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

《康熙万寿庆典图卷》(局部)

说起过生日来,我们现代人都不陌生。二三十年前,物质生活水平比较匮乏,无论老人,还是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大都是做几个菜,吃长寿面,或许就是相当不错的祝寿方式了。一年内难得吃几次的丰盛菜肴、面食,估计会给很多孩子留下难忘的童年记忆。对于家庭顶梁柱的中年人来说,可能就需要一段时间的算计和准备。家庭经济条件稍差一些的,在操办一次比较丰盛的祝寿筵席后,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家人一段时间内的节衣缩食了。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祝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既有中国传统的荷包蛋、长寿面,也有来自西方文化的蛋糕、蜡烛;Happy Birthday to You 的旋律,也在越来越多家庭中唱响。更多、更丰盛的佳肴美食,出现在餐桌上。与我们现代的祝寿方式相比,清朝人无论是祝寿方式,还是祝寿的动机,都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人是怎样过生日的?清朝人过生日的原因,又有哪些?

一、清代宫廷祝寿礼仪

在清朝人的祝寿礼节中,礼仪最隆重、规格最高的,自然非九五之尊的天子诞辰莫属。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3)

清朝万寿节图画

清朝时,沿袭唐宋以来,以皇帝诞辰日为国家节日的礼仪。将皇帝诞辰日定为万寿节,皇太后诞辰日为圣寿节,皇后诞辰日为千秋节。其中,皇帝的“万寿节”礼仪最为隆重,与元旦、冬至并列为清朝宫廷“三大节”。 尤其是皇帝的逢旬(十)大寿,更会举国欢庆。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4)

太和殿内

万寿节的一般礼仪是:这天,举行大朝会。皇帝先到一般用来作为举行重大典礼场所的太和殿,接受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朝贺。然后移驾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接受皇子、皇孙和后、妃等内朝贺礼。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5)

贺寿者均需向皇帝贡献寿礼。寿礼一般有如意、寿佛、书画、珠室及金银制品等。寿礼一般以九件作为一组,称“一九”。最多可达“九九”(81件)之数。此外,万寿节前后几天,宫廷内禁止宰杀牲畜,衙门也不能审理刑名案件,文武大臣要依礼制,穿蟒袍补服,称为“花衣期”。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6)

康熙帝和乾隆帝画像

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寿节祝寿礼仪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60大寿;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80大寿。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康熙帝在文武官员扈从下,从畅春园返回紫禁城,设大驾卤簿,皇子、皇孙25人扶辇而行。自畅春园入神武门,在沿途几十里道路两旁,由官府组织百姓张灯结彩,跪迎车驾,搭建龙棚、戏台20余座。康熙下诏,赐臣民酒果数千席。万寿节当天,举行隆重的大朝会,从各地赶来向皇帝行礼的耆老百姓,自午门一直排到天安门外。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7)

此前,康熙帝曾诏告天下耆老,无论官民,65岁以上者,均可到京城,参加畅春园聚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举办“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的汉族大臣、官员及士庶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均奉诏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80岁以上的老人,还被人搀扶着到康熙帝面前,亲赐饮酒,以示恩宠。三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康熙又分别在畅春园正门前、皇太后宫门前,宴请65岁以上的八旗大臣、官兵及闲散人,及70岁以上的八旗老妇。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8)

承德避暑山庄

早在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为乾隆帝祝贺80大寿的礼仪活动就拉开了帷幕。乾隆先在承德避暑山庄招聚蒙古等各部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举行庆典。然后,乾隆皇帝返京,至圆明园。他仿效祖父康熙帝,命人在圆明园至西华门沿途披红挂绿,搭建景点彩棚。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9)

圆明园复原图(局部)

八月十二日,乾隆帝启驾回宫,官府组织百姓夹道跪迎,竞献歌舞。八月十三日,朝廷、地方文武百官贡献的琳琅满目的珠宝珍玩、玉如意、金佛、高约3尺的珊瑚树……,被陈列在大殿台阶两侧。群臣朝贺、后妃内廷贺寿礼毕,又在乾清宫举行寿宴。宴间,皇子、皇孙依辈分、年龄,彩衣起舞。

若遇皇帝逢旬大寿,或因品秩较低、或因有重任而不能亲自进京贺寿的地方官员们,要在当地举行各种祝寿仪式:建行宫、修庙宇、搭台唱戏、设坛诵经……。以示万民景仰,普天同庆。

庆祝皇太后诞辰的“圣寿节”,虽亦有臣民跪迎太后仪驾及张灯结彩、搭台唱戏、文武官员呈送寿礼等贺寿礼俗,但较之皇帝的“万寿节”,显然稍有逊色。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0)

《慈宁燕喜图》(局部)

清朝历史上,为皇太后隆重祝寿,礼仪规格不亚于皇帝“万寿节”者,大概有两次。一次是乾隆十八年(1752 年)十一月,乾隆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庆祝六旬寿辰,声势浩大。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慈宁燕喜图》、《万寿点景图》,真实地描画了当时的祝寿盛况。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1)

