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藩王的结局(太平天国的起落)

#太平天国#鸦片战争以来,五口通商使广东许多茶丝贸易的商人和工人失去了生计,传统的族群矛盾因而激化,“本地人”与“客家人”的社会冲突开始尖锐化。两广是清帝国最南方的地区,距离行政中枢的距离最远,对清朝统治认同感也最为薄弱;由于地缘因素,其又与外洋接触最多,因此,对基督教的接受较为容易。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发,在耕地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人口激增也给人民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清朝微薄的救济又多被各级官吏中饱私囊,灾民流离失所,愤怒绝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太平天国藩王的结局(太平天国的起落)(1)

在广东,洪秀全自出生便遵循着传统“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生活着,自幼入私塾读书,深谙四书五经、孝经、古文。然而四次以童生身份参加秀才试而未中,使其身心遭到了沉重打击。1836年,洪秀全第三次赴广州参加府试未中大病一场,病愈后的洪秀全性情和体貌变得更为温和与高大。期间,对《礼记》中“大同”社会的再次解读,以及在广州遇到的两位新教传教士赠予他的《劝世良言》对他撼动很大。六年后,洪秀全赴广州参加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府试,再次落第。回家后,洪秀全开始教书,受其表兄对《劝世良言》的赞赏,洪秀全便开始了研读与自我修行的宗教事业,并构想其心中的诸神形象。受其影响,他的好友冯云山及其亲戚开始成为信徒,并受圣经指引,开始在周边地区传教。数月后,洪秀全从《圣经》与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中吸取思想,写出《百正歌》《原道救世歌》与《原道醒世训》等作品,成为拜上帝教的最初文献。与此同时,冯云山等在广西地区传教并取得了良好成果,组织起了“拜上帝会”。1847年,洪秀全又亲赴广州学习《圣经》并了解基督教礼仪和教会组织的知识。三个月后,洪秀全前往广西寻找冯云山,当时已有会员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了领导核心,洪秀全则以上帝次子的身份成为领袖。1849—1850年,广西大饥荒,清政府救济不利,使更多的贫苦大众加入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藩王的结局(太平天国的起落)(2)

1851年,洪秀全生日当天,拜上帝会决定正式革命,也即金田起义,并建立政权。同年12月,占领永安城,分封诸王,正式建制。1852年永安突围,北攻桂林不克继而北上。全州蓑衣渡战争时冯云山身亡。太平军继续北上,进入湖南,萧朝贵在进攻长沙时战死。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继而攻克南京。同年3月29日,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5月,林凤祥与李开芳北伐,在天津附近战败而被俘就义。6月,胡以晃、赖汉英等开始西征。为镇压太平军,清政府于1853年3月在金陵城外建立江南大营,并命琦善在扬州城外建立江北大营。

太平天国藩王的结局(太平天国的起落)(3)

1856年,太平天国内发生事变,最终导致三王被杀,一王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7年,石达开远征,1863年全军覆没。期间,清军趁太平天国内乱而重新组建江南、江北大营。此后,虽太平军又进行东征,但终究未能挽救失败的命运。1863年12月21日,天京围城。次年城破败走,1872年,所有太平军余部被消灭。

太平天国藩王的结局(太平天国的起落)(4)

太平天国时期,迫于战争形势,采用了完全的军事化管理。拆散家庭、建立圣库、续发变服;同时也颁行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但未能有效实施,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在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清军的八旗与绿营兵镇压不利,清廷开始放开对汉族官员的限制,导致地方团练与汉族势力的兴起。如曾国藩之“湘军”、李鸿章之“淮军”等,这对于晚清的政治局势变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