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李延年人物(能文能武李延年之七)
导读:这一篇大致分成两大部分。先说说剧中让笔者觉得不太过瘾的美军装具,有挑刺,也有点赞。再分析李延年的锄奸行动,细节上的诸多亮点当然不会错过,同时,结合史实,围绕『美军防备过于松懈』和『我军超常使用炮兵』两个问题,谈一些大家可能没注意到的。
细数剧中美军装束:
标准化到位,个性化不足
对于剧中的美军装束,笔者的总体评价是:准确而不够丰富,标准但个性不足。
剧中,除枪械外,美军官兵的制服和装具总体符合朝鲜战争时的史实。士兵和下级军官,身上都是『M1钢盔 M 1943作战服 M1910风格步兵作战装具(朝鲜战争早期版本)』的组合,这是二战至朝鲜战争美国步兵的经典装束。军服左臂缀有骑一师部队臂章。
只有团长詹姆斯很拽,穿着M1944军官夹克。这在《细节篇》(二)中已经讲过了。
经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过于笼统、缺少个性:
剧中,绝大部分扮演美军的群演,都出现在激战的场面中。镜头短、画面晃,因此笔者对其身上的装具看得不太清楚。但能够确认的,差不多全是加兰德M1步枪手的配套装具,特别是M1923弹袋,属于多数美军步兵的『标配』。这没毛病。
可是,除了加兰德M1步枪手,卡宾枪手、冲锋枪手、机枪手乃至团部军官,也几乎都佩戴这种加兰德M1步枪手配套装具,就既不准确,又显单调了。
哈里斯的装束
像上图中,哈里斯中尉头戴M1钢盔,身着M1943作战服,腰挂M1923弹袋,还挎着军官必配的柯尔特M1911A1手枪皮质枪套。然而,M1923弹袋是跟一线步兵的加兰德M1步枪配套的,像他这种团部参谋军官,一般配用更轻便的温彻斯特M1卡宾枪。所以这套装具并不符合哈里斯的身份。
来看这张《拯救大兵雷恩》的剧照:
《拯救大兵雷恩》剧照
1.画面中间的莱宾,手持勃朗宁M1918机枪(BAR),用的是BAR配套的M1937腰挂弹袋,两侧各有3个弹匣包,如图中白框所示。
2.莱宾右边的霍瓦思中士,手持温彻斯特M1卡宾枪,腰挂卡宾枪配套的双排弹匣包,如图中红框所示。
3.莱宾左后方第一个伞兵,手持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用的是M1半自动步枪配套的M1923腰挂弹袋——也就是《功勋·李延年》剧中那种,两侧各有5个弹匣包,如图中黄框所示;此外他身上还斜挎着备用弹袋。
4.莱宾左后方第二个伞兵,手持汤姆逊M1A1冲锋枪,右侧腰间挎着长方形多用帆布袋(既装子弹又装杂物),如图中蓝框所示,消耗子弹又快又多的冲锋枪手,尤其喜欢这种能多装几个长弹匣的包包。
同时,两个伞兵左胸前都有急救包,如图中绿框所示。还可以看到,士兵们的衣兜鼓鼓囊囊的,应该是装满了各种个人物品。
这幅画面中,各种枪械与配套装具,一一对应,同时出镜,加上服装做旧与背景衬托,时代感和战争氛围扑面而来,差不多可以当海报了。若是画面中人物清一色的加兰德步枪配M1923弹袋,固然也符合史实,但那种千篇一律感,必然给视觉表现力打折。
再看这张朝鲜战争老照片:
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步兵
照片上右起第一、第二名美国兵,都拿着加兰德M1,腰挂M1923弹袋,斜挎备用弹袋,第三名美国兵则拿着BAR,腰挂M1937弹袋,枪械、弹袋,对号入座,严丝合缝。
加兰德M1步枪和温彻斯特M1卡宾枪与各自配套弹袋
剧中美国兵挂在身上的,除了弹袋、水壶、刺刀、手榴弹、手枪套、急救包这组『标准套件』外,还出现过工兵铲、望远镜、步话机、野战餐具、睡袋等。可惜,这些个很能添加『兵味』的战地常用物品,镜头多是一闪而过、不易给人留下印象,而背囊、挎包等则基本未见,让一个老丘八看着不过瘾。
