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和圣诞节是个什么节(圣诞节平安夜到底是谁的节日)
在家办公将近十天的我,终于复工回到办公室的。来到我的桌面,就看到管理处为我精心准备的平安果。此时此刻,我才猛然意识到,今天已经是平安日,明天就是圣诞节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到底我们要不要过圣诞节?现在网络上同时存在着两种声音:有人说,虽然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但现在世界都已经一体化了,是不是应该建议把圣诞节纳入我们的节假日呢?
还有另一种,就是反对的声音: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凭什么要崇洋媚外,过老外的节日啊,坚决反对!
我还记得当年工作于摩托罗拉公司,对于这类节假日是怎么界定的呢?公司是在中国境内,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都不会落下,跟其他的打工人一样照常放假;但是,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在平安夜、圣诞节,公司也额外给我们两天的假期。
如果你要问我,圣诞节该不该庆祝?我不反对,也不支持,就站在中立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1 作为传统的中国人,西方节日与我们无关如果我依然还在摩托罗拉,今天我当然能享受这种额外的假期。适合过这个节日的,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某一个角色。只要是这家公司的一员,当然是可以享受这个福利。
从我离开摩托罗拉开始,各种西方的节日就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何必要凑这样的热闹呢?
其实,中国人有自己专属的节日:春节、清明、劳动节、端午、中秋、国庆等。所谓的圣诞节,其实就相当于我国的“过年”,仅此而已。既然,我们自己都已经有过年的仪式感了,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多过一次年呢?
2 节日 = 商家的“节日”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是任何一个节日的前后,商家都会把自己的门面布置得非常地喜庆,满满的仪式感。伴随着的,就是各种的促销优惠活动,吸引顾客们进店消费。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这个就是意料之中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年就只有这么几次,作为我们打工的人而言,能够在这几次节日好好地放松,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商家而言,还远远不够。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要想办法把客户拉进自己的店里,并且产生消费啊。
不少人脑海里都植入一个观念:每逢节日,商家必然会有促销,这个时候我去消费,一定是经济实惠的。可是,只靠本土的传统节日,一年就只有几回,而平时的生意哪怕不是惨不忍睹,也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怎么破?
既然国内的节日不够多,那就再加上西方的节日呗!总之,管它是什么节日,先拿过来再说,只要是节日,就有借口搞促销活动,从而吸引客户进店。
除了西方的节日以外,还有不少近几年新兴起的网络节日,比如“五二零”、“六一八”、“双十一”等等,再加上商家本身的开业周年庆典等,恨不得一年四季每天都有类似的节日,每天都能为消费者“省钱”。
3 节日的“囚徒困境”到底西方节日的经济,在国内是怎么兴起的,我们无从得知。但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在没有引入西方节日之前,第一个对外官宣过圣诞节,并且进行圣诞节促销的商家,一定是赢家,赚到钱的比平日要高好几倍。有了这样的反馈,自然就能继续搞下去。
在此同时,他的竞争对手们看到了,自己的同行因为引入西方节日促销活动,从而赚到钱,当然也去跟进做活动,因为其他的同行还没反应过来,所以同样也能赚到钱的。接着就有了,第三家、第四家……
鲁迅先生那句话说得好:“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是应验了这样的情景。原本我们都不会过圣诞节的,但如今商家们都不约而同搞上节日促销活动来,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难免也会受商家洗脑的影响。
除了打折促销,还远远不够,更多的是把门面装饰得美美的,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在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的心智里植入一种观念:是啊,今天是过节了。
那么,有没有例外的商家呢?当然也是有的,不过他们不得不面对巨大的挑战。对于其他的商家来说,他们都已经获得节日的红利,而这份红利跟他们是无缘的。当10个商家里边,有8个商家都过圣诞节,享受了这份红利,这就不算是红利了。因为,在同一个区域,消费者的总数就这么多,你多了一个,我就少了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说是竞争的门槛提高了。
那么,还有剩下的2个商家没有过节的,会是什么情况呢?他们不但没有享受到红利,相反跟其余8个商家比,还落后了一截。所以,怎么做才是他们的最优解?那就不得不跟着其他的商家一起“过节”,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最后的话最近这几年,我看到有不少人为了阻止大家过圣诞节,都操碎了心,不断转发了很多过激的视频,甚至里边的内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圣诞节过与不过,这是每个人的自由。总之,能在这样的特殊日子里,给商家带来利润的同时,买到了自己的情绪价值,已经足够。
最后的最后,我用四个字来总结今天的话:开心就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