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2)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祠堂在民间祭祀、议事、节庆等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祠堂中带有的戏台更是村民为数不多的娱乐场所。毫无疑问,祠堂构成了传统乡村建筑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面临着劳动力流失空心化的问题,传统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正在被冲淡;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形式。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3)

在这样双重的压力下,仅凭祠堂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乡村公共建筑,置入新的空间活力与新的功能组织。

在当下,越来越多建筑师开始关注乡村,介入乡村,为乡村营造新的建筑,新的公共空间。本文通过三个小巧的案例,展现建筑师面对乡村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01

桥上书屋

建筑设计:李晓东工作室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4)

小村落名叫下石村,虽属同一个村,早年却是由两个圆形土楼组成,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桥上书屋的概念由此而生。土楼之间,溪水之上,桥与学校,舞台与场地,意在连接“现在”“过去”与“未来”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5)

桥上书屋只有两个班,功能非常简单却多样: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两个舞台,一个商店,多个功能块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

教室端头分别设计为转门和推拉门,使端墙外在课余时间成为两个可以为住民服务的舞台。上课时用作黑板和讲台,放学期间村里则在此举行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6)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7)

建筑从功能和形式语言上为两座土楼创造了连接,同时也联系并重新组织了周边的空地,为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广场,广场一边是圆形的带有粗糙痕迹的土楼,另一边是精致简练的舞台,对话双方的强烈对比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张力

每逢傍晚和夜里,这里就聚集了村里自发活动的人群。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学校教室,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而且为整个村带来了交流的中心。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8)

在传统的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其形式语言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夸大并沉迷于当代技术的表现,另一种是强调原发,流连在工业化以前的怀旧情绪。桥上书屋的设计,则通过谦逊而现代的技术语言寻求一种介于两种极端之间的方式。

整个建筑采取钢桁架结构,桁架内部的整体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室用途,两个教室中间设置公共空间。教室外侧设置走道,在教室和表皮之间增加一道视觉通廊。

外表面采用木条格栅,用钢龙骨固定。如薄纱一般的表皮处理使室内的视线与行人之间不发生干扰,同时远处溪水的风景又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

下部用钢丝悬吊过河的公共桥梁,桥梁为Z字折线形,避开对两个端头广场的空间冲突,刻意避开了正对广场的方向。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9)

土楼村落的社区空间古老而又匀质,在这种长期封闭的传统秩序自我生长而形成的白板(Tabula Rasa)[1]上,桥上书屋表达了一种点状介入的概念。

其针对这种封闭体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采取了犀利的“针刺疗法”,以现代语言的建筑置于传统的村落社区空间,以精确和现代感为充满自发性和手工性质的原生空间注入强心剂,试图通过刺激整个空间体系的问题关键点,使整个系统产生新的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桥上书屋的设计从选址到其着眼点皆超越了小学教室的功能本身,而关注到整个村落的整体空间问题。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0)


02

篱苑书屋

建筑设计:李晓东工作室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1)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交界河村约有六七十家农户,村民三百余人,盛产核桃、栗子、梨等。这里与慕田峪长城、神堂峪自然风景区等旅游胜地相邻,近年来吸引不少旅游公司投资在此开发旅游线路,向希望远离城市喧嚣的城里人租借农房,甚至整改成为他们自己的农家,在闲暇时来此度假。

周末,不少来自城里的游客自驾来到此村享受乡野趣味,村里随之衍生出不少提供餐饮住宿的农家院。现在,旅游业、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此村的经济收入来源。然而,对于乡村风貌的保护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存在有待挖掘的创新思路。最终在香港陆谦受信托基金捐助下决定在村里建一个书屋。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2)

篱苑书屋坐落在交界河村一处背山面水的荒地,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松散。设计构思旨在与自然相配合,让人造的物质环境,将大自然清散的景气凝聚成为一个有灵性的气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清境。

场地前的水面,水边栈道、卵石平展的铺排以及篱笆(取自漫山遍野的劈柴棍)围合的空间,让书屋本身与自然环境结合成浑然的一体。场景中,既遮阳又透光,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书屋也因此取名“篱苑”。

篱苑书屋长30米、宽4.35米(轴线)、高6.3米的长方体,总建筑面积170㎡,局部二层,主体结构采用100×100及200×100的方钢作为主要结构构件,每两米一根柱子,以焊接方式连接。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立面上以90cm为模数,每90cm焊一圈钢框,中间插上柴禾杆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3)

