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能统一三国)
在小说成书之前,诸葛亮便已经是一个“超级明星”了。有人盛赞他的忠义,称“读《出师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也”。也有人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唐朝人曾把他列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孙武、吴起、白起这样的军事大家并列。
但谈到北伐战争时,很多人都长叹一声。尽管诸葛亮曾数次北伐,但始终未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实在颇为遗憾。而大家在感到唏嘘的同时,也总是很好奇:诸葛亮为何没能一统三国呢?
对此,虽有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总能被其他人抓到破绽。直到近现代,一代伟人毛主席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就已经错了。
毛主席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兵分两路的失误对于诸葛亮北伐的失利,毛泽东的原话是:“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诸葛亮之所以未能统一三国,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要指出,他的战略规划从《隆中对》就错了,蜀国不应该兵分两路,因为益州与荆州之间相距千里,彼此之间不好配合。其次,关羽、刘备、诸葛亮三人的接连失利,让蜀汉国力大损,断送了一统天下的可能。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妨先回顾一下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主要内容,再说说它的一些重要失误:
第一步,诸葛亮分析了当下局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主张;
第二步,他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再占据益州,横跨富饶的荆、益二州,静待时机;
第三步,天下有变,命一上将从荆州出发,直奔宛、洛;
第四步,在荆州出兵时,刘备也要尽起益州精锐,兵出秦川,如此便可完成统一之大业。
按照毛主席的看法,“兵分两路”是有大问题的。结合当时的局势看,有两点原因不容忽视。
一方面,此举会造成蜀汉兵力无法集中,进而丧失主动优势。须知,荆州惨荒,饱受战乱之苦;益州虽隔绝中原,却也民少地偏,因此这两个地方都无法为刘备提供充足人口。在军队总数本就不多的情况下还要分兵,这确实是不明智的。
另一方面,连接益、荆二州的想法过于“想当然”。从地理角度看,荆州与益州虽然相邻,中间却横亘着巴山、洞庭湖、武当山等诸多险要之地。既然陆路很难行得通,便要从水路考虑,但以蜀国的实力看,他们还没有足够资本同时培养出水军与陆军。
而这便意味着:若益州与荆州同时出兵,极有可能是各打各的。这同样会给蜀汉带来很大的麻烦。
按照《三国志·先主传》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看,荆州的经济状况并不好,益州虽然富饶,但经过连年征战,也是实力大损。刘备以前用兵时,往往以两州之力供给一州出兵,若荆、益二州同时出兵,将会对蜀国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负担。
所以,单以“兵分两路”这一条来看,其操作难度不仅很高,还有失败的风险。看来,毛主席的看法的确非常高明。不妨顺着他的观点,再看看《隆中对》其他的失误。
荆州的归属问题实际上,“联吴抗曹”与“跨有荆益”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那就是荆州的归属问题。“命一上将从荆州出发”既然是蜀汉一统天下的关键步骤,那荆州对蜀汉政权的重要程度,便不言而喻了。
然而,对东吴来说,荆州同样是必得之地。
在鲁肃的“踏上策”中,谈到江东的立国之本:那就是据长江天堑以守,实现“跨江自保”。而在孙权、吕蒙等人看来,“跨江自保”的前提是占据荆州,从而把握长江水道,进可以拒曹、退亦可扼蜀。
更为关键的是,孙权同样有进取中原的理想。想要做到这一步,除了打下江淮地区的战略重镇合肥外,便只有荆州这个最优选择了。
是以,刘备占据荆州,必然会得罪东吴;可他若是示好东吴,又必然会损失荆州之土。这便意味着,孙刘两家终有一日会为荆州归属问题大打出手。而从后续发展来看,的确如此。
在刘备拿下成都之后,孙权便迫不及待地对荆州动手。此前,刘备与孙权已约定好: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等他拿下益州,便归还荆州。因此,当刘备打算“耍赖”时,孙权自然有理由对荆州出手。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蒙受命进攻江南,拿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听说后,急令关羽出兵,与鲁肃对峙于益阳。因为北方曹操的威慑,孙刘两家终究未能打起来,于是,便有了关羽“单刀赴会”(小说情节)。经过商讨,吴蜀决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最后的结果是,江夏、长沙、桂阳划给孙权;而南郡、零陵、武陵归属刘备。江夏郡,本就在孙权手中,所以这次谈判后,孙权非但没有捞到好处,反而还要把零陵郡还给关羽。于是在这件事后,孙权便对刘备集团生出了很大不满,这便为他日后背刺关羽,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他将荆州视为囊中之物的同时,却也忽略了孙权的政治需求。虽说在刘禅继位后,吴蜀恢复了联盟关系,但早早结下梁子的两国,又岂会真正的戮力同心呢?
吴蜀两国既然无法齐心,仅凭借诸葛亮一人之力,想要统一三国,属实是有些勉强。更何况,为了防备东吴给自己“拖后腿”,诸葛亮在北伐期间,总要留有几分余力,这难免会给他的行动带来一些掣肘。
综上,毛主席称诸葛亮在《隆中对》就错了,的确是较为中肯的点评。而在此基础上,他后来还补充道:刘备与诸葛亮对关羽的任用,也是个疏忽。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
关羽守荆州不妥凭心而论,关羽是有能力的,而且还十分出色。魏国臣子都认为:他是蜀国唯一的名将。而一场水淹七军,也证明了关羽出色的军事能力。直到数百年后,李世民在进攻大敌刘黑闼时,还借用了这一招。
此外,关羽还非常得军心。《三国志》说他治理荆州期间,多树厚德,对麾下荆州军也十分优待。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关羽都是一位优秀的统帅。既然如此,他镇守荆州又有哪些不妥呢?
