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十大最美教师(访广东省特级教师清远市第一中学李代权)

河源十大最美教师(访广东省特级教师清远市第一中学李代权)(1)

编者按:教师的使命是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幸福和发展。然而,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会有学生“幸福地学”。“做个幸福的老师”一直是李代权老师的梦想与追求。在三十多年的为师之路上,他也这样实践着:他本着“做个好老师”的信念,勤恳工作,勇于创新,做出业绩,一直享受与学生谈心的幸福、成为学生“师傅”的幸福、做学者型教师的幸福。

河源十大最美教师(访广东省特级教师清远市第一中学李代权)(2)

李代权,清远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高考备考指导专家。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清远市“三名工程”首届名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清远市作家协会理事。从教三十余年,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擅长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亲生乐导,启发善导”的教育教学风格;致力于学生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和作文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且已取得相关的成果。公开出版专著四部,有五十多万字的教育教学文章、文学作品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文化报》《名作欣赏》《东方少年》《作品》《班主任之友》《南方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代表作品有教育专著《与你谈心》、长篇传记文学《将军梦》。《与你谈心》得到中国杰出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题词肯定,《将军梦》曾经荣获50年(1949—1999)中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散文《江月小酌》入选乡土教材《清远文学读本》公开出版。2011年在《清远日报》开设名为“慧心父母”的教育专栏,得到广大家长的共鸣。

李代权的家庭于2014年4月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为首届“全国优秀书香之家”。

2015年10月9日,“清远市教育系统道德讲堂活动现场观摩推进会”结束,《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李代权老师时问道:“作为一名老教师,多年来您的梦想是什么?”李老师当时的回答是:“做个幸福的老师。”

李老师回忆道,他7岁那年,父亲在五七干校强制改造,母亲独自养育四个子女而交不起他的学费,一位罗姓女教师面对他渴望读书的目光主动为他垫付了学费,她的善举让他萌生出“努力读书,长大当老师”的梦想。后来,他当了老师,来到粤北,“做个好老师”又成了他的梦想,成了他矢志不移的追求。

人们都很在乎职业幸福感。其实,职业幸福感与职业优劣关系不大,它与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密切相关。孔子的至理名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所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老师从教三十多年,本着“做个好老师”的信念,勤恳工作,勇于创新,做出业绩,一直享受着为人师的乐趣和幸福。

、与学生谈心的幸福

二十多年前,李老师曾做过一个简单的试验:高三上学期某次月测前不久,他布置自己任教班的学生写作文。他给两个班的作文题不同,在审题上一难一易,作文写下来,审题难度大的那个班有十多篇作文跑了题,审题难度小的那个班没有一篇作文跑题或偏题。在接下来的月测中,两个班的作文情况刚好相反,上次作文写难题的班没有人的作文跑题,而上次作文没人跑题的班却有十几篇作文跑了题。李老师从中感受到了教训的巨大作用。

高考备考是一个不断试错与消除错误的过程。在备考过程中,教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没答到点子上是教训;做练习出现失误是教训;学习时间安排不当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是教训;学科协调不好而导致学科成绩不平衡是教训;在模拟测试中或心理过分紧张,或时间分配不当,或答题不规范等情况导致不必要的丢分是教训……虽然每一个教训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但是,有不少学生对于教训总是不敢面对。不重视甚至害怕教训是学生备考的硬伤。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硬伤有很多。例如考试成绩出来时一些同学喜欢叹息:“如果我认真检查一下,那道题就不会失分了”,“如果有多一点时间写作文,我的作文分数就不会这样低了”,“如果模考前细心整理一下曾经做错的题目,我的这科成绩就不会这么差了”……可是他们“如果”过后并没有去追究其中的“为什么”,导致下次考试错误依旧。又如,有不少学生学习时习惯泛泛而学,听课时习惯泛泛而听,回答老师提问时习惯泛泛而谈,考场上答题时也就只能流于泛泛而答。再如,有些学生对老师缺乏应有的尊重,不信任老师,反感老师对自己的批评,很容易与老师形成对立,且一旦与老师形成对立就不再听那位老师的课……

怎样尽可能地解决学生这些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呢?李老师在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实施群体教育,效果并不好,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由此,李老师开始深入关注和思考学生的学习品质,并逐步研究怎样通过与学生谈心来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特别是2006年李老师担任年级级长之后,面对一个年级三十个班的学生,施教面的扩大使他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思考研究和谈心研究进一步深入,并因此写成了教育专著《与你谈心》一书,于2010年公开出版,2013年修订再版。

教师与学生谈心是学问,更是艺术。李老师与学生谈心旨在从心灵上打动、感化和帮助学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改正自身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问,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他的谈心曾让许多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提高了自控力,让一些对高考失去信心的学生重新燃起冲刺高考的信心,让少数无法与父母沟通的学生萌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他的谈心也帮助过许多学生找到了正确的备考复习方法,缓解了备考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心理,摆正了模拟考试的心态,提高了高考的应试能力。他还曾多次通过谈心,让与班主任发生矛盾冲突的个性极强的学生主动向班主任道歉,与班主任握手言欢。

《与你谈心》出版后,李老师的谈心面得到无限放大。之后,他陆陆续续收到了广东省内外来自学生和家长的一千多条短信和无数个电话。这些短信、电话或咨询备考方法,或探讨备考问题,或感谢这本书给予的帮助,彰显了这本著作的实效。这是李老师用智慧帮助学生所得到的幸福的回报。

