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油电混动和纯电哪个是趋势(谁在未来的新能源出行中更有优势)
最近新能源出行市场十分活跃,不仅是新产品多,新技术更多比如说混动,比如说新容量的电池,都让用户和行业人士眼前一亮,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未来油电混动和纯电哪个是趋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未来油电混动和纯电哪个是趋势
最近新能源出行市场十分活跃,不仅是新产品多,新技术更多。比如说混动,比如说新容量的电池,都让用户和行业人士眼前一亮。
那么,对于纯电不可换电,纯电可换电,以及混动等多种方式的新能源车,谁更有机会呢,你更看好谁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不可换电电动车
首先,还是看看纯电不可换电的新能源车,最新的技术代表是比亚迪海豹。比亚迪在海豹上,首次采用了电池车身一体化CTB(Cell to Body)技术,目标是在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上实现全面进化。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简单讲,就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地板进一步合二为一,从原来电池包“三明治”结构,进化成整车的“三明治”结构。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其最主要优点还是在于提升安全性。比如刀片电池可以通过50吨重卡碾压的极端测试,刀片电池还可以吸能,减少乘员舱变形,车身地板横梁左右贯通,提升侧碰能量传递等等。
因此,在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车型上,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车身扭转刚度可以轻松超过40000Nm/deg,强度大幅提升。
显然,比亚迪的方式实现了不更换电池电动车的最大效能,也就是电池帮忙强化车身的作用。这样优化整合后的产品,显然是极为具有竞争力的,并且也会扩展到很多车型上。
混动车辆
第二个方面,就是混动方面,现在比亚迪有DM-i,长城有柠檬DHT,吉利有雷神智擎Hi·X混动平台,奇瑞有鲲鹏DHT混动……
比如吉利的帝豪L Hi·X,就有15.5kWh的电池,百公里油耗可达3.8L,并且纯电续航可达100公里。可以预见,这款车会和比亚迪秦PLUS DM-i进行激烈较量,而后者有55公里和120公里纯电续航版本。
评价君驾驶亚迪秦PLUS DM-i体验后发现,由于系统进行了深度调校,不管是EV模式,还是HEV模式,驾驶加速都十分平顺,混动已经将燃油车驾驶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更经济,更多模式的阶段。
其实已经不用预见了,混动车辆将成为接下来各个车厂的主打产品,未来也许会有更多企业跟随比亚迪,停止单纯燃油车的推出,毕竟国内产业链配套情况下,不发展混动实在是浪费资源。
可换电电动车
最后,再看看换电车辆的表现。
从蔚来发布的新车ES7上可以看到,新车价格有整体价格和电池租赁价格两种,差价7万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池的成本。而其100kwh电池,则价格减少了13万,也说明对于同样的空间,提升能量密度后,会造成电池成本的大幅增加。
实际上,可换电技术让电动车有了金融化属性,比如租赁电池,并且变得顺理成章。
这里,我们抛开租赁这个生意,不妨来看看换电技术的优缺点。缺点不少,比如增加车辆重量,减少续航,换电站少,换电站偏僻,电池几年后出现损耗,换电后电池表现可能出现不同等情况。
优点也有,比如生活圈附近有换电站的话,更换电池迅速,比如几年后可以购买置换更新技术的电池等等。
比如说,宁德时代即将发布的CTP3.0电池,即麒麟电池,电量相比特斯拉的4680电池提升了13%,能为电动汽车提供更持久的续航。如果能给老车用上,确实对于车主来说很不错,虽然要增加不少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车厂会我老用户准备新电池模组,用来更换吗?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就是换电就是换走自己的电池,换来别的满电的电池,但这个电池并不一定是高续航力电池。所以老车基本上没法在换电模式下用新的电池模组,因为一次换电就换走了,除非换电站都是新电池,这成本上也吃不消。
另一方面,车厂还是希望给新车配置新的电池技术,老车用上最新的电池技术,谁买新车呢?
所以,我们看到换电车目前依然不多,主要是蔚来在做,北汽、上汽也有动作,比如上汽“魔方”电池未来同样支持换电,但很多换电计划可能主要是以行业车辆为应用群体。
小结
现已,由于国家在超大型水电站、超临界压力火力发电站、核电站、光伏产业、风能发电、特高压输电技术、储能水库等方面的布局,普通消费者用电是更为经济实惠的,也是必然的。
所以,接下来的时代,我们最少会采用到混动车型,消费力强的话,可以购买纯电车型,甚至是四驱纯电车型,获得更舒适体验。
而对于换电来说,短时间还是品牌的特色,与个别品牌深度捆绑,成为其产品、服务的特色。而在整体行业领域,短时间还没有发力迹象,毕竟每辆车的空间不同,对动力电池的指标也不同,很难统一。
实际上,电动车一般只有一个灵魂,比如比亚迪电动车的灵魂是比亚迪,问界M5的灵魂是华为一样,电动车如果进行换电,也会弱化电池的品牌,着重突出自己的技术。
十多年前,在手机领域就是如此,例如当年飞毛腿电池这种可更换电池的品牌,最终还是渐渐失去声量了。电池品牌转为幕后,赚的可能更多,但品牌声量上,还是会让渡给车辆品牌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