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成都这个城市(这三类人口中的成都)

01

打工人小李

如何评价成都这个城市(这三类人口中的成都)(1)

“成都太卷了!”天府三街上,小李穿着海澜之家,唆着二两兵哥豌杂面,连连感叹。

小李刚面试了5家公司,收到了四类offer:1、销售,2、客服,3、销售兼客服,4、客服兼销售。这让小李很失望,再怎么说,自己也是本科文凭,却只能“去最高档的写字楼,打最多的电话”。

小李是巴中人,在超过一千万人同时毕业的“史上难最就业季”里,揣着对“网红城市”的向往,到成都求职。

“梦开始于小红书与抖音,梦碎于前程无忧与智联招聘。”小李如此描述内心的落差。

第二天,小李把求职不顺的怨气,全宣泄到了自己的抖音上,内容大致是“这座城市的名气大于实力!”“物价高工资低!”“不适合年轻人来!”等。结果,视频立马成爆款,评论区瞬间被相似言论占满,潮水般汹涌的流量,向这位年轻人袭来。小李没想到,它的随口一说,就说到了无数打工人心坎里去。

仔细翻阅着每条留言,小李的心情从郁闷变得亢奋,有那么一瞬间,小李觉得,自己是千万打工人的意见领袖,看透了这座城市本质与真相。

可,小李,说的是成都的真相吗?

我们继续往下看。

02

富二代莫妮卡

如何评价成都这个城市(这三类人口中的成都)(2)

“成都这么好,这分明是在黑成都!”刚逛完太古里的莫妮卡(中文名张琳娜)刷到了小李的这条抖音,留下这段的评论。

“我是新成都人,也是年轻人,每次带外地朋友,去逛春熙路九眼桥,他们都在夸成都,这个人就是在黑成都!”莫妮卡补充道。

说罢,莫妮卡用她颜色浮夸的美甲一滑,下一条刚好是萧敬腾定居成都的新闻,萧敬腾表达自己在成都久居,表示“开心,安逸,巴适得版。”莫妮卡说“你看,萧敬腾说的成都,才是真实的成都。”

莫妮卡手指再一滑,刷到一个身处巴黎的女留学生,哭着想念成都的视频,听到“出了国才晓得,成都太好了”一句话时,莫妮卡情不自禁地点了个赞,“我以前留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受,太认同了”。

随后,莫妮卡决定关掉抖音,因为她的生活,比抖音里更美好。

太古里购完物,她会开着自己的宝马敞篷,去天府五街的天际餐吧打个卡,晚上去兰桂坊蹦个迪,再回到自己金融城誉峰的房子里,睡到自然醒后,还要和她的朋友们,去露营、去玩飞盘、去滑雪,“太多list to do”。

在莫妮卡看来,成都美食如云、商场林立、一线品牌应有尽有,网红街区、店面目不暇接,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房价相对一线城市又不高,比他老家厦门便宜太多……

“成都分明就是个天堂”莫妮卡说。

03

资格土著张波

如何评价成都这个城市(这三类人口中的成都)(3)

“说勒啥子哟,我咋不觉得喃。”张波也刷到了小李这条抖音,内心毫无波澜。

刷到抖音时,张波正在抚琴西路一个名为“二孃棋牌室”的店面旁,跟朋友喝茶吹壳子(成都话,指闲聊)。

张波45岁,是成都土著中的土著,也就是家上三代老成都,家有三代老小区,老小区在三环内,说“三两煎蛋面”会被其他四川人调侃的那种。

反复看了小李的抖音后,张波后仰坐姿,跷着二郎腿,慢悠悠地评论道:

“这个老几抱怨工资低,我不觉得喃,我工资也就几千,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说罢,张波便用烟嗓吞了一口浓茶,更加语重心长地说道:“钱嘛,挣得完嗦,有钱有有钱的耍法,没得钱有没得钱的耍法,是不是嘛,噶!”

这个“噶”字,让旁边面馆赵三娃的连连点头认同,赵三娃是一家面馆的老板,只有中午营业,因为下午是要打牌的。

“第二个,他娃说物价高?!就比如我们这儿城候头,朋友三四,整点炒菜,冷锅串串,才几十块钱,憋憋巴适得板嘛。”张波补充道。

张波认为,小李之所觉得太卷,是因为他来成都,就去了“不成都”的南门上,如果他住在三环内的“真成都”,像“身份证510开头”的成都人那样去生活,肯定不会抱怨。

张波最不能理解的是,小李这样的外地人,既然都选择成都了,为啥一定那么拼,享受生活不好么?

