方米左右的档口里,孙杨洋既是记录的拍摄者,也是一名女儿。尤其是最开始的一个月,孙杨洋总会忍不住放下相机,帮着干活。
档口的活是繁重细碎的,搬货,一个包裹60公斤重,孙杨洋提不起来,妈妈却一把拎起,放到推车上;中午,妈妈吃顿饭只花十来分钟;只有孙杨洋在的日子里,妈妈能打开折叠床,休息一会儿。
随着照片拍到了7000多张,母女俩的关系也不知不觉地好起来了。
要去档口,凌晨4点就得出门,天还昏暗着,从家到服装市场近10公里路程,大半沿着钱塘江边。妈妈杨建芳骑着车,女儿孙杨洋坐在后座,江风吹来时,孙杨洋记得,自己抱住了妈妈,很温暖。
杨建芳骑着电瓶车
2001年之前的照片和日记本
“但其实,最关键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拍照过程中,我和妈妈有了真正的沟通。”孙杨洋说。这其中一部分,是孙杨洋看到了妈妈的少女时代,
25岁,这是孙杨洋给妈妈拍照的年纪,也是妈妈杨建芳接触服装行业的年纪。
2001年,杨建芳把女儿交给衢州农村的家人,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杭州,由老乡介绍来到了四季青。那是一个以毛衣为主的档口,夏季卖纯棉衣物,似乎是当时的潮流,有的标价牌上还是日文。
杨建芳在四季青(右一)
杨建芳长得漂亮,既做穿版模特,又做销售,忙得脚不沾地,一个月休息一天,希望能早日站稳脚跟,把女儿接来杭州。3年以后,杨建芳也做到了。
现在,杨建芳一家居住在距离庆春广场附近的小区,坐电梯到高层,推门而入,大理瓷砖铺开,液晶电视挂在墙上,客厅一角是一个酒柜。“以前这里哪有楼呀,是一片菜地。”杨建芳回忆。
在剪成短发之前,杨建芳留着一头顺滑的长直发,依然是黑棕色,双腿笔直,秋冬也会穿裙子和长筒靴。其实杨建芳自己并不喜欢档口里的衣服风格,但是,“年纪大了,不适合卖小姑娘穿的衣服了。”
从来到杭州开始,杨建芳的时间就留在了服装和家庭里。而拍照成了一个契机,孙杨洋试着寻找更多妈妈的“另一面”。
家里所有的相册都被翻出来了。将近十本相册都是在2001年之后拍摄的,只有一个信封有点特别,信封的边缘已经碎了,里面装着薄薄一叠照片,照片的色彩也有些黯淡了,那是妈妈杨建芳来杭州之前的照片。杨建芳黑色头发,带着点娃娃脸,青涩地对着镜头微笑。
1995年的杨建芳(穿蓝衬衫者)
一个日记本被藏在妈妈的柜子里,里面是一段段像诗一样的散文,其中一句写着:“人生,能拥有那一串小小的露珠点缀,就足够了。”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记忆。我问杨建芳:“你年轻时想做什么呀?”杨建芳说:“我以前想做外贸呢。那时候我英语挺好的,还去县里参加过比赛。不过,我都忘了,是我妹妹看到了高中的同学录,说我就是这么填的。”由于家里经济等原因,高中毕业后,杨建芳就开始工作了。
“那你会去想以前的梦想吗?”
杨建芳笑了:“不想,人要往前走。都是梦一场啊。”
“你记得以前会写日记吗?”
杨建芳这次想了想,说:“好像很少,也没有写什么吧。”
在那些“没什么”的时光里,孙杨洋却觉得,她对妈妈有了更深的一层理解。
如果可能的话,孙杨洋想,她最想和妈妈拍的一张合照,她们都正青春的样子,紧紧拥抱着,像朋友那样。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