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留题地(尽人皆知两千年)

“丞相祠堂何处寻”?少时读杜甫《蜀相》,被他第一句震撼。何处寻,是寻不到的意思吗?紧接着,他回答了:“锦官城外柏森森”。让我白白虚惊一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首《蜀相》,一咏三叹。为诸葛亮,为蜀汉。由不得想起了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英雄泪与女儿泪,固然不同,伤心伤情的感觉,却一样。

古今留题地(尽人皆知两千年)(1)

武侯祠本是汉昭烈庙

因为杜甫的“何处寻”,让我对锦官城一直心向往之。那个松柏森森的地方,安在哉?到了成都,第一件事就是找丞相祠。它是成都的地标,非常好找。大门上的“汉昭烈庙”告诉我,就是这里!

进了大门,穿过二门,首先看到“汉昭烈庙”的匾额。笔直的走道,将我的目光引向前方。路边各有一溜整齐摆放的蝴蝶兰,正在绽放。松柏森森,但没有我想象的多。树荫里,两边各有一个碑亭和两块石碑。我顺着走到右边,走进碑亭。“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让我忍不住细细观赏。这块石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被后世称为三绝碑。内容主要褒评和赞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与文治武功。由于裴度的政治历史地位,人们认为他的评价真实中肯。这是武侯祠内最大的一块碑。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二百二十三年,建设初期是刘备的陵寝。与此同时的还有汉昭烈庙。南北朝时,有了一座与刘备昭烈庙相邻的武侯祠。明朝初年,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在君臣合庙的武侯祠。目前我们看到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康熙十一年重建的样式风格。

在中国大地上,诸葛亮无论作为艺术形象还是历史形象,都深入人心。被称为武侯祠的建筑有很多,以成都武侯祠最为人知。我想,作为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庙,它的名声之大,不无道理。二门“明良千古”匾额,交代了明君良臣的际遇,供奉着一众蜀汉君臣的塑像。门前一副对联,阐述了他们有趣的关系:“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昭烈庙里,除了刘备和后主赋,还有刘备和孙子刘谌及蜀汉著名大臣的塑像。唯有后主刘禅没有塑像供奉,是因为他的“此处乐,不知蜀也”吗。当事时,能让自己和一众人民活下来,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古今留题地(尽人皆知两千年)(2)

岳飞手书“后出师表”

昭烈庙和武侯祠之间的两边配殿,一边“文华”,一边“武英”,分别供奉了蜀汉前后期一干文武名臣的塑像。这些塑像雕铸于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我最惊奇的是两边的“前、后出师表”碑刻。因为它们全是岳飞的手书文字。“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我看过杭州岳庙的“还我河山”,银钩铁书,一如岳飞的气节。前后出师表,则为行草,一气呵成。我能想见他书写时心中的浩然之气。

武侯祠,大名鼎鼎,其实只是一间祭祀殿堂。正中匾额写着“名垂宇宙”!来自于爱新觉罗.允礼。很熟悉的名字。《甄嬛传》里的一位王爷。两边分别是“勋高管乐”和“伊周经济”。诸葛亮未出山前,常自比管仲乐毅。后人则认为他的贡献超越了伊尹和周公姬旦。这是怎样的评价!大殿正中诸葛亮塑像,两边各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据说,这幅写于清代的对联是武侯祠中最著名的对联之一,与三绝碑同等地位。

古今留题地(尽人皆知两千年)(3)

孔明苑大门紧闭,隐藏了什么秘密

杜甫还写过“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这样的情形在蜀汉君臣中没有出现。这是古代中国很少见到的君臣关系,故而赢得千百年来人们绵绵的追思和怀念。他的感慨,源于千古君臣多猜忌的传统和“兔死狗烹”的悲情呢?那时候,估计他“花重锦官城”的得意已经消退,为生计之艰难左奔右突吧。

诸葛亮一生,唯有“三分天下”的辛劳和“以战止战”的行动。在五十四岁的最好年华,走完了“不求闻达于诸侯”,却传之千古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