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十八章摘抄(品读道德经五十九)
国家长治久安的起点在哪?个人走向成功的途径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老聃看来,“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是“爱惜”。领悟了“爱惜”的内涵,就懂得了老聃的“成功学”。
《道德经》第五十九篇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夫唯啬,是谓早服: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
早服谓之重积德: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理解与思考
何谓“啬”?“啬”既指“稼穑”,又指“吝啬”,国家需要重视“稼穑”,人需要对生命“吝啬”,其深层含义就是爱惜自身。
在老聃所处的时代,百姓的主要生活目标就是吃饱。所以,国家最根本的就是农业,只有农业发展地好,才能够养活足够的百姓,进而完成国家的上层设计。
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国家发展农业,就犹如人重视生命,是爱惜自身的体现。中国封建时代之所以发展出了“农工商”的等级,正是农业重要性的体现。如果国家不爱惜自身,为了物质利益而轻视农业的发展,转而把所有精力用于工业等产业,无疑是舍本逐末。其他产业无论发展得再好,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唯有农业才是“织锦者”。
国家发展的“根柢”是农业,只有百姓吃饱了,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去提升精神文明,“重积德”。精神文明富足了,国家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深厚的人才储备,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我们之所以要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正是我国重视农业这个命脉的体现。
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无论何时都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哪怕生活给了你重重磨难,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或许多坚持一会就会柳暗花明,苦难赐予你的幸福或许就在前方。
不过,对生命的“吝啬”与爱惜,不代表苟且偷生。我们需要最大化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普遍价值就是生存,所以活下去自然是常态;但是,当在某些情况下,生命具有超越生存的更大的价值时,我们应当舍生取义,用我们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换取民族的独立自强,换取真理的振聋发聩......
关注我,与你分享《道德经》,用老聃哲学看社会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