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李清照(朱虹张雷隐逸诗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间,即东晋末年至南朝初期,他是中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流传于世的作品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到南北朝之间的过渡时期,乱象频生,战争不断,民生凋敝。陶家世居吴地,先前在鄱阳(今九江市都昌县),后迁居浔阳(今九江),高祖父陶丹为三国时东吴的扬武将军,地位不高,曾祖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四大贤母之一,祖父曾为太守。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没落,外祖父孟嘉是吴地士族、当时名士,有“孟嘉落帽”的轶事流传。陶渊明在青少年时期,受过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非常注重自身的品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不仅读千卷书,还行万里路。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为官,先后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这些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因为江州(九江)在东晋时期的特殊军事地理位置,陶渊明几次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看尽政治倾轧的黑暗和残酷,最后他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就借故辞官回归田园,以一篇文辞俱美、云水沁润的《归去来兮辞》作为告别十二年的仕宦生涯,开始了自耕自种、饮酒读书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大部分的诗文作于他辞官归隐以后,二十多年间,他的脚步足迹囿于田园阡陌,他的行动范围很少走出江西九江,他的诗作主题也和他的生活一样单纯:田园、酒、读书思想杂记,以及和友人的酬答。按照诗歌的形式,陶渊明的诗歌分为四言诗和五言诗,公认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
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创作的田园诗高标逸致,一千多年来引发诗人们跟随效仿,形成了中国文学中独辟蹊径的一个派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千古传颂,陶渊明的田园诗里有一种被阳光烘热的温暖明亮的底色,天高地厚,空气通透,自然与人都在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这里,生活和艺术都以简朴的形态释放出饱满的生命力。陶渊明的田园诗和他创作的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互为印证,把当时处在社会里最高层的贵族们鄙视的农家劳作生活,安置在了艺术的最高层,让所有读过田园诗的人都向往桃花源,向往诗意的田园生活,给每一个中国人都种下了“田园梦”。
陶渊明还是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将“诗”与“酒”有机结合,赋予“酒”成为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他的文章情辞皆美,气韵生动,一篇《归去来兮辞》短短百言,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归去”主题,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被国学大师陈寅恪誉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他的《形影神赠答诗》将哲学的思辩熔铸为高超的生命体验感悟;他以仅百余首诗文的数量,成为与屈原李杜并肩的巨匠,他笔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很多人认为他更大的成就是把日常生活诗化,把鸡、狗、锄头、种豆、喝酒这些生活琐细作为诗的主体,从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日常起居中参悟生命哲学的思考。在陶渊明之前,诗的内容不曾这么广泛,也不曾这么充满个性和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
对于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有两个字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平淡。平淡成为诗歌的境界是从陶渊明开始的,明人胡应麟《诗薮》言“陶之五言,开千古平淡之宗”。梁实秋解析陶渊明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苏东坡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辛弃疾感叹“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元好问钦佩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李东阳拜服“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王国维大赞陶渊明的诗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陶渊明去世后一千六百多年间,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评价出现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脉络。关于陶渊明其人,素以“靖节”的品格、超脱的风度,生平事迹载入《晋书▪隐逸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生前死后都备受尊重。而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和评价,却经历了一个从冷落到尊崇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不断深化、审美的积淀相关,可以说对陶渊明的解读是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客长久地欣赏陶渊明,关注陶渊明,受陶渊明影响,他们为陶诗注释、学陶诗、和陶诗、集陶诗,到了现代陶学更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学科体系,成为显学。这种现象在中国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