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庞统对比(庞统谋略三国顶级)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如果提及汉末三国中著名的评鉴称号,当属“卧龙”和“凤雏”。在后世小说和民间的演绎推广下,“卧龙”和“凤雏”的称号更成为了智者的代表。“卧龙”诸葛亮自不必说,有关他的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从各个方面都印证了“卧龙”的美称名副其实。而相较于“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的事迹则较少,似乎难以印证其真实水平。更有人指出“‘伏龙、凤雏’这一说法的光环掩盖了庞统其人的局限性”、“庞统实在称不上王佐之才”。那么,庞统其人的在外声名和真实水准是否相称?小说中描绘的庞统和历史上真实的庞统又有何异同?本篇将试讨论这些问题。

诸葛亮与庞统对比(庞统谋略三国顶级)(1)

“凤雏”之名

小说《三国演义》中,首次提到“伏龙、凤雏”之名是在第三十五回,刘备马跃檀溪后寄宿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庄上,刘备向司马徽表达了自己一度颠沛流离的困惑,司马徽则向刘备说明其缺乏经纶济世之才辅佐,并指出:“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留下了悬念。直至徐庶走马荐诸葛时才点明了“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

历史上,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甚至于称司马徽为“水镜”的是襄阳的庞德公,《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载“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同时,《襄阳记》中也载明了庞统与庞德公的关系,即“统,德公从子也”。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凤雏”庞统早年即得到了较高的认可,这集中体现在庞统在东吴方面的声名上。庞统曾经送周瑜之丧至江东,与东吴众人尤其是士子多有交往。其在与东吴名臣顾雍之子顾邵交谈时庞统曾提及:“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言语中透露了这位“凤雏”自诩颇负帝王大略的一面。当然,江东方面对庞统的评价也都很高,故而鲁肃在向刘备推荐庞统时特意提示:“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可以看出,就“凤雏”早年的活动和声名,历史反倒比小说交代得更加详细,而历史上的“凤雏”早年也颇受众人赞誉。

诸葛亮与庞统对比(庞统谋略三国顶级)(2)

小说和历史中庞统的表现

《三国演义》中,庞统出镜的次数并不算太多。小说中庞统的主要事迹有赤壁献连环、耒阳县理事以及协助刘备攻取益州等。当然,赤壁献连环历史上并无记载是庞统所为。而耒阳县理事小说虽然设计了庞统到任后“荒废”公事,但却意在表现庞统的才能(“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历史上,虽然庞统虽然在耒阳县亦有“在县不治,免官。”的情形,但是否如小说中那样是故意为之而意在引起刘备等人的注意就不得而知了。此外,小说中,庞统到耒阳县前,曾得到诸葛亮和东吴鲁肃的举荐信,但到任后,庞统并未将举荐信交与刘备,而是在耒阳县一展才干后,才陆续向刘备集团的主要人员展示了鲁肃、诸葛亮的举荐信。而历史上,庞统被免官后,是鲁肃和诸葛亮力荐,刘备与庞统见面后相谈,才“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的。故而,在耒阳县的这段故事,小说是先强调了庞统的才能,后表现了鲁肃、诸葛亮对庞统的认定,而历史正好相反,是先强调了鲁肃、诸葛亮的认定,尔后庞统才有机会与刘备见面并被赏识。

当然,小说中的连环计和耒阳县理事只能说展现了庞统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庞统真正为刘备集团建言献策还是在刘备攻取益州时。刘备入川时诸葛亮奉命留守荆州,而庞统则作为主要智囊紧随刘备左右,在入川时,庞统一共献策两次,第一次是在刘备与刘璋涪城相会时,庞统和法正一起劝说刘备就席间杀擒杀刘璋。第二次则是刘备与刘璋撕破脸时,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为刘备夺取了涪水关。

历史上庞统在刘备取西川时其主要表现亦是在涪城建议刘备袭擒刘璋、在葭萌关给刘备提出三策,只不过小说将历史上这两处献计描绘得更加生动而已。

从上述的归纳中看,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庞统的表现都似乎有限,且在攻取益州时的献计并未收获良好的效果,庞统自己最终也殒于益州战场。

