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结构素描作品欣赏(潘鲁生素而不凡)
素处以默——刘万鸣素描作品展现场
1月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美术馆承办的“素处以默——刘万鸣素描作品展”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了刘万鸣先生素描人物、动物70余件作品,是其近年来素描精华之作。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出席展览开幕式,参加了“素处以默——刘万鸣写生教学作品展暨鹊华人文大论坛——重估美术基础教学之价值”研讨会并做了专题发言。
潘鲁生
“中体西用”“调和中西”,是中国人文与艺术领域百余年来积极探索现代之路的基本脉络。在现代绘画方面,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张仃、吴冠中等一代代艺术家以笔立言,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绘画造型语言的认识,也累积了具有民族特色现代绘画语言的艺术自信。此次展出的刘万鸣肖像素描写生作品,以中国画笔意为基调,以精微的铅笔笔触追摹古人“骨法用笔”与“传神写照”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中西绘画语言的深度沟通。他的创作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素描需研究中国造型观念
中西绘画艺术最早皆以线造型。欧洲史前岩画和中国新石器时期彩陶绘画都是用线条表现对象,在描摹物象、状物传神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层次。在中国,这一艺术脉络不仅没有间断,而且形成了一个体系下宫庭、文人、民间绘画三大类别。
宋代院体绘画发展成熟之后,以线造型的写真手法居于中国绘画艺术的主体地位。与此不同的是,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逐渐转向以素描草稿为造型基础,借助明暗透视关系准确客观再现物象,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同时期的中国明代文人画风一改严谨写实画风,着重表现文人自娱的心理诉求,可谓超越了那个时代。
到近现代,以西画手法改良中国画的声音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叠合在一起,曾经覆盖了一切。其中以徐悲鸿先生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论说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为深远。直至今天,高考素描仍是美术生从艺之路的“指挥棒”,明暗透视的造型标准被各大美院奉为圭臬,神圣不可挑战。
刘万鸣作为一名以中国画见长的艺术家,以纸本、绢本为媒介创作的这批素描作品,颇具中国画写真的精妙气韵。顾恺之论画讲“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这是中国画人物写实标准的界定,其中蕴含了中华绘画造型语言中的写实观念。
刘万鸣肖像素描以中国画家的眼光审视对象,观照人物眼神中流露出的精神情感,从人物眼睛画起逐渐推及五官相貌,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西方传统素描手法所未及的艺术效果,是对中国绘画本元的追索。尤其是他采用绢本媒介创作的素描作品,借由媒介材质的转换跨越了中西审美差异,体现了画家对艺术创作的自信,这是对素描探索中国传统造型观念的积极尝试。
素描写生应是画家本分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如果把艺术创作比作炼金术,那么金矿就隐藏在时代生活的深处。如何才能披沙拣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呢?这就需要艺术家深入生活的腹地,善于观察生活的细节,通过常年考察采风,去主动体验生活,记录生活,品味生活,去用心用情用功创作,锤炼出一种表达的自觉,形成基于时代的文化选择与判断。
对于画家而言,素描写生是记录瞬间视觉印象的重要方式,也是锤炼审美感知的基本能力。刘万鸣以坚持素描写生为本分,以中国画精神为基底拓展素描技法,形成了极富个性色彩的风格特征。欣赏他的作品,能够体会到人物饱满的情感与鲜活的地域气息,很自然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这些都是他在生活现场观察时心境与心象的直观呈现,因此,才显得如此“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值得一提的是,刘万鸣的写生作品还以中国画题跋的方式,记录绘画时的所感所思。“时天气渐凉,呈朗润之气,写生之法当以气为先。”“写于京城东区,时天融朗有浩然之气。”“写生当以神会”。这些文字简短精炼,或描写自然气象,或直抒胸臆,不仅于画境之外增添了一份情致,而且还深化了中国语境下素描写生的感受。
素描教学要探讨中国造型体系
如何上好素描课?看似老生常谈,但却又是当下高等美术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方式的石膏静物素描固然能够强化精准造型的意识与手法,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这些西方几百的传统,则容易让学生造型观念流于外在的程式化表现,缺乏情感认同的支撑。
近几年,各大美院基础课教学改革,发展出“精微素描”“创意素描”等具有观念导向性的素描教学模式,并通过高校联展的方式得以推广,很好地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在为基础课老师们创新精神“点赞”的同时,却仍感觉其中缺失了点什么?身处高等美术教育一线,承担了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如何将中华传统造型体系融入当代美术教育,使其更好成为维系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感的纽带,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从刘万鸣素描作品中可以读出中国造型的意味。这与他多年来秉持的中国画创作理念与实践一脉相承。他的素描完全摒弃了西式素描直线切入的表现手法,而是中西兼容性,以曲线造型,追求笔痕中的韵律,让西式素描具有了中国造型的印记和中国审美的意蕴,这是他个人艺术语言的创造,并融入他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此次,“素处以默——刘万鸣写生教学作品展暨鹊华人文大论坛——重估美术基础教学之价值”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刘万鸣素描写生实践成果的机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时代课题。刘万鸣的展览与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研究具有五千年文明积淀与中国艺术造型体系,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展开学术研讨,是其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合理优化素描基础课教学探索的路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