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规保守的人(墨守成规还是随机应变)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不慌不忙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靠岸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水中找剑,遍寻不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墨守成规保守的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墨守成规保守的人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不慌不忙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靠岸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水中找剑,遍寻不获。
刻舟求剑的寓言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近年来,雾霾频频发生,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空气重污染天应急预案,其中许多地方预案中都把洒水降尘作为应对雾霾的一条必然举措。殊不知,这个看似再正确不过的举措,并非如人们习以为常般“必然”。
清华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日前指出,当雾霾已经很严重时,部分城市会选择洒水缓解,但如果雾霾已从光化学反应转为液相反应的时候,其实靠洒水抑制扬尘并不正确,而只会加重雾霾。
正如贺克斌所言:“治理思路上要有时空的选择,正常情况下是有道理的,在特定情况下没有道理。”这提醒人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一点在治理污染方面尤为突出。
欧美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开始转向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成效显著。
但是对我国而言,因受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影响,现在既需要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更需要加大治理细颗粒物PM2.5的力度,很显然难以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一步完成之后,再接着完成另一步,而是必须根据我们的国情,科学认识污染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方法。
这也是目前多地开展雾霾源解析工作的目的,正是为正本清源,了解本地PM2.5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对症施策,否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难见治理成效。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各地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污染状况差异很大。即使仅对一个地方而言,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北京前不久公布的雾霾源解析结果就能说明这一点,PM 2.5本地污染占64%~72%,区域传输占28%~36%。但模型解析发现,北京市特殊重污染过程中,区域传输贡献可达50%以上。另外,相比2012年北京PM 2.5源解析,机动车排放在本地污染贡献占比上升了0.7个百分点。有了这样一份清单,措施实施就会更明确。
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污染状况、千变万化的气象条件,各地治污思路不能拘泥守旧,不能图省事,不能只是拿来主义。比如对京津冀来说,都知道削减燃煤很重要,但削减哪种燃煤,是老电厂换成燃气,还是削减散煤,结果会完全不同。必须找对起主导因素的燃煤种类,对症下药,才能使治理效果更显著。
有专家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以前就像大的运动战,知道哪儿是敌人,上去迎战就可以了,现在不知道敌人在哪儿了,变成打巷战了,这就需要用更精确的方式寻找敌人。因此,如今治理污染的举措、治污的重点必须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灵活运用,万不可墨守成规,闹“刻舟求剑”的笑话。否则不但治不了污染,反而弄巧成拙,令污染雪上加霜。
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不一样,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应对之策也需要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