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谈修身养性(那么多圣贤讲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这4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将这件事说清楚,先贤们想了各种说法。随便拿这4个字上网一搜,各种各样的“鸡汤”就扑面而来。那么多圣贤讲修身养性,听谁的?对此,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说了一句话:“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南怀瑾先生是何等牛人,集诗人、教育家、佛学家、武术家、国家大师为一身,它的文字被翻译成8种文字流行于世界各地。那么这样的大师,不捧孔圣,也不捧朱熹、王阳明,为何偏说后人讲修养没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呢?他说的正是诸葛亮的绝笔书《诫子书》。
《诫子书》写成了公元234年,其实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一年儿子8岁。贴在诸葛亮身上的标签很多,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甚至发明家,却没有思想家这一说。然而在这篇临终书中,孔明先生却对个人的如何立志、如何修养心性,作了一个完美的总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一篇书信文,可分为3小节。第一节,写的是行与志的关系。君子的行为,贵在静和俭二字,一为修身二为养德。接下来的两句是流传千年的名句 ,淡泊和宁静都是物质观,一为明志,一个致远。第一节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却充满了思辨和哲思。后来也有不少名家谈到了宁静和淡泊,却很少有人说得这么透彻。
第二节写立学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立志、静心、勤奋。这一节同样用了两字“非”字排比,同时阐述了懒散和急躁的危害。懒散了就无法励精图治,急躁了就不能养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今天来说,最有用的是最后一节了。文坛有不少劝学的金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这些诗句都只管劝,却没有解释清楚为何要在少年时勤奋,诸葛亮在这一节讲 清楚了。年少时若是懒散蹉跎,最大的损失不是逝去的青春,而是被日渐消磨的意志。到志如枯叶零落时,再在居舍里悲穷又有何用?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强调时间的作用,而是始终都在言志。这一观念,比先秦诸子们对时间和青春的理解,确实要深刻了不少。
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其实论字句来说写得很简单,但其内涵却比多数长篇大论的修身文要深刻地多。南怀瑾先生表示后来很多修身养性的哲思,其实都是对诸葛亮这篇文章核心思想的再包装,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南怀瑾先生的这个说法,大家赞同吗?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