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一分钟说话)
今天要给你分享的书是《一分钟说话》,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今天要给你分享的书是《一分钟说话》。
这本书的作者是雅虎学院内部大学的校长伊藤羊一,他从不会说话到成为表达高手,走了很多弯路,并最终成功考取了以培养软银董事长孙正义接班人为目标的“软银学院”,他的演讲还得到了孙正义本人的高度赞赏。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将了解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把话讲得既清晰明了,又有说服力。
一、基础话术:金字塔模型,1分钟讲出一个有逻辑的观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1分钟说话的“金字塔模型”。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准备了一个很好的观点,但发现自己说不清楚,甚至讲着讲着都忘记自己讲到哪里了,这就是缺乏逻辑的表现。
有时候,造成逻辑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他完全不能按暂停,不能回听,也没有进度条,所以无论是演讲、会议发言还是汇报工作,你的话语都需要更低的信息密度,更明确的观点,更少的逻辑层。
金字塔模型,就是一个简单好用的逻辑结构。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塔尖,也就是先说总结好的结论。
第二部分是塔身,列出三个支持结论的根据。
第三部分是塔基,举出一两个实例来说明。例子不一定非要放在最后说,可以穿插在文中适当的位置。
形成一段话就是:“我的主张是什么,理由有三点,分别是A,B和C”,然后把你的例子以“比如”的句式插进去。
需要注意的是,在塔身部分,一定要给出三个根据。说话啰嗦的人,往往会为了显示自己考虑周到,列出很多的点,“我觉得,这个、那个、然后、再然后、最后……”如果在演讲或汇报中这样说,会给人你抓不住重点,废话连篇的感觉。当然,要是只列出一两条根据,会很难说服别人,所以,三个最好。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几何图形中,三角形也是最稳定的存在。
作者自己在演讲、开会时,每当他说出“理由有三点”,同时竖起三根手指的瞬间,台下听众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开始拿出本子记笔记。当讲的理由太多或太少时,都不会有如此明显的现场反馈。
举个例子:
如果你想向听众推荐一本叫做《戒烟疗法》的书,可以这样表达:
开门见山先说主题,也就是结论:“今天,我们聊一聊为什么要戒烟的话题。”
接下来是理由和实例:
“戒烟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点,吸烟对健康不好。比如,有调查显示,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平均寿命相差N年。第二点,如果戒烟的话,吃饭时就会觉得饭变得更香了。第三点,如果读了《戒烟疗法》,很容易就能成功戒烟。所以,大家一起戒烟吧!”
讲话时,依据不用太多,三点就够了。就算是比较长的发言和报告,也可以用“金字塔模型”来梳理逻辑,这样说,听众一边听一边就会在脑海中构建出你所表达的观点的框架,所以很容易能理解你的意思,听进去你说的话。
接下来你要做的事,就是去实践了,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学演讲?”“自己的个人品牌是什么?”,然后试着用金字塔模型来回答。最好每天都进行一次这样的练习,毕竟,任何技能,只有用起来,才能变成你自己的。
二、语言精炼1分钟把话说明白的原则想要把所有想说的话高度浓缩在1分钟之内,就一定要做到流畅简洁。
想起我刚工作的时候,每次满怀激情去找老板汇报工作,话没说完就会被打断:“行了行了,说重点!”因为我每次都想把自己调查和思考的东西全部表达出来,希望老板觉得我特别努力。
后来我了解到一个扎心的真相:对于对方说的话,人们通常会忽略掉80%以上。你说的话不可能完全留在别人脑中,这并不是说对方的理解能力不好,也不是说你的表达不好,而是交流的本质就是这样。没有人会耐心倾听你的心路历程,他们只关心最后的结论。
想要表达得流畅简洁,有“一个原则”和“三个去掉”。
一个原则就是——只使用中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审视我们要说的每一个词句,问问自己:“听众真的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比如“头马”这个词,在演讲圈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跟普通大众说,他可能还以为是赛马呢。还有,在互联网行业,英文缩写“PV”指的是“Page View”,访问量,但在音乐领域,它指的则是“Promotion Video”,音乐录影。如果不说清楚了,就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