慈禧剧照

一次是清末,慈禧太后准备自己六旬大寿(1894年11 月 7 日,阴历十月初十)时,隆重庆祝。朝廷为此筹措白银1000 多万两,准备寿庆。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在 9 月 25 日下旨,取消各种奢侈庆典,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了自己的60寿庆。

1904年,清廷为慈禧太后70岁寿诞而大肆挥霍时,因“苏报案”而被捕入狱的章太炎满怀悲愤之情,在上海“西牢”内写下了传诵一时的讽刺“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2)

清朝皇后的千秋节礼仪比较简单。诞辰日,皇后先去向皇帝、皇太后行礼;然后回宫,受皇子及嫔妃的内廷贺礼。虽举行寿宴,但礼仪规格较之皇帝、皇太后的寿宴要低得多。

妃嫔、答应、常在等皇帝妃嫔的生辰礼仪更简单,通常只有本宫侍奉她们的宫女、太监给她们行礼拜寿。

二、清代民间祝寿风俗

清代祝寿蔚然成风。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家中长辈生日来临时,举行不同规格的祝寿活动。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3)

豪门大户举办寿诞时,帝王权贵、平常来往的亲友,赐赠名目繁多、贵重的贺礼。《红楼梦》描叙贾母80大寿时,亲王、驸马及文武官员,莫不有礼,“送寿礼者便络绎不绝”。皇帝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杯四个,帑银五百两。元春送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贾府在堂屋内设一张大桌案,铺上红毡,将礼物中的精细贵重之物摆上,请贾母过目。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4)

若逢长辈60岁或80岁大寿,豪门大户一般要设寿堂,燃寿烛,结寿彩。寿星穿着寿衣,端坐中堂,接受亲友、晚辈的贺寿。《红楼梦》记载,贾母 80 寿辰时,寿期长达8天。期间,宁、荣二府“悬灯结彩,屏开鸾凤,褥设芙蓉;笙箫鼓乐之音,通衢越巷”。

一般官员、富人,也尽量张灯结彩,宴请宾朋,为长辈祝寿。同治年间,上海知县叶廷青为母亲做寿,县衙各处张挂灯彩。寿日前一天为预祝,寿日为正寿。正寿筵席分上、下两等,前来祝寿的宾朋,各依身份就坐饮宴。客轿随役、厨夫、茶夫等勤杂人员,也得到了长寿面的赏赐。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5)

权贵富豪家庭,祝寿活动中,还增加了创造喜庆氛围的演戏内容。清朝时,人们祝寿,大都有《瑶池会八仙庆寿》、《祝圣寿金母献桃》、《众天仙庆寿长生会》等吉庆剧目的表演。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6)

普通人家限于经济实力,做寿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在家中设一寿堂,晚辈向长辈送寿桃、寿联、寿幛、寿面等寿礼,然后向寿星拜寿,最后吃寿面。

三、冥寿

清朝时,传统的“冥寿”礼俗仍盛行不衰。

冥寿,也叫“阴寿”、“冥庆”,即为已经去世的祖父母、父母,每逢他(她)们的生辰日,为他(她)们祝寿。清代人翟灏编撰的《通俗编·仪节·阴寿》引姚旅《露书》说:“亲死日为暗忌,生日为明忌,宗中极重明忌。亲死者遇生日,如五十、六十之类,犹追寿焉。族人具礼谒贺,一如存日。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7)

清朝人做冥寿时,有的礼节与长辈在世时的祝寿礼节,大致相同,如设寿堂、子孙穿彩服、祝寿宾朋送寿桃、寿面、寿联、应时糕点、鲜果等。做寿家设宴,款待前来祝寿的宾朋;有的还要请戏班演戏,以资娱乐。也有的礼节是“冥寿”所特有的,如宾朋馈赠的寿礼中,一般有纸扎金银元宝、写有“仙乡不老,佛国长青”等内容的寿联等。

清朝人为什么得天花(清朝人给老人祝寿)(18)

随着佛教的盛行,有的家庭在寺院中为已逝长辈做“冥寿”,家人拜忏,为逝者做水陆道场,时间则 1 日、3 日、7 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若家产丰饶,则举行最隆重的水陆道场,由49个和尚,拜忏七七四十九天。事毕,将逝者的牌位放在寺院中,承受香火。

文史君说

清朝时,人们为家庭/族中的长辈祝寿方式,视自身社会地位、财富,而有隆重、简易之分。当时,人们在为长辈祝寿时,除祈愿长辈健康、长寿外,很多地方还缘于“度关”、“禳灾”观念的盛行。在这些地方,民间世代相传,50岁、55岁、66岁、73岁、84岁等年龄,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死之坎,是死神引领的岁数。民间流传俗语说:“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六十六,乱刀斩”、“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来投”等。因此,在上述年龄来临之际,人们希冀举行隆重的寿庆,祛除死神的威胁,顺利度过险劫。清代冥寿风俗的盛行,更是古代祖先崇拜意识、传统孝道及灵魂不死宗教信仰的真实反映。

参考文献

1. (清)翟灏:《通俗编》,东方出版社,2012年。

2. 林永匡等:《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