这一天,太阳很好,张波边晒太阳边看天边云卷云舒,手里把玩着一串房门钥匙,闷了一口又一口浓茶,并端起着开水瓶无限续杯,狸花猫在它的藤椅边睡午觉,周围人在商量晚上哪里去烫毛肚……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我觉得喃,成都还是安逸,最重要的是心态、心态,网上说得那些,根本不存在”。

04

以上,就是三类人群的态度切面。

三类人群,对于同样的成都,构建完全不同的舆论场。

三类人群并不相通的悲与喜,源于他们的立场、身份与背景。

小李,是【外地来蓉打工人】的代表。

他们的抱怨,归根结底,是大环境的必然。

根据成都第七次人口普查,过去10年,成都人口净增653万人,达到惊人的2119万人,人口爆炸式流入之后,却没有相当量的就业资源作为支撑,高烈度竞争,便无可避免。

2022年,中国又迎来罕见的1000万人同时毕业的大潮,“史上最难就业季”叠加疫情影响和经济环境等多重挑战,是小李这个普通个体,难以承受之重。

不得不承认,新一批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资源,不如从前。最早一批来成都的蓉漂,房价不高,遍地机会,没有背景可以奔前景。而现在,他们别说奔前景,因为光是保持原地不动,都花光了所有力气。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扯出不满的情绪。这一届的打工人与毕业生,更相信“我听过最大的谎言,是成都很悠闲”“成都卷成这样,你还向往他的躺平”之类言论。但听久了之后,就住进了消极信息的茧房里面,对成都的抱怨多于赞美。

如何评价成都这个城市(这三类人口中的成都)(4)

莫妮卡,是【外地来蓉生活家】代表。

他们对成都“清一色好评”,归根结底,是“消费移民”的凡尔赛。

虎嗅一项报道表明,过去5年内,成都掀起了一股消费移民潮:北上的有产者,上海广州的老板,福建的生意人,大西部的富豪,乃至整个中国网红与明星,都将成都视为“消费后花园”

他们短则旅游,长则定居,带着庞大消费资本,注入了成都“吃喝玩乐”产业,形成了典型“外地挣钱,成都消费”的模式。

根据知名消费观察杂志《零售界》的统计,“新成都富人的消费力在2019年达到巅峰,总消费额已经赶超本地富人,体现在房产、奢侈品、豪车、零售等多个方面。”

在“莫妮卡们”眼里,成都的商业场景发达,消费品种类齐全,文化开放包容,服务业水准高,提供了他们享受生活所具备的一切条件,所以对成都的评价,往往是赞不绝口,毫不吝惜。

如何评价成都这个城市(这三类人口中的成都)(5)

张波,是【资格老成都土著】的代表。

他们的波澜不惊、云淡风轻,源于自己相对稳定与封闭的环境。

过去10年,成都的城市气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空间分化,分化为“三环内老城”与“城南新城”。民间戏称为“三环市”与“天高市”,前者保留着老成都的悠闲与安逸,后者则展现了新成都的快节奏和现代效率,恰如两个平行世界,彼此相互联系,但两边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又大相径庭。

在张波看来,外地人虽然像鲶鱼一样,打乱了老成都人原有的生活节奏,为成都按下加速键,但这种现象,更多体现在金融城、环球中心、天府12345街等“国际城南地区”,对他生活的三环内,影响十分有限。在他眼里,再卷也卷不到三环内,闲与慢节奏,还是熟悉的味道,原来的配方。

如何评价成都这个城市(这三类人口中的成都)(6)

05

所以,回到文章标题的诘问:他们对成都的评价,是对的吗?

都对,但,都不全对。

三个人眼中的成都,都是真实的成都,却犯了同一个错误:把自己的视线范围,当成了全世界,把自己感知的一面,当成事物的全貌。

每一个片面,客观,但很局限,局限的客观,就是偏见

小李把工作意义上的成都,当作了全成都。

所以小李轻易下了“成都不适合年轻人来”的结论,他没意识到,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成都吸引年轻人的,从来不是绝对高薪资优势,而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进与退的取舍,是永远不会一边倒的“天平”。所以,他看到了薪资与就业格局的不足,却无视了成都生活上的长板。

莫妮卡把享受意义上的成都,当作全成都。

莫妮卡是典型的“后浪”,含着金钥匙出生,泡在糖水里长大,习惯优渥的小资生活,很懂灯红酒绿、及时行乐,却不懂人间之苦、生活不易,所以,在成都这一座消费气氛极好的城市里,眼里,也只浮现出光鲜的一面。

而张波,则把“三环内的成都”,当成了全成都。

他或许能难理解,外地来蓉的奋斗者,光是在大城市扎个根,就需要付出多少血汗,自己的云淡风轻、岁月静好与挂在嘴边的“不存在”,前提是不愁房贷,衣食无忧。固然成都土著的心态好到全国一流,但再淡定的心态,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所以张波,看到了三环内的安逸,看不到三环外的焦虑。

诚然,每个人很难看到世界的全貌,只能看到全貌中一个小切面,自己相信的一面,自己认同的一面。

因为只看到一个面,所以评价往往趋于极端,于是乎“太卷了”“太繁华了”“太安逸了”的绝对说法,此起彼伏,爱憎分明,没有中间地带。

但任何事物,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它中间,是一道长长的光谱,五彩斑斓。

一个事物,也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好与坏的中间,是无数个可以包容的观点,丰富多元。

城市也如是。

所以,走出局限,抛弃极端,一个更正确、更客观的成都,才会逐渐清晰,步步浮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