可考虑到本剧才拍了区区一个半月,在内地,这已经真心不错了。精打细算的六集单元剧,许多地方为道具充裕的商业大片所不及。希望这样精良的团队,将来获得更多道具的加持,打造更加上乘的作品。
细细数来,剧中登场的美军家伙,还有几处值得一提:
1.很专业的BC611D步话机
剧中使用BC611D的军官
这是好莱坞二战电影和中国解放战争影视作品里的常客,观众朋友对它也不陌生,笔者不再罗嗦。剧中,一个美军军官拿着BC611D通话,暴露了身份,被拿着新缴获的美式狙击步枪的罗厚财爆了头。根据这款步话机1600米的通信距离,以及美军的通信器材配备标准,罗厚财的战果,应该是个排长或者连长,这个级别的军官上最前沿,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也是本剧的专业之处。
《拯救大兵雷恩》中美军连长米勒使用BC611D
老照片:使用BC611D的美军
而早年很火的《亮剑》中,楚云飞身为蒋军美械师的师长,拿着配备给连排长的步话机指挥作战,就让人有点不好办了。尽管蒋军的装备水平远不如美军,但以BC611D的性能,顶多也就满足蒋军营一级的通信需要。要是楚云飞用步话机跟师部的人员通话,还说得过去,但用它指挥作战……嗨,只能解释为他过分注重靠前指挥吧。
《亮剑》中楚云飞使用BC611D
2.很稀罕的M1942搪瓷水壶
这是二战中美国制造的一种带有试验性质的军用水壶,与主流的M1942不锈钢水壶的区别,除了材质上一个是普通钢包覆搪瓷、一个是不锈钢外,最明显的就是外观上,一个是黑色或深蓝色,一个是灰白色。由于搪瓷一磕碰就易脱落,不适应战场需要,所以这种水壶产量有限,主要交付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如今被收藏界视为上品。所以,在本剧里看到它,笔者也要为道具部门点个赞。
M1942搪瓷水壶(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能有朋友会问:给海军陆战队生产的水壶,怎么到了陆军手里,这倒不必纠结:陆军士兵也可以有亲戚朋友在海军陆战队嘛,送个水壶不算什么。)
第五集,美军攻上高地后在工事里吃吃喝喝,这个短暂的镜头里,M1942不锈钢水壶和搪瓷水壶先后出场。想来很多观众对这个水壶也有印象,倒不是因为道具比较稀罕,而是它被我军炮击的弹片击穿时那“当”的一声。
朝鲜战争过后,美军的水壶就逐渐塑料化,现在美国兵的水壶再挨弹片,估计也不会是这种声音了。
剧中的M1942不锈钢水壶(左)和搪瓷水壶(右)
3.很可惜的冲锋枪弹匣袋
第五集,夺回阵地后,李延年等人在战壕里边走边说时,镜头中出现一具美国兵的尸体,身上挂着疑似美军冲锋枪手配套的三联装弹匣袋,如下图中白圈所示。这个道具没有充分利用起来,颇为遗憾。
剧中的三联装冲锋枪弹匣袋
二战美军冲锋枪手装具,带三联弹袋(网络图片)
笔者脑洞大开的设想,可以把这个宝贵的弹匣袋,和剧中登场的其他一些枪械、装具,来个优化组合,拍摄一个不长的6名美国兵陆续出镜的画面:一个手持汤姆逊M1A1冲锋枪或盖德M3A1冲锋枪,腰挂三联装弹匣袋,再挎上柯尔特M1911A1手枪枪套;一个手持加兰德M1步枪,腰挂M1923弹袋;操作M1919A4机枪的机枪手与弹药手各一名,操作M1A1火箭筒(巴祖卡)的射手与弹药手各一名,4个人身上都是轻装,只有腰带、水壶、手枪、急救包等。这样,不仅符合当时美军装备的实际情况,而且对强化视觉表现力和体现专业水准,或许能锦上添花。
黑色幽默:
47军是不是跟一个叫赵福根的有仇?