从结果来看,关羽最大的缺点,就是他“刚而自矜”的性格。换句话说,此人太骄傲了。刘备封四方将军时,关羽便敢当众甩脸子,不屑道:“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因此观之,关羽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糜芳、士仁对他心怀不满,并最终投了东吴。
另外,在镇守荆州期间,关羽还瞧不起东吴群臣,把他们视为一群鼠辈。一开始,孙权本想示好关羽,为此他提出了联姻的打算。谁知关羽非但拒绝了联姻,还对江东使者说道:“虎女怎么能嫁给犬子呢?”
孙刘两方,本有转圜余地;但关羽这话一出口,就把孙权得罪死了,这不仅令后者坚定了谋夺荆州的想法,也为关羽日后丧命于孙权之手埋下了伏笔。
在这之后,眼见关羽骄狂,孙权、吕蒙、陆逊等人便联合起来演了一出戏,让关羽放松警惕,从而为江东拿下荆州做足了准备。
说到底,还是诸葛亮低估了江东方面对荆州的必得之心,也高估了孙权、吕蒙等人的道德水平。政治就是政治,当利益足够大时,他们自然不会受到道德伦理体系的约束。
连续征战的恶果接着,再看毛主席的第二个观点:“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句话不是说关羽、刘备、诸葛亮兵分三路,而是指:因为他们三人发起的战争,蜀国非但未能取得良好战果,反而一步步损耗了底蕴,并间接导致了蜀汉后来的灭亡。
在此情形之下,诸葛亮又哪里还有机会去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呢?
回顾蜀汉历史,不难发现:它原本是有机会一统中原的。须知,巴蜀之地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绝对中心。
由于其自身资源丰富,加之远离中土避免了战乱,所以蜀地一向很富饶。庞统建议刘备入蜀、并将此地作为集团的根据地,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然而,诸葛亮《隆中对》描绘的事业“蓝图”太过美好,导致刘备始终对荆州念念不忘。在此之前,关羽的败亡已让蜀汉政权实力大减;而秭归被占据后,益州与荆州之间更是断了联系。缺少荆州钱粮支持的刘备,只好从蜀地抽调大批物资与士兵。
为了凑足军费,刘备还采取了名士刘巴的建议,发行了“直百五铢”这种以一当百的大面额货币。这显然是与民争利。所以在短短数月间,刘备便从蜀地百姓手中掠夺了大量财富,用来进行汉中之战与夷陵之战。
汉中之战,刘备打赢了,倒也不算亏本;可夷陵之战的惨败,却足以令蜀国上下一蹶不振。据《三国志·杨洪传》记载,刘备打汉中之战时,蜀国便受到了很大压力,以致于“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到了夷陵之战前夕,蜀国还尚未恢复到良好状态,加之荆州失守,蜀地承担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刘备敢于发动夷陵之战,已经是赌上国运了。
可惜,刘备终究未能所愿。夷陵之战的大败,不仅让蜀国由盛转衰,也透支了它未来几年的国力。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与益州豪强勾结,发动叛乱,诸葛亮为何迟迟没有动作?
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国库空虚、军队凋零,无法在短时间内凑出一支像样的军队。直到两年后,蜀国缓了口气,诸葛亮这才得以深入不毛之地,降服了南蛮各族。
可没过几年,诸葛亮又开始了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小有收获外,他接下来的几次出兵,皆是无功而返。
战争,最是烧钱,没有作为,其实就是亏本买卖。而诸葛亮自执政以后,大半时间都在干这“亏本买卖”,是以蜀汉又哪里来的机会能一统三国呢?
后继无力的窘况李世民曾说过,国家的兴盛与否,全靠人才多寡。蜀汉未能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缺少人才。这同样离不开关羽、刘备、诸葛亮三人发起的战争。
在当时,人才的选拔要局限在一个小圈子中。因为古人有很强的地域情怀,同乡之间经常拉帮结派。所以诸葛亮执政期间,与他同样来自荆州的荆州籍士族,才是蜀汉的主要执政势力。
问题就出在这里。关羽败亡后,大批荆州士族死的死、降的降。而刘备亲征时,又带走了一批本就为数不多的荆州人。如此一来,荆州集团的骨干力量,可就损失大半了。
对此,诸葛亮曾试图与益州土著和解,希望得到他们的谅解与支持,但效果并不理想。无奈之下,诸葛亮在北伐时,不得不带上仅存的一批荆州人。而几次战争打下来,倒霉的荆州籍士族,愈发稀少。
彼时,荆州集团虽仍为蜀汉政权的执政派系,但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迫境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诸葛亮就算再神机妙算,也无法逆天改命,完成一统三国的大业。
诸葛亮去世后,荆州集团青黄不接,没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但规矩就是规矩,他们就算硬着头皮上,也不会便宜其他人。
于是,如诸葛瞻、董阙等平庸之辈,反倒成了蜀国重臣。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又哪里能够一统三国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