室内采用合成杉木板装修,90cm的空档从中间分成两半,做成书架及供读者席地而坐轻松阅览的大台阶。室内空间的构成简单直白,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就摆在台阶下面,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

另外在书屋的两端,各有一个下沉式的相对独立的围坐、讨论空间几个空间其实是一整个30米通长的大空间,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隔断,没有任何家具,突显空间的完整性。唯一的一处隔断是从混凝土大门洞进入室内时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的主要空间做了”经典”的铺垫。

走进书屋,书的排布随意而易取,读者可以任意随手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任意就近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杆将窸窣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的空间,明亮而温和,微煦和风在室外将室内的影子吹动得婀娜婆娑。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及游客将会得到最自然惬意的阅读体验。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4)

由自然产生的建筑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篱苑书屋自始至终贯彻的设计思路是将人为的介入消隐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形体的简单但又不妨碍对话的丰富,步移景异透射出的是对传统的当代诠释。


03

爬梯-party剧场 “建构”

建筑设计:山东建筑大学&中国文化大学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5)

“爬梯-party剧场”:用爬梯,开party。爱园镇是个以栽种果树为生的小镇,梯子为家家户户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它自带当地行为符号。为了融入当地生活,以集会形式为依据,并把梯子与农忙时的晾晒用架作为此剧场的主要元素。各家各户皆携工具与材料至梨园,共同搭建或拆卸,形成一个可移动的装配式剧场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6)

村里的红瓦房顶,幻化为剧场的红帐篷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7)

梯子为模块化单元,任意装配与拆卸

主体结构以底部木架、三角形支撑体系、木梯、钢木节点与滑索等组成。底部支撑采取三角形受力体系,梯子通过特制钢片与其钻钉结合,安装简易,便于拆卸。整体圆形环绕使结构稳固,以梨木为主要材料,经过防腐处理,环保耐用。梯子为了达到形式上的精准,每一个横杆做到了自带角度。内部的插接采用榫卯结构并配合强力胶为梯子的永久性提供了保障。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8)

剧场安装方式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19)

主体结构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20)

底部支撑体系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21)

竖向长杆通过连接滑轮控制顶棚高低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22)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23)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24)

爬梯剧场以谦逊的方式融入原始地态。随着时间流逝,四季更替,生活在农忙与闲适之间转换,剧场成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媒介。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享受梨园中的乐趣与灵动。因此可拆卸拼装的剧场也成为一个有生命周期、适应村民生活转换的装置。梯子是乡村生活的日常,从农具到剧场,是日常的活跃和升华。

爬梯剧场用轻体量的木构,谦虚地融入乡村空间;并通过装配式、模块化的概念为其带来全新的建筑体验。为老乡的农闲时间提供可以聚会、观影、自发演出的适宜场所,同时村民能够自发地开发出更多用途,通过剧场唤醒生活,从而焕活梨园。

因此每当夜幕降临,村内陷入寂静之时,爬梯剧场中的好戏才刚刚开始。该项目获得2019年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二等奖。

用设计体验生活(设计在唤醒乡村)(25)


结语

无论是“置入”还是“建构”,都是在充分考虑现有场地限制与村民现实需求的条件下,采取的小而精的建筑手法。这也体现着建筑师在介入乡村过程中的谨小慎微,其中包含着对村民的切实关怀,对乡村风貌的尊重,对文脉传承的敬畏。

然而,面对着近些年渐呈井喷之势的乡村建筑,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许多乡村建筑存在着形式大于功能的问题,一些“网红”乡村建筑经历一段时间的闪耀逐渐无人问津;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建筑师对乡村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误判,导致了一些乡村建筑出现了功能与需求的错位——精致的“露天剧场”、“民宿”终日门可罗雀。

乡村建筑是新时代建筑师不可忽略的重要议题。面对汹涌发展的人工智能、元宇宙甚至未来的太空建筑,我们要始终记住:乡村中的人和建筑,正无比渴望被我们看到。


注释:

[1]“白板”,拉丁语Tabula rasa:一个认知论主题。其认为人的个体生来没有内在或与生俱来的心智,也即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逐渐从他们的感官和经验而来

资料引述:

1.https://www.gooood.cn/《2010年Aga Khan 建筑奖大奖: 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 / 李晓东》2.https://www.gooood.cn/《篱苑书屋 / 李晓东》

3.https://www.gooood.cn/《爬梯-party剧场,江苏 / 山东建筑大学 中国文化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