诸葛亮与庞统对比(庞统谋略三国顶级)(3)

庞统的水平究竟如何

小说中,庞统在取川中的表现颇为急躁,确实有失水准,特别是诸葛亮隐晦地提示刘备等人“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时,庞统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实在有失气度。尔后刘备“臂疼”的怪梦以及庞统自己的战马临阵眼生将其掀将下来的种种异象都表明:急于进兵恐有不利。刘备结合诸葛亮的书信曾一度疑惑,想要取消进兵,而庞统反倒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可见,此时庞统已经完全没有了理性的判断。小说中,庞统最终殒于落凤坡,而庞统在临终前听闻落凤坡的地名方才醒悟“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可惜,为时已晚。

小说中这些带有谶讳之学的表现大抵是为了表现庞统急功近利的心态,并不足以取信,但可以侧面表现庞统后期尤其是在取川途中急于求成,情商明显不在线上。而在笔者看来,小说对庞统这一角色的塑造亦有意表现了其智商出众而情商不足的特点。

当然,对于小说中庞统的表现可以有各式天马行空的评论。但历史上庞统在刘备集团取川时的表现亦差强人意(前述所言,庞统在取川时的客观表现历史记载和小说描绘的差异不大)。饶胜文先生在其著作《大汉帝国载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曾经就庞统的两次献策都作出过评价,对于庞统建议刘备袭擒刘璋,饶胜文先生指出:“庞统作为刘备的智囊,盘算过如何在宴会上袭擒刘璋,却不曾作政治上的考虑,也不曾以一种宽广的战略视野将关陇的形势纳入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之中。”对于在葭萌关给刘备提出三策,饶胜文先生则批评;“庞统的方案太过于贪功趋利。他所说的上计,实在说不上是上策,而是成功概率极低的险棋。自葭萌回师,径袭成都,能否‘一举便定’,关键在于能否确保行军隐秘,从而达到奇袭的效果。但自葭萌至成都,中间要经过涪城、绵竹、洛城等几处重要据点,很难保证行踪隐秘。而一旦泄露,前有坚城,后有强兵,刘备的处境将极为危险。”

诸葛亮与庞统对比(庞统谋略三国顶级)(4)

此外,对于刘备如何在更高的战略角度上夺取西川,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的形势,饶胜文先生也有相应地论述,他提出:“早在建安十六年,刘备就应该着手北上讨张鲁,以与关陇的军事形势呼应,与马超等凉州诸将相接。若经营得当,有望形成一个包括刘备、孙权、刘璋和马超等凉州诸将在内的反曹大联盟。这样,在汉末的政治地图上,东起扬州,跨越荆益而连接关陇,将形成一种大势,以对抗曹操集团。倘能如此,汉末政治演变可能是另外一种前景。”此处在笔者看来,综观庞统入川后所献的计策,大抵多为战术性的策略,而缺乏整体的、宏观的战略规划,也鉴于此,刘备在涪城与刘璋欢饮百余日时,庞统对此无动于衷,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战略目标。

《三国志 杨戏传 季汉辅臣赞》记载了一名名叫张存的人对庞统的评价,张存认为“统虽尽忠可惜,然违大雅之义。”由于张存此人曾“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南次至雒”,饶胜文先生指出此处即意指庞统帮助刘备决策时的种种谋划,有失光明正大。笔者认为,汉末群雄逐鹿的局势下,正如庞统自身所言“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一些事件确乎不好以善恶正邪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庞统的谋略太过集中于一时的得失而忽略了整体战略上的考量,故而导致刘备取川一度陷入被动。

笔者推测,历史上庞统在刘备集团取益州时的决策局限大抵是因为其早年声名太盛而此后又没有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取川时才会反常地一味追求速成。从这一点上看,小说所塑造的急功近利、情商不足的庞统似乎也能从历史中找到影子。而与“卧龙”诸葛亮相比,认为“凤雏”名不副实,大抵也不是因为智谋不相匹配,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心态、气度和眼界上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