所以啊,要把听众当成没有任何行业背景的中学生,让谁听了你的话,都绝对不会糊涂才行。
“三个去掉”,也就是去掉话语中三个不必要的部分。
第一个,去掉类似于“基本上”这种不必要的词。
听听这句话:“基本上,就要像前面说的那样,从‘流畅、简单’的准则出发,把‘削减’的念头放在心上,精益求精。”
让我们把它缩短一下,去掉不必要的词,就是:“为了‘流畅、简单’,要削减,精益求精。”
这样一来,不仅句子变简单了,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第二个,去掉关于“过程”的叙述。
无论作报告还是提案,我们总会不自觉地从“自己付出了多少”说起,但人家真的不想听。所以这样的说法:“我研究了今年和去年的资料,但觉得还不够,又去图书馆找了十年间的相关资料,调查的结果是,总体感觉应该按A方案来执行。”干脆就简化为一句话:“我认为要执行A方案。”
第三个,去掉有所顾虑的话语。
如果过于顾忌在场的每个人,即使你发了言,也会有人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对于商务人士来说,明确立场非常重要,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你不靠谱。
与其说:“是啊,A先生的计划很好,资料很容易理解,准备得很认真,但是,B先生的计划更好……”不如把它改成:“我想按B先生的计划执行。A先生的计划很好,但是B先生做得更优秀。”
总结一下,想要在1分钟内把话说明白,要使用中学生也能明白的语言,去掉不必要的语气词,关于过程的叙述和有所顾虑的话语。只有做到流畅简单,才能保证在说话的时候,让听众的注意力始终在你身上。
可以试着说一段话,然后录下来听,你才会意识到自己说话有多少口头禅和词不达意的地方,反复练习,你才会越说越好。演讲稿和人是一样的,不需要完美,而是要不断迭代、持续成长和进步。
三、心态修炼沟通前有了这两个意识,1分钟就能调动对方想要调动听众,让他们向着你设定的目标行动,需要掌握两个意识,分别是:打动意识和推动意识。
第一个意识,是“打动意识”。
发言时,最尴尬的事情就是下面的听众都在低头玩手机,没人愿意抬起头认真听你讲话。根本原因就在于,你说的话无法打动他们。
不少人在各种形式的沟通前,总会想着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但却忽视了沟通的目的是影响对方。比起顺畅表达,更重要的是影响、调动对方。如果不能给对方留下这种积极的印象,他们很快会忘了你说的话。。
比如在会议上,不管你准备的PPT有多漂亮,不管你的发言有多流利,也不管你的目的多明确,如果同事和领导没被你打动,你的报告就完全没有意义。
你的发言必须既要有逻辑,又要有热情。
打动听众的黄金沟通原则,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为打动对方而竭尽全力。
比如座位安排、茶歇设计、会议物料准备以及结束后的反馈跟进等,这些工作的细致程度,才是考验你能否打动对方的关键。总之,想要打动对方,就要为你的发言做整体设计。
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在各个公司做报告的时候,经常会在开始前和听众进行交流、寒暄,拉近和听众的距离。甚至他还会故意在报告过程中出丑、讲段子,让大家放下手机,专注听讲。他还会增加有奖问答的环节,为打动听众而竭尽全力。另外,在向上司提出一项提案的时候,事前也要尽可能把“要说这样的话”的信息持续碎片化地丢出去,让上司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个意识,是“推动意识”。
不管是聊天、汇报还是演讲,沟通高手的目的可不仅仅是“让对方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对方行动。因此,一定要事先想清楚“你想让对方按照你的建议,走到哪一步”。
对比一下这两种说法:
第一,我想和销售部联系一下,研究出这批产品的销售方案。”
第二,“我想和销售部联系一下,研究出这批产品的销售方案。所以,经理您能和销售部协调下吗?”
这两种说法,哪种更能推动项目进展呢?很显然是给出了具体建议的后者。
所有的报告、会议发言都是为了完成目标而存在的。你要明确,想要把听众带入什么样的状态,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点要怎么做、怎么表达,对方才会按照你的想法去走。
总结一下,讲话前的“推动意识”能让你的沟通目标更容易达成,“打动意识”能让你的发言被记得更久。做好表达,一定要明确目标,并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