讲了346.6高地进攻战斗,讲了美军装具,接下来该讲『锄奸行动』了。而说到『锄奸行动』,除了王觉仁,还有一个要提的反派人物,就是赵福根了。
赵福根这个跟罗厚财、于增友拜过把子的蒋军连长,实际并没有出场。有趣之处在于,内地有一部也是根据47军战史拍摄的电影《湘西剿匪记》,片中有个反派,也叫赵福根。
这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也是经典之作,片中赵福根是47军某营司务长,在土匪威逼利诱下叛变,最后当然也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两部反映47军战史的影视作品,反派都叫赵福根,一字不差,莫非当年47军里真出过一个叫赵福根的、像过街老鼠一样的败类?
《湘西剿匪记》演员表和剧中一脸叛徒相的赵福根
曾、李之争:
展现『团结—批评—团结』
打下高地,曾副科长就带着谢股长到三营来排查了。双方有言在先,营长和教导员这时当然不能再推了。于是,剧情的矛盾冲突又从外部转到了内部。
1.陈团长特事特办,刘家龙升职调出
与此同时,刘家龙升任营参谋长、七连撤下高地的命令也到了高地上。战前团里、营里与曾副科长的争论,七连并不知道,所以一开始,李延年还以为是跟王觉仁的喊话有关。
营里无权自行任命参谋长,显然,提拔刘家龙是陈团长的有意安排,而且应该是上报师里、特事特办批准的(一晚上就办完了)。
刘家龙性格火爆,如不将其调开,万一跟师里派下来的曾副科长闹僵了,恐怕不好收场。后来在团部,因为李延年不打招呼带小分队去锄奸的事,刘家龙还真就跟曾副科长杠上了。这也证明陈团长的安排是有道理的。
接到撤下高地的命令后,李延年和刘家龙离开掩蔽部,在战壕里边走边聊,刘家龙说:『以后有什么事,你瞒天瞒地,可不能瞒我。』本着『尊重和信任』原则,李延年暗暗决定自己组织小分队去锄奸后,到营部想跟刘家龙商量,但一看刘家龙忙成那样,便默默地走了。就这样,刚说好『瞒天瞒地不能瞒我』,李延年就瞒着老搭档去把天给捅破了。如此戏剧性的安排,超赞。
此外,在这段长镜头里,一名战士扛着一挺缴获的美式M1917A1重机枪走过,如下图白圈所示。由于只有这个一闪而过的画面,所以笔者未将它写入前面的《枪械篇》。
剧中一闪而过的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
2.罗厚财变成八班战士,是穿帮么?
这里有个细节:曾副科长到营部,拿出重点人员名单后,教导员说罗厚财是『七连八班战士』,而第一集里我们就已经知道,罗厚财是五班的。
不过笔者认为,这并非穿帮:有可能罗厚财原来就是八班的,后来调到了五班。
从张安东事件可以看出,八班长为人比较宽厚,五班长带兵风格刚硬。罗厚财这种滑头刺头两头翘的老油条,八班长估计拿他没辙,五班长倒还能镇得住。所以连里把罗厚财调到五班,也是为加强管理起见。李延年虽然经常向营里汇报工作,但总不能天天跑去说,所以,教导员对罗厚财的印象,还停留在八班。应该就是这么回事。
3.通信员开启『指导员您喝水』模式
在下山的路上,通信员顾本忠拿着水壶对李延年说『指导员您喝水』,这是本剧重复出现最多的桥段。
通信员开启指导员您喝水模式
好的影视作品,往往有这类自己专属的『梗』,像《神探狄仁杰》的『元芳,你怎么看』。《功勋·李延年》整体风格铁血苍劲,而小顾的『喝水』梗,是一个不错的润滑剂。
可以看出,李延年在小顾眼里几乎是上级、兄长、偶像三位一体。也因为如此,小顾牺牲后,李延年才显得格外难过,在阵地上背着人用袖子抹眼泪。
随后,李延年和曾副科长的正面碰撞,在营部咣咣地展开了。
有陈团长在,曾副科长还客气些,而今作为在场职位最高的干部,不免端起架子来了。可他没想到:团里都说好了,营里也配合了,到了连里,却被李延年顶住了。
相对于团长的内涵、营里的恳切,李延年的快人快语更加锐利,直截了当说『我不同意』,一句『在战场上拿命去伪装?』的反问,竟让素来话锋凌厉的曾副科长一时语塞、态度软化,从冷冷地直呼『李延年』,改口温和的叫『老李』,还主动做了让步。
李延年快人快语.
