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个新时代我的青春形象(塑造青年形象勾勒时代面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电视剧《人世间》资料图片
电影《长津湖》剧照 出品方供图
网络剧《开端》剧照 出品方供图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也深受文艺创作者的青睐,成为作品中的“常客”“要客”。从小说《少年漂泊者》中的汪中、左翼电影《桃李劫》中的陶建平,到《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小说《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油画《我是海燕》里的通信兵女战士,再到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的安然、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孙少平,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把无数精彩的青年形象留在人们心中。
文艺是时代的记录。即便是已成历史的青年故事,在不同时代的文艺创作中,也可以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当代青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不停歇的发展进步中积极创新创造,给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和题材。近年来,文艺紧跟时代步伐,敏锐捕捉青年与时代的相互塑造,反映青年生活和成长,以新的视角和手法刻画了许多感动人、鼓舞人、启发人的青年形象。
诠释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革命青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百年来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艺术门类以党史为题材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吸纳了众多“新青年”,充满了青春朝气。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建党时,陈独秀40岁,李大钊只有30岁。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建党为主线,生动刻画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青年群像,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
电影《1921》里的中共一大代表,《长津湖》里的伍千里、伍万里,《悬崖之上》里的张宪臣、王郁,还有话剧《雨花台》里的恽代英、施滉,歌剧《沂蒙山》里的海棠,昆剧《瞿秋白》里的瞿秋白,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的汉白玉雕塑《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中的青年革命者形象等,都丰富了革命青年形象的艺术长廊。这些人物或史有其人,或为原型再造,以各自的人生故事完成了革命的青春叙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些年轻的创作者在新视角下进行了塑造“新青年”的尝试。比如,话剧《双枰记》以陈独秀、胡适、章士钊等民国知识分子为原型,塑造了程无右、卢泊安、郎世飖三个人物,与同类题材作品“同题共答”,交出了一份新意满满的答卷,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青年对信仰和初心的坚守,让我们对“觉醒年代”青年群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细腻,也展现了文艺书写历史的多种可能。
奏响新时代奔涌的奋进强音
青年是时代的弄潮儿。年轻人的奋斗身姿构成了时代奋进最亮丽的风景。近年来,文艺工作者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科技攻关等国家重大战略,以一系列“奋斗青年”形象,抒写了民族复兴史诗的重要篇章。
壮剧《黄文秀》根据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扶贫事迹创作而成,釆用戏曲手法,再现了这位年轻党员的政治信仰、精神追求和为民情怀。电视剧《山海情》里的马得福、《最美的青春》里的冯程,大学毕业后投身基层、扎根大地,电影《守岛人》里的王继才、王仕花,以岛为家,与海为伴,他们都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国之大者”,焕发出强大的青春正能量。
影片《中国医生》里的陶峻,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话剧《人民至上》中迎着新冠肺炎疫情毅然逆行的年轻医护人员、志愿者、快递小哥等,还有“为天使造像”重大摄影工程中定格的援鄂医护人员的青春面庞,无不彰显着抗疫斗争中坚定而强大的青春力量。网络剧《开端》在“无限流”的结构下,讲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李诗情和肖鹤云面对突发事件的义举,让人读到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勇气、智慧和担当。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中的青年冰雪健儿形象,则展现了冬奥盛会的动人画卷。
在青春的名义下,中国梦是普泛的光,足以照亮年轻的心灵。以梦为马,无远弗届,激发出无穷的奋斗动力。电视剧《创业时代》以互联网领域创业青年为表现对象,讲述即时通讯软件创新开发的故事。动画影片《雄狮少年》则把目光投向留守青少年,描写他们自强不息的追梦人生,以青春折射奋斗之力、梦想之光,把接续奋进的坚定足音传递到我们心中。
折射生活激流的人性亮色
现象级电视剧《人世间》刻画了周秉昆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作为周家的老疙瘩,在这部长达56集的作品中,青年周秉昆占有极大的戏份。剧集叙事的时间跨度虽大,但对周秉昆的青年时期作了最细致的描写,完成了对“50后”普通中国人青春岁月的典型书写。在风云动荡的时代潮流中,周秉昆以其善良坚韧,展现出一代青年的人生际遇、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
相比于《人世间》,另一些作品把青年置于学习、生活场景之中,通过人物在重大事件关头的抉择,刻画生活激流中青年的自立自强。比如,长篇小说《中文桃李》聚焦小城市“80后”大学生的青春成长,《雾行者》表现时代变局下青年生活的重塑,电影《狗十三》里的李玩陷入代际冲突,《少年的你》里的陈念面临校园暴力,《我的姐姐》中的安然被抛入个人生活与家庭责任的矛盾之中。
这些看似个体化、偶发性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男女平等、家庭重组、代际伦理、同辈群体等社会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文化传统、教育环境、社会风尚等多方面元素共同组成的当代青年社会化机制。电影《你好,李焕英》《老师好》分别聚焦青少年与父母、老师的关系,塑造了重亲情、懂感恩的暖心青年形象。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则以韦一航、马小远这两个身患绝症青年的故事,表现了青春遭遇阻击时的人性徘徊和绽放。马小远的开朗、自信以及韦一航最终走出压抑冷漠、自暴自弃,从独特的视角刻画了属于青年人的情感结构和精神气质,让我们看到艺术对生活苦难的另一种青春书写。
这些青年或许没有奔走呼号的壮烈之举,也没有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不过,这丝毫没有减弱人物形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论是周秉昆的善良,安然的担当,还是陈念、韦一航、马小远的成长,都让我们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这当然与创作者、表演者的用心有关,同时也因为这些人物离我们很近,人生轨迹和我们有很多重合,甚至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奔涌的岁月之河中,青年是时代的动人面庞。我们期待创作长廊中涌现出更多动人的青年形象,把中国文艺百花园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