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喂辅食为什么会干呕(宝宝不爱吃辅食)
一到饭点,很多妈妈就开始反复“试探”——用勺子舀好辅食,一次次去碰碰宝宝的嘴,再眼巴巴看着他……
要是他张口吃了还没吐,老母亲就松了口气,但多数时候,娃不是嘴巴紧闭,就是直接推勺子,有时更是大哭要抱抱……
好不容易喂进去了,结果没嚼几下又吐了!
吃个饭跟喝毒药似的!网上随便一搜相关话题,就有不少人在问:宝宝不爱吃辅食咋办?宝宝吃辅食干呕怎么办?
问的人太多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食品研究员蜜见决定出马了。废话不多说,上干货!
一、宝宝不爱吃辅食怎么办?
谁不希望自家宝宝,成为一个“干饭人”?不过这事儿,真不能急。我们分两种情况来看。
01 宝宝确实饿了
给他最爱吃的,他抢着吃,但你一喂辅食他就推开。有时饿得哇哇哭,还是不吃辅食。
动图来源:soogif
不少家长情急下就强喂,结果孩子更排斥了!强扭的瓜不甜。
宝宝平常饿了不吃也是正常的。不用慌,赶紧试试这几个方法!
1、放手让他直接接触食物
宝宝自己去抓、捏、玩食物都可以,搞得乱七八糟也不怕!重要的是:让宝宝自己抓握,更好地感受食物,培养自主进食的兴趣。
2、用勺子喂时,引导孩子主动去吃
注意啊,强行喂食容易让宝宝产生“窒息感”,抵触辅食!
如果你拿勺子轻轻碰碰他的嘴,引导他主动舔一舔,或是让他自己抓着食物尝一尝,效果可能更好。让宝宝自己拿勺子,也不错哦!
3、拼耐心!反复尝试,这次不行就下次
让宝宝接受辅食,就跟升级打怪一样,耐心试试说不定就成了!
宝宝对食材也会有偏好,有的食材暂时不接受也正常。要一直不接受,那咱就换一种。
刚接触辅食时,有些宝宝因为舌头习惯后移,不熟悉咀嚼动作,还容易含辅食或吐出来。这时也要多试,适应就好了。
要是他特别饿了,你先喂几口奶缓缓,再喂辅食会容易些。
宝宝不爱吃辅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肚子不饿或吃饱了。
如果到饭点了,试着给他最爱吃的他都不吃,那你就放弃吧!估计他是真不饿。
另外,喂辅食时,如果你发现他的吞咽速度明显变慢,或是开始东张西望,再或是直接推勺子、躲勺子,甚至急着想从餐椅里出来……
那很可能是——饱了。那就没必要继续喂了,哪怕没吃完。
宝宝喂养问题多,除了不爱吃辅食以外,有些宝宝吃辅食还会干呕,或不咬直接吞!
那么问题来了......
二、宝宝吃辅食干呕,不咬直接吞怎么办?这太常见了!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宝宝咽喉正常反应,以及辅食性状(颗粒大小、软硬度、形状等)过渡太快,食物和他的咀嚼能力不匹配等。
如果你家宝宝也这样,你也不用急,可以继续尝试喂。当宝宝能咽下时,干呕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同时,你再配合下面这两种方法用,效果会更好:
(1)根据宝宝咀嚼、吞咽能力,及时添加对应软硬度、颗粒大小的食物
新手爸妈,特别容易忽略一件重要的事——食物性状(软硬度、颗粒大小、形状等)过渡要及时,但不能过快!
比如,在他还不能吃肉末时,就别急着给,不然就宝宝很可能呕吐,或不咬直接吞。
及时过渡,宝宝也能及时锻炼咀嚼、吞咽的能力。
不同月龄间要怎么过渡呢?我们逐个说说。
6 个月:以喂母乳/奶粉为主,泥糊状辅食为辅。
7 个月:辅食要从纯泥糊状的,渐渐过渡到带小颗粒的了。
8~9 个月:宝宝渐渐萌出乳牙了,咀嚼和吞咽能力逐渐增强,还渐渐有了自主进食意识,这时——妈妈们要及时改变食物形态了!
其中,8 月龄非常关键。这是宝宝尝试不同食物、感受不同味道的关键时期哦,别错过了。
10~11 个月:泥糊状/软烂易咀嚼的食物,可能很难入宝宝法眼了!有嚼劲的食物闪亮登场。
12 个月:宝宝很喜欢类似大人的饭菜,但只适合清淡、软硬适中的。
像软饭、细面等食物,宝宝吃着就毫无压力!做菜时,把食物剪成碎块状或丁状的,更适合宝宝哦。
你发现没?6~12 个月的辅食性状过渡,是有规律的。
划重点就是:从稀到稠、细到粗、泥糊状到小块状的!
(2)引导示范咀嚼,锻炼咀嚼能力
宝宝的模仿能力可不弱!
你在吃饭时,张开嘴演示上牙和下牙咬合咀嚼的动作,他更容易学会哦。
如果你尝试了上面的方法,宝宝还是不爱吃辅食,那么……不妨佛系点!做好该做的,别的就随缘吧……
相比这些,你可能更需要留意:
3 岁前,不要让宝宝吃过硬/过滑的食物,比如,爆米花、果冻、硬糖、开心果、花生、杏仁、整粒的圣女果、葡萄等,这样能尽量降低宝宝被噎住窒息的风险。
如果爸妈们能学一下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最好的!
当然,通常情况下,宝宝吃辅食往往只是稍微卡一下,通过咳嗽或干呕就能吐出来,也不用太担心。
关于宝宝吃辅食这事儿,要聊得太多了,篇幅有限,这次就说到这儿。
觉得有用,就 转发 分享出去吧~祝每一位宝宝都吃得香,身体倍儿棒!
参考文献:
[1]《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7版 [美] 塔尼娅.奥尔特曼主编 唐亚等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妇幼人群膳食指南2016》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