看李延年『怼』曾副科长这段,可能觉得很爽,甚至『解气』。但笔者在《细节篇》之一里面已说过,曾副科长与李延年只是形成对比,而不是对立。
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大剧,《功勋·李延年》不仅以历史考证严谨和军事内容专业见长,展现党的优良作风,更是一个重要使命。前面《细节篇》之一、二,讲过了『三大民主』、群众路线、军政『分工不分家』,等等。而曾、李之争,则是在诠释『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这个方针,伟人的权威解释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李延年的善于斗争(后面是团、营的信任和支持),给曾副科长原计划的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排查纠了偏,把排查范围缩小到只有六个人。身为下级,能使师里下来的曾副科长主动做这样的让步,可以说。李延年已经很成功了。
但曾副科长也亮出了底线,营里也表明了态度,李延年不能再顶着了。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李延年小分队锄奸行动。
锄奸行动:
精彩中也有值得说道说道的地方
李延年小分队锄奸的剧情,既紧张又畅快,已经把这个堪称『奇袭白虎团前传』的故事讲得足够生动,笔者不再重复剧情,就说几个很好的细节,以及情节设置上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有些画面比较模糊,就不一个个都上图了。
细节一: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去连部见李延年时,能看到副连长后脑上粘着碎叶,可见从阵地上下来后,连洗把脸都没来得及,演得真是投入。
细节二:小顾把李延年的信送到营部,教导员一看大怒,这时可见小顾直喘粗气,肩膀上下起伏,这不只是因为一路快跑过来送信,还是因为见教导员发火而紧张。而营长称赞李延年『除了没有请示汇报以外,其他都很好』以后,小顾有个『松了口气』的动作,紧绷的姿势松弛了些。此处演员对人物的心理变化把握得很好。
细节三:消息传到团部后,曾副科长慌慌张张的跑进来,衣服都歪了,证明是睡着时被叫醒,闻讯后赶忙套上外衣赶过来。跟刘家龙争吵、被团长劝住后,才忿忿地用手扯着衣襟整理了一下着装。这把人物的措手不及、手忙脚乱表现得很到位。
图中可见曾副科长在扯衣襟整理着装
细节四:黄股长从陈团长手里接过李延年的信,看完后利索地叠好,装进信封,放回桌上。笔者认为,这个细节尤其值得称道。上级给下级看重要文件,下级看完后随手往桌上一放,让上级自己来收拾,这成何体统。相信当过兵的朋友、特别是在机关待过的,都会给这个动作点赞。
注意画面右侧黄股长把信装回信封的动作
细节五:这个细节例外,属于穿帮。美军团部,听到346.6高地上传来枪声后,王觉仁指着地图板,向詹姆斯建议趁机反扑、夺回高地。詹姆斯走到地图板前,凝视思考。但是他盯着的图板上,却是韩国汶山里的地图,图上可见『MUNSAN-NI』(汶山里)字样。汶山里在韩国京畿道坡州市,而346.6高地,位于坡州市东北方的涟川郡,两地相距几十公里,离得还是有点远的。詹姆斯怎么也不会对着汶山里的地图,指挥对346.6高地的作战。
美军团部的汶山里(MUNSAN-NI)地图
