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一直在路上(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一直在路上?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民族团结进步一直在路上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擘画宏伟蓝图。
2014年5月份,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2017年10月份,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3月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2021年8月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国家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举一纲而万目张。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丰富发展,各族儿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阔步前行,新时代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置身于热烈的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的重要讲话,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各族代表心潮澎湃,他们要把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向党报告。“一步跨千年。”云南临沧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李祥生这样总结家乡的变化。作为“直过民族”聚居区,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万元,同比增长7.7%;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如今,佤族不仅有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人成为教授,走上了大学讲台。”李祥生欣喜地说。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区域政策。一项项改革措施、一批批干部专家、一笔笔扶贫资金……在这场与贫困宣战的伟大实践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三五”期间,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如今,民族地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绿色发展之路,铺就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
“石榴开花香又香,户儿家各族人民心连心。”走进位于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萨亚铁热克村的“户儿家”文化大院,67岁的李红秀正饶有兴致地讲述当地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100多年来,来自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互帮互助、繁衍生息。从最初仅40户居民到如今有着3000多人的大家庭,“户儿家”书写了一段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百年历史,成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真实写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少数民族群众到中东部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汉族群众到边疆地区开发建设、观光旅游、居住生活的人逐渐增加,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命名96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其中示范州(地、市、盟)42个。在浙江杭州,当地开展“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生活计划”,为各族居民营造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在江苏无锡,通过搭建“乐业无锡,锡望您来”校企对接线上合作平台,当地向协作地区定向推送岗位需求信息,架起了与民族地区的“连心桥”;在江苏常州,“汉藏家庭结对活动”让很多西藏学子在他乡也能找到归属感、增强认同感、提升幸福感……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载体,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绘出一幅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壮美画卷。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最为便捷地实现充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是桥梁和纽带,语言通了,文化就通了,少数民族群众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库尔班·尼亚孜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校长。2003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在家乡创办了新疆第一所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通过开设腰鼓、京剧、书法等课程,库尔班·尼亚孜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
近年来,国家民委积极统筹推进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为帮助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国家民委持续加强语言文化政策培训活动,惠及群众10万余人。“十三五”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取得历史性进展,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的目标。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社会奏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乐章。
其中,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展现各民族精神风貌的同时,也让民族竞技体育从小众走向大众;素有“民族文化博物馆”美誉的云南已抢救保护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卷),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已成功举办五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既是各民族文艺创作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成就的生动呈现,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动员……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肥沃土壤,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各族儿女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接续奋斗,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