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田舍郎暮来天子堂(将相祠堂何处寻)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意思是说,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到哪里去寻找?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诗人在最后还发出了感叹,表达了惋惜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我们邓州,有天下邓姓第一陵——邓国侯吾离陵,有邓州第一古墓——穰侯魏冉冢,还有冠军冢等。如今,吾离陵已建起了邓国春秋园,魏冉冢也由于处在城市中央——在邓州人民公园东南角,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明代宰相李文达公曾对魏冉冢有诗叹曰:

秦相当年擅宠光,空余孤家傍金汤。

秋风兔穴通黄壤,落日乌栖满白杨。

石马有声寒雨急,丰碑无字绿苔荒。

可怜富贵今如此,莫讶雍琴感慨长。

——摘自周基2016年1月25日《今日邓州》发表的《邓州第一古墓——穰侯魏冉冢》

谁知李文达自己身后的坟茔后来竟也成了荒冢,甚至连荒丘都找不到。

在龙堰乡姚营村,原来有远近闻名的铁铉墓和阁老坟,据明《嘉靖邓州志》载:“李文达公墓,城南十里刁河之阳”。又载:“兵部尚书铁公墓,文达墓东去十数里地名下刁河,有荒丘,为铁铉墓”。铁铉、李贤虽因铮铮铁骨、济世良臣而名垂青史,但由于文革浩劫文物遭严重破坏,遗迹除铁铉墓外,阁老坟等遗迹却荡然无存。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说,阁老坟的位置大致在现今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自然村东南和姚营小学西南方向。正应了《红楼梦》中《好了歌》的一句诗:“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铁铉(1366-1402),字鼎石,明邓州小东关(今团结东路人)。回民。铁铉性情刚决,聪明敏捷,太学读书时,熟通经史,成绩卓著。洪武中,铁铉以太学生授礼部给事中,由于他机智灵敏善决疑狱,朱元璋很器重他,赐字鼎石。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镇守济南。因击败燕王兵,升兵部尚书。由于铁铉坚守济南,屡破燕兵,燕王久攻城不下,被迫绕道南进。后来,朱棣终于渡江攻下南京,赶走朱允炆,自立为帝,并用计擒了铁铉,将36岁的铁铉残酷杀害。

据《邓州古今名人传略》记载,铁铉于建文帝元年调任山东参政。当年燕王朱棣欲夺皇位,举兵南下,称“靖难”。铉坚决反对。建文二年五月。济南城被围,昼夜攻城,铉严密防守。燕军制云梯等攻城器械,铉设计焚毁。燕军修水渠,欲以水灌城,铉派千余人出城诈降,请燕王进城,暗以军士伏城上,以铁板击燕王,设埋伏断护城河桥梁。次日燕王进城,铁板击下,几乎把朱棣砸死,未击中,燕王急驰马走,军士仓促间未及断桥,燕王已驰去。二年八月,围城已三个月,燕王令火炮轰城,铉怕城中百姓及部下受到伤害,令树起太祖画像,并以太祖牌位分置垛口,燕军不敢开炮,城得保全。铉又募义军出奇兵大破燕军,朱棣败走。铉收复诸多郡县,声势大振。建文帝封铉三代,赏赐金币,擢升为兵部尚书。铉移兵东昌,大败燕军,斩燕军大将张玉,燕军败退回北平,自此南下不敢取道山东。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大势已去,铉势孤被擒,八月铉被押送至南京,绑缚送殿上,令朝见新皇帝,铉反背坐廷中,大骂不已。朱棣令其面朝已,铉坚决不从,令武士强扳过其身,手松后又反背朝上,朱棣命割去鼻耳。又割下其一块肉,烧烤后纳其口,问:“肉甘否?”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怎能不甘!”朱棣又下令把其肉一寸一寸割下,置油锅,最后投铉身入沸油炸之。铁铉死后,南明弘光帝谥之曰“忠襄”,清乾隆帝追谥曰“忠定”。后人敬佩铁铉宁死不屈的精神,在济南大明湖岸建铁公祠以表纪念。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病后杂谈》中写有景清削皮、油炸铁铉之事,抨击了朱棣的残暴。明《嘉靖邓州志·忠烈传》载:成祖朱棣“后思忠烈不可挠者许铉一人入祀乡土祠”。传后评论:“呜呼!千载邓得两公(张巡、铁铉二人,张巡是唐中叶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全天地之气,今读其传,凛然将使人愤激悲壮,不为天挺人豪载!”