二、成为学生“师傅”的幸福

三十多年前,李老师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岗位没多久,就产生了对作文教学的困惑。他讲作文之法、写作之道口若悬河,学生却不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他分析了许多名家作品、鉴赏了很多优秀作文,学生仍旧视作文为精神负担。后来他发现,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困惑。中学的作文教学像一只苦涩的青果。李老师苦恼,思索,他逐渐认识到写作文也是一门“技术活”,语文老师只向学生灌输“写作理论”而不做实际操作,就如同书法老师不示范写字,美术老师不示范画画,音乐老师不示范唱歌一样,找不到做“师傅”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向叶圣陶学,向朱自清学,向夏丏尊学,学习他们毫不懈怠地“下水”为学生写作文。

李老师说:“我以前给学生讲作文,只是在黑板上罗列一些作文理论,然后较为盲目地灌输给学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我开始动手为学生写示范作文时才知道,那些理论中有些根本就没必要讲,也找到了那些必须讲的理论应该怎样讲的方法。”李老师通过有针对性的作文示范给学生作文以较好的操作依据,这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把课上老师所传授的作文理论与自己的写作实践有机结合。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教到了点子上。李老师认为,下水作文是他的作文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连接的桥梁。

刚开始写下水作文时,李老师提着笔,面对空空的白纸,也曾脑子空荡荡地经受无从下笔之苦。他不由得感叹:“写一篇作文真不容易,难怪学生害怕写作文。”但是,他认为,事情的“难”与“不难”是两种掺杂着主观心理因素的认识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难”的状态是可以向“不难”的状态变化发展的。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和帮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路径”,学生怕写作文的状态就会向乐写作文的状态转化。带着这种信念,李老师坚持写下水作文,并逐步找到了感觉,下水作文在他手里由滞涩的浆流变成了汩汩的清泉。同时,在他的作文示范铺就路径的引导下,他的学生也勇敢攀登,把对写作文的畏惧丢在了“大山”的脚下。下水作文成了他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不良心理的良方。

“下水作文解放了我的作文教学,也提升了我的追求。”李老师在写下水作文的自我感化下开始写散文,写随笔,写杂文,写长篇传记文学,开始向各级报刊投稿,并发表和出版作品。至今,李老师已在《中国文化报》《东方少年》《作品》《青年作家》《南方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三百多篇;公开出版长篇传记文学《将军梦》(与人合作)、散文集《一座莽山与一条长河》等著作,其中《将军梦》于2000年荣获50年(1949-1999)中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并被选入《清远当代文学史》。散文作品《诗意地垂钓》被湖北省名师鲁修贤编写为期终试题,并编入其教育专著《生动的文章更要用心去读》公开出版。散文作品《江月小酌》入选粤北乡土教材《清远文学读本》,并公开出版。

李老师有个习惯,写完一篇散文后,喜欢在班上读给他的学生听,托学生指正,给学生分享,让学生开心,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喜欢语文,热爱作文。

李老师的作文教学一直事半功倍,效果良好,这与他的示范作文和文学创作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是分不开的。

学生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多年来,在李老师这位带头写文章的“师傅”的影响和指导下,学生的一篇篇颇具灵性的作文像长出羽翅的小鸟,由冬天飞向春天,飞向夏天,飞向收获的秋天,让他享受到了做“师傅”的幸福。

三、做学者型教师的幸福

魏书生先生说:“(教师)写文章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机会、进行科研、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李老师说,这句箴言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老师有写教育文章的追求,就会去思考一些其他老师可能不会去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其他老师可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也是他作为一名教师,乐于进行教学研究,勤于写作教育文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的原因之一。

自从1999年发表第一篇教学论文之后,李老师陆陆续续在《广东教育》《名作欣赏》《高中生之友》《班主任之友》《现代教育报》《考试报》《广东招生考试》等报刊发表了100余篇教育文章。

教研离不开阅读,不论再忙,李老师每天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而且坚持不懈。在他的带动下,李老师的家庭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李老师的家庭从2012年至2014年连续被清远市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授予清远市“十大书香之家”、“广东省优秀书香家庭”、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的光荣称号。

李老师在阅读中丰厚学识,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李老师的教学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形成了“启发善导,舒卷自如”的语文教学风格。在教学中,他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放得开,收得拢,如天上的行云,舒卷自如,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熏陶中,得到语文美的浸润和感染。他的课妙趣横生,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

在2012年至2016年担任“清远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期间,结合课题研究成果,李老师主编了教育专著《锵锵双凤鸣》,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受到校内外广大师生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而今,李老师已年过五十,但仍在致力于做学者型教师的路上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感受成功的幸福。

李老师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将学生比作鲜花,那教师则是绿叶。用葱茏的绿叶去托起一朵朵璀璨夺目的鲜花,这是我的人生信条,也是我的幸福。”

“做个幸福的老师”这份梦想伴随李老师走过了三十多年的为师之路。当有人问他从教三十多年的切身感受时,他的回答是:“只要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做出成绩,就会收获幸福。”

此文已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杂志公开发表,未经许可,不能转载。支持广东名师,唱红岭南名师,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