细节六:李延年小分队在美军营地门前打响后,王觉仁去找詹姆斯,这时詹姆斯已戴上了钢盔,挂上了步兵作战装具。显然,眼皮底下都响起了枪声,就算他身为团长再怎么拽,也得做好准备,不然哪还像个军人。
穿戴上作战装具的詹姆斯
下面就要说说两个值得说道说道的地方了。
1.美军防备过于松懈
剧中,李延年小分队躲在树林里,王觉仁蹲在美军营地门口的掩体后面,两边互相喊话,随后王觉仁被小分队的战士用『波波沙』冲锋枪精确点名、一举击毙。
从双方不用扩音器就能够『无障碍交流』这一点,再结合『波波沙』冲锋枪有效射程来推断,李延年等人的藏身之处,离美军营地门口不足百米。
从这个画面可以看出李延年小分队离营门很近
在离营门不足百米的距离上,志愿军小股部队能轻易找到树木、岩石隐蔽,用轻武器向营门开火,打完后全身而退。而守营门的美军,虽然火力占优,却是看不清、打不到对方,自己还被伤了几个。这扫除观察和射击障碍的工作,做得是一塌糊涂。
这座美军营地作为团部所在地,离两军交战区域并不太远,大门口却只有一层沙袋掩体,铁丝网也稀稀落落。这防范措施,马虎得可以。
而且,对营地通向346.6高地的道路的巡逻侦察,美军做得也相当糟糕。先是被李延年的七人小分队渗透成功,接着让黄股长率领整个侦察排带着六〇炮都过来了,还全歼了美军的搜索班,这是左右开弓啪啪打脸的节奏。
一不充分扫清射界,二没认真设置工事和障碍物,三无严密的巡逻侦察,完全可以说,锄奸行动成功,除了李延年的大胆创意、团营各级密切协同外,美军严重疏于防范,也是『功不可没』的神助攻。
(同时,我军平时侦察细致得力,包括前沿观察、渗透捕俘——也就是曾副科长提到的『抓了个美军舌头』,并且及时有效地将情况通报到一线部队,更是李延年敢于大胆行动的底气)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军如此疏于防范就不合情理了。朝鲜战争中,美军因轻敌不备而被志愿军打脸的战例有的是。像笔者在《枪械篇》下集里提到的奇袭柏德里以东无名高地战斗,因为该高地地形易守难攻,守敌麻痹大意,工事与障碍物简单且暴露,只敷设一道铁丝网,雷场也有较大空白,结果被志愿军小部队利用雨夜突袭,6枚手雷就打了美军一个38比0。
只不过,剧中美军营地的防备实在太不像话。回顾第二集中,美军团长詹姆斯把我军的袭扰估计得八九不离十,表明他绝不是无能之辈。但对于自己鼻子底下的防备,却做得如此混乱不堪,这前后反差,未免过大了。
这重重的一巴掌,也让美军长了记性。后来李延年提到,美军营地前的铁丝网都多支出了200米,里面还有雷区,算是亡羊补牢了。
2.我军超常使用炮兵
李延年小分队能在击毙王觉仁后无损撤回,我方炮火支援起了重要作用。小分队的信号弹一升起,炮弹就直接砸到了美军营地里,把敌人打懵了,掩护了小分队和侦察排安全撤退。
这个情节,起初一看合情合理,但回过头来细思,还是有点可以说道说道的地方,而且比美军的防备松懈更值得说道。
剧中,陈团长在部署锄奸行动时,说:『团属炮兵及其他相关单位,由我亲自出面协调。』显然,『相关单位』包括团以上级别所属的炮兵。刘家龙报告看到信号弹后,陈团长用电话(划重点!)向炮兵下达了射击命令。
陈团长用电话指挥炮火
先交待一个背景:当时,守备重点方向、炮兵重点支援的47军,确实有直接炮击美军营地的底气。除队属炮兵外,47军还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配属的大量预备炮兵。队属炮兵包括军直辖的一个野榴炮团和下辖3个师各自的山炮营。配属的预备炮兵,则有一个加强的榴弹炮团(炮2师29团为主)、一个火箭炮团(炮210团)、一个战防炮营,有大口径榴弹炮72门、国产102毫米多管火箭炮24门(不是喀秋莎火箭炮)、战防炮6门。此外还配属了独立坦克1团,有苏制坦克40辆。
