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后的故事(父子失和孩子留守)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选入语文课本很多年了,开篇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读者的猜测,先生到底因何不宁静?
①是时局动荡在内心的投射?
一定是有的,1927年的中国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很多文人在此时都无法独善其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他们思考。
此时戴望舒写下了《雨巷》,那个千愁百结的“丁香姑娘”就是作者理想的象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与他的理想渐行渐远,直到理想消失在“颓圮的篱墙”,我们从诗歌中读出诗人内心的怅惘,这种怅惘可能就如同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一般。
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朱自清从来没放弃自己对于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他一直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比如朱自清写于1925年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写下了他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在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
可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不得不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又不满于现状,所以内心是无法平静下来的。
作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的思绪变化过程,这种无法摆脱的不宁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内心的折射。
托马斯·卡莱尔说,“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1927年政治上的灾难使得很多文人去思考,从而写下了打动人心的作品,朱自清也是其中之一,但他的“不宁静”不仅仅与时代有关,还有家事的纷扰。
②“莲子”——“怜子”?我到底惦记着江南的谁?
我们知道解析文本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但更要关照文本本身。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由清华园的荷塘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于是在写景后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两首诗文。
这样的引用绝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氛围,还有点明主题的作用。《西洲曲》中的了“莲子”是“怜子”的谐音,由这首诗歌作者感慨“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他惦记着江南的谁?
写这篇文章时,朱自清快30岁了,19岁结婚的他,此时有五个孩子,并且妻子此时有有了身孕。
朱自清在写完《荷塘月色》的第二年写了散文《儿女》。在那篇文章中朱自清交代他带着妻子武仲谦北上时把两个孩子——阿九和转儿留在了江南,由母亲帮忙带着。
留守在江南的孩子也吵嚷着要到北京去,可是限于条件却不能成行。妻子常常因为放不下那两个,而独自暗中流泪。
在这样的月夜,看着眼前的孩子想起留守在家乡的孩子恐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恐怕朱自清先生此刻内心的波澜也与孩子有关。
“只为家贫成聚散”,写《荷塘月色》时,作者内心一定是惦记着江南的孩子们的,所以说这篇文章中的文眼——不宁静,还因为作者朱自清先生与孩子分别后的思念。
③父亲的背影是朱自清永远的牵挂。
我们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的背影,虽然极力想表现父慈子孝,但字里行间还是读出作者和父亲的隔阂。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可见他们分开的时间之长。然后作者回忆起与父亲相见的情景:那时候“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安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其实父亲这句话是安慰朱自清也是宽慰他自己的。朱自清父亲朱鸿钧1915年在徐州任榷运局长,有点小权力之后就有了小心思,于是在当地又纳了个妾,后来被扬州的一个潘姓姨太太知道闹到单位,拔出萝卜带出泥,查出了其他问题,最后被撤职。
这事儿,还被当时的新闻媒体《醒徐日报》作为头版头条进行了系列报道。 朱自清71岁的祖母受不了打击去世,朱自清为了缓减家里的经济压力,苦读,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预科班毕业。
失业之后的朱父心情不好,一方面像传统的封建家长那样要控制已经工作的朱自清的经济,另一方面对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谦各种挑剔。
朱自清写过一篇《笑的历史》,里边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嫁入夫家后,丈夫在外面工作,公公失业,靠举债过日子,心情常常不好,一家人都过得非常压抑。
女子在娘家极其爱笑,到了婆家因为爱笑经常被失意的公公训斥,所以逐渐变得郁郁寡欢。
文中的女子原型就是武仲谦,因为妻子经常被父亲无端责难,经济被父亲控制,以及新旧知识分子的观念迥异等问题,朱自清和父亲的矛盾越积越多,最后爆发,甚至一度曾断绝父子关系。朱自清到清华大学工作,把妻子接到了身边。
后来父亲给朱自清去信,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其实是父亲向朱自清示弱,读完父亲的信,朱自清先生感念父亲的种种好处,抓住父亲送他北上时买橘子时的“背影”,写下了有名的叙事散文《背影》。
朱自清三弟朱国华在回忆他的父亲读到哥哥的这篇文章时说: “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也是这篇文章,父子和解。但还是聚少离多,此时,在这样的夏夜,作者面对眼前的荷塘和月色,触景伤情,一定想起了家乡以及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好风联系朱自清先生的经历,结合他其他的文章,探析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内心不宁静的原因,不到之处望方家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