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哭灵大全(30年后才知道的真相)

​老,就这么不期而至,回忆起儿时,睁开眼睛总觉得遥不可及,闭上眼睛时又仿佛发生在昨天。

#好腔调戏曲季##径山之春展演季#

我小时候胆子特别大,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红白事都有我的身影,我父亲毛笔字写的好,经常被请去帮忙。

我喜欢看我父亲在那写毛笔字翻书的样子,幻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这样,尽管从来没有女性做这样的事。

在我老家农村,办婚礼贴的喜字是有区别的,嫁女儿叫出喜,则贴“鸿喜”,娶媳妇叫进喜,则贴“双喜”。

小时候不认识这个“双”字,一直以为贴的是“准喜”,自作聪明的还自圆其说一番,都办酒席了,可不是准喜嘛,压根不用去问我父亲是啥字。

丰县哭灵大全(30年后才知道的真相)(1)

红事上除了锣鼓喧天,还会请表演团过来唱歌跳舞,甚至表演杂技——肚皮剁菜。

其实更让我期待的还是白事,白事它跟红事有明显的区别,讲究也特别多。

白事上也少不了我父亲,可能是因为靠近山东,受孔孟之道影响吧,我们那的白事程序至今我也没太搞明白。

我感兴趣的是挽联和哭灵棚。

每一个前来悼念的人基本都带个花圈过来,为了展现给大家看,以前花圈是拿过来写挽联,而不是在花圈店写的。

每个不同辈分的人写的都不一样,而且好的挽联读起来心有戚戚焉。

丰县哭灵大全(30年后才知道的真相)(2)

比如这位老人准备给自己写个挽联:

上联:多想挽留留不住,

下联:还想再见见不着。(有兴趣的可以重新对个下联)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喜欢上了这种文化,喜欢听灵车长长的哀乐,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挽联,甚至觉得哭灵棚都是一种文化,尽管那时候并不知道那是特色戏。

后来才知道,原来哭灵棚它真的是一种文化,如今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

不是本地的可能不知道何谓哭灵棚,即家里有老人去世,搭好灵堂,礼仪就绪,请来吹打,三跪九叩等环节都是自己哭,女儿儿媳一定要狠狠哭。

这其中就有一个特意请吹打来代哭的环节,儿女,侄子侄女侄女婿等晚辈都要请人来哭,哭的那叫一个悲悲切切,泪洒黄土。

旁观者忍不住落泪,这就是柳琴戏的一种,民间小调,其特点就是悲伤,特别的悲伤,尤其是每句最后的哭颤音,像是受了几世轮回之苦一般。

儿女等至亲会单独哭一个比较长的《十二月》、《三哭灵堂》、《十跪爹妈》、《杏花女哭灵》、《孝女哭爹》、《哭七关》等等,其他的子侄可以合并一起哭一个。

丰县哭灵大全(30年后才知道的真相)(3)

死亡,对村民来说,谈不上是喜是悲,也许是看多了生死,也许是看淡了生死,吹打上的柳琴戏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柳琴戏顾名思义,用柳琴配合唱的戏曲,柳琴又叫土琵琶,和琵琶看起来很像,由原来的二弦演变为现在的四弦,也有六弦的。柳琴戏又叫四洲戏或者拉魂腔。

而且,柳琴戏唱腔的特点其实是比较倾向欢快腔调的,方言也不是很明显,外地人听了觉得吐字不清,乡土气息特别浓厚的就属于民间小调了,不同地区唱腔之间还是有点差别的。

目前流行的地区:江苏、安徽、山东、河南。 声腔音乐: 属板式变化体,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 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唱腔曲调:【哈弦】【起板 】【导板 】【连板起】【拉腔 】【男女拉拉腔 】 等。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调】【叠断桥】等。

徐州流传甚广的《王华买爹》,《喝面叶》等都是很正统的柳琴戏,很明显的能听出来京剧的腔调和方言的融合。

丰县哭灵大全(30年后才知道的真相)(4)

而我们徐州的第一苦情戏才是农村人最喜欢听的。特别是地方的生活小戏,故事性很强,人物特点突出对立。

比如《有钱就是爹妈》、《苦女泪》、《慈母泪(老来难)》、《憨子闹事》、《瞎子算卦》等,这里面经常会带“俺地娘来”等方言,当地人听了的感觉,就是那味儿。

而这些颇受喜爱的民间小调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为主题的狗血剧情,这里面有婆媳矛盾,包括公婆虐待儿媳妇或者儿媳妇虐待公婆的,这里面有儿子不孝的,有傻子憨子娶媳妇闹各种笑话的。

小时候随母亲一起去听戏,大人们边听边讨论,嘻嘻哈哈,好不开心,完全不觉得自己是在别人家的丧礼上,悲喜同源,我更倾向于他们因为贫穷而麻木了。

这些戏之所以能让普通人津津乐道,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故事太接地气,经常发生在最底层人们身上,像我的记忆一样,有的时候遥不可及,仿佛都是别人家的事儿,有时候又感同身受,真真切切地曾发生在自己身上。

丰县哭灵大全(30年后才知道的真相)(5)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听戏了,但是丧礼还是要办的,能听到的柳琴戏也就是丧礼上的哭灵棚了,也许,随着文化被遗弃而没落,过一段时间都将失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