今山东济南大明湖畔,有清建铁公祠。现为国家五A级景区,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公祠正门有一副楹联,为清代文人严正琅所撰:“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上联的意思是说,大明湖虽然名字还称“大明”,但已经改朝换代了,敢问残暴不仁的燕王,后来你的后世子孙们的命运究竟怎样?简直是不堪回首啊,指崇祯皇帝被李自成推翻、清军入关、明朝皇族大部分被杀之事。下联的意思是铁公啊,您不仅姓铁,还真是位铮铮铁骨的汉子,和景清、方孝孺这些少有的忠臣一样大义凛然、慷慨赴难,将为后世所敬仰。邓州旧有双忠祠,祀张、铁二公,祠有楹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这幅对联不仅对仗工巧,而且也道出了邓州人对这两位英雄的崇敬之情。抗日战争时期开办有“私立双忠初级中学校”,(原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现邓州市城区一初中位置)。二忠烈一直为人所敬仰。

千年田舍郎暮来天子堂(将相祠堂何处寻)(1)

李贤(1408—1466年),字原德,邓州长乐(今孟楼镇长乐岭)人。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1457年-1466年)任当朝首辅一职。比起铁铉“一臣不事二主”,李贤一生一连辅佐了宣宗、英宗、代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土木堡之变后,瓦刺挥师直向北京。北京城上下乱成一片,人心惶惶。在危难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痛斥了徐有贞等人的逃跑言论,力挽狂澜,扶植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组织调动兵力,鼓舞军民士气,制定严格的作战纪律和周密的作战方略。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明军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刺军队,给予其重大打击,迫使其仓皇溃逃。瓦刺被迫放回被俘的明英宗。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朝廷内部的阴谋分子文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勾结在一起,发动夺门之变,推翻了病重的朱祁钰,迎立明英宗复位。为了达到这些败类的权欲目的,他们以“意欲”谋反的名义杀害了享有崇高威望的于谦。于谦被杀后抄家,抄家的官员万没有料到,于谦身为朝廷兵部尚书,一品大员,家中除必需的日用品外,竟没有一点多余的银钱!于谦的一首《石灰吟》表明了他的心志:“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李贤,时任吏部侍郎。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见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敌我势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知道,要战胜奸邪,就必须比奸邪更狡诈、更有权谋。他静静地隐藏了自己,默默地观测对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李贤为人正直,交游广泛,和徐有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甚至让他们感到,李贤也是自己的人。李贤看到,夺门之变不久,徐有贞、石亨等人内部就产生裂痕,他先是利用徐有贞反对石亨,又不失时机的明英宗面前揭露徐有贞、石亨等人筹划的夺门之变的阴谋真相,并和反对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大臣紧密配合。最后,徐有贞、石亨都先后下狱,并死在狱中,太监曹吉祥也被处死,终于慰籍了于谦的在天之灵!

李贤爱惜人才、善于用人。传说有一名叫程敏政的年轻人长得英俊潇洒、文采又好,贤甚爱之,欲招为婿,一天,贤在家摆水果筵招待他,席间,贤用筷指莲菜出了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程笑指杏子对曰:“有杏(幸)不须梅(媒)”。贤大喜,遂将女儿许之,此对联也成为经典谐音妙联。

李贤在朝为官多年,因他耿介忠直,能体察人民疾苦,直言敢谏,惜才用人,不阿权贵,不贪不奢,以国家利益为重,廉洁奉公,政绩卓著,所以深受皇上厚爱,明史赞李贤:“受大任之时,军队饥馑,民气未复,权奸内讧,柱石倾移,朝野多故,时事亦孔棘矣!李贤以一身支柱其间,沛然若有余,奖励人才,振饬纲纪,迨宪、孝之世,名臣相望,犹多贤所识拔。伟哉!宰相才也!”明史所赞,恰如其分。后人也称他为“救时名相”。又因李贤曾“入阁拜相”,人们又称他“李阁老”。

他的祖父李威,父亲李升,也因之受到皇封,合称“邓州三阁老”。

李贤一生著作甚丰,有《鉴古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和《大明一统志》等,大多存于《四库全书》中。

李贤卒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二月,享年59岁,宪宗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公。按明制,一品茔地四十五丈,围墙高九尺,坟高一丈八尺,墓前立石人二,文武各一,石羊、石虎、石马、望柱各二,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宽-三尺四寸,黾高三尺六寸。其它物品如制。有碑两通,还有御祭文碑等,黾跌落,石鼓4,石门扇1。

在龙堰乡姚营村闫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阁老坟前一尊石马雕像膘满肥壮,英姿飒爽,颇为引人注目。传说清朝末年,一天深夜,月光皎洁,一村民外出解手,只见月光下一匹白马在绿油油的麦田里悠闲自得地吃着麦苗,村民回屋拿起一根长矛悄悄的来到麦田,当走到白马身后时,趁其不备猛地朝白马屁股上戳去,一转眼白马不见了踪影。第二天,当这位村民路过阁老坟时,只见白马屁股上多了一个深坑,这个村民吓得一声不吭,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赶忙回家祈祷烧香,求李阁老赎罪。

如今这尊石马在文革中被移至南阳卧龙岗,那匹马屁股上面的深坑至今还在。另外,据村民们传说,阁老坟的很多文物在文革前后几次被盗,现有碑两通,置于附近的一座刁河桥上作为桥板。

(原标题:丞相祠堂何处寻?荒冢一堆草没了——探寻龙堰乡境内铁铉墓、阁老坟封尘已久的历史,作者:周己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