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豪放诗词名句(苏轼三首诗词洒脱疏朗)

苏轼豪放诗词名句(苏轼三首诗词洒脱疏朗)(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文都具有相当高的成就。但是,纵观他的词赋成就,并不是单一“豪放”那么简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他许多颇具盛名的作品都兼具“豪放”与“婉约”,可谓刚柔并济,旷达高远,具有美学理论中所谓的中和之美。

苏轼出生在文人世家,受儒家思想浸染,后来又接收到了道家及释家思想,后期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他认为三家是相通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苏轼形成了与常人所不同的思想品格和审美能力,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而何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中和之美可谓刚柔相济,婉约中含刚健,是中国自古推崇的美好境界,而苏轼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水调歌头》《定风波》以及《前赤壁赋》中苏轼词赋中的中和之美。

《 水 调 歌 头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苏轼的亲人都不在身边,尤其与他的弟弟已经许久未见,时值佳节,他对月饮酒,愈发思亲,于是作下这首流传至今的绝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已经是很通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乐观诚挚,也是词中“中和之美”的体现。

在词中,作者兼怀天下苍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体现出一种旷达超然的无我之境,更是体现了旷达超然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在情感上就是要求感情的适中、适度,《美学原理》中提到,“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亦即情理统一,情感表现遵循理性规范,是中和之美的理想情境。”《水调歌头》中苏轼的思想情感正是这种志气平和的中和之美。

《水调歌头》中苏轼描绘了许多自己对于宇宙的遐想,而后回到人间,借月亮表达人生思考,是一种理性的中和。而苏轼以这种理性的中和,使自然与人的思想主客相融,不激不厉地处理了主客间的矛盾,使《水调歌头》中呈现出中和之美。

苏轼豪放诗词名句(苏轼三首诗词洒脱疏朗)(2)

《 定 风 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黄州时期。“苏轼晚年在诗学上极力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审美境界,但同时他认为平淡不能淡如白水,而要淡中有味,淡而且远。”淡中有味,淡而且远,不就是“中和”美的体现 ? 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对自然烟雨与人生烟雨的交融描写,表达苦闷矛盾,到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变化,这就是冲淡平和的美。一种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的分寸拿捏,正是“中和”之美的体现。而本词就是体现了苏轼心中的超然与中和,是难为俗事所扰的境界。

整首词表现了一种不为俗世所扰,任凭风雨如何,词人始终是淡然超脱,无欲无求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一种中和之境,是苏轼审美中和的体现。“这首词令人玩味不尽,正在于东坡在经历人生剧烈动荡后的那份坦然和宁静,是一种化解了许多人生失意,存在困窘之后的澄明与敞亮。一种令芸芸众生难以企及的人性、智性、心性境界。”这首词所及的境界,就是美学理论中“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

苏轼豪放诗词名句(苏轼三首诗词洒脱疏朗)(3)

《 前 赤 壁 赋 》

(摘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同样是贬谪黄州时所作。文中写明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主要表达了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文中友人在面对眼前美丽壮阔的自然之景时,想到的是自己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继而“哀吾生须臾”“羡长江无穷”,而苏轼却不以为然,苏轼采取一种超然旷达的态度,开导友人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苏轼说世间景物“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的豁然与超脱源于性情,发于真心,故能于清风明月之间,谈清风明月之事,悟清风明月之理,不为世俗所扰,最终达到志气平和的中和之美。

苏轼的词赋中蕴藏着“中和之美”,由于他受“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性的浸染,最终形成了洒脱疏朗、旷达雄放的风格。他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特点, 能跳出人生的苦闷,寻找人生的快乐的一面。身处险境,却仍能乐观面对。这些性格特点和思想境界在诗、词、文中体现出来,呈现出不急不躁、刚柔兼具的特征,让人欣赏过后心旷神怡,正如叶嘉莹先生评价苏轼“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