志愿军的国产102毫米多管火箭炮
炮2师29团2连战斗英雄谭朝志,在天德山战斗中独自一人操炮打出77发炮弹
有了这样的硬实力,47军打美军步兵冲锋不在话下,甚至还敢跟美军炮兵直接对话掰腕子。其中1951年10月在天德山方向,实施了抗美援朝前所未有的反炮兵作战,打得美国人感叹道:
『中国炮兵像这样有组织地进行射击,还是战争以来的第一次。为阻止接近的集中射击和为了粉碎冲击的拦阻射击就不用说了,此外甚至还实施了从来没有过的炮兵对炮兵的炮战,这使得美国炮兵很惊慌。这是中国炮兵从未有过的战法。』(据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朝鲜战争》)
顺便插一句:此前,李延年所在的140师,还实施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次步坦协同进攻作战。
志愿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进攻
尽管如此,我军炮兵与美军相比,此时整体还明显处于劣势。加上后勤运输困难,弹药并不充足,还做不到想打就打、随时随地跟美军的『范弗里特弹药量』正面硬刚。简单说,底气是有,但不很足,必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回到剧中的情节上来:
陈团长给炮兵下令用的是有线电话,说明受命的是在高地后方较远处布阵的独立重炮单位,与团部之间可以架设野战电话通信。如果是临时机动到高地附近展开的轻便火炮,就要用无线电台了。但因李延年是自作主张出击,留给上级的反应时间很紧,所以肯定来不及把炮拉到崎岖的山头上去。
直接轰击美军营地,师一级乃至军一级所属炮兵都很吃力,还得胳膊长、拳头硬的独立重炮单位上场。这理所当然。但是,这个重炮阵地,必须是此前从未动用、从未暴露的。否则,姑且不说美军遭到这个炮群轰击后,会立即动用远程火炮和飞机对其进行压制,重要的是,一旦美军团部由此发现自己处在我军炮火射程之内,必然会迅速转移,让你打不着。
也就是说,这个隐蔽的重炮阵地,就是我方留给刀刃用的好钢。像本剧最后的大反攻,就属于刀刃。要动用它,恐怕至少得经过师长批准才行。
而且,信号一发出,我军的炮弹就准确地砸在了美军营地内。这说明,此前我军早就对这个营地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侦察,提前标定了炮兵射击诸元,所以炮火才能来得又快又准(不准的话,搞不好误伤离美军营地非常近的李延年等人)。对于既没有空中侦察、也极缺电子侦察手段的志愿军,这些精确的情报,要靠侦察兵中精选的高手,冒着极大危险、穿过严密封锁、多次潜入敌后,甚至付出血的代价才能获得,跟重炮一样是我军手里不轻易动用的宝贵资源。
而在锄奸行动中,我军毫不吝惜地把这些宝贵的资源拿了出来,支援李延年的小分队。并且陈团长向上级紧急请示动用这些资源,很快就被批准了,足见这次锄奸行动在我军高级指挥员心中的分量之重。
大规模动用炮火配合精干小分队行动,这在战争中并不罕见。抗美援朝老电影《奇袭》中,我军侦察小分队通过封锁线后,首长就下令炮兵轰击敌军阵地,消除小分队通过的痕迹。
《奇袭》剧照
《奇袭》剧照
不过,《奇袭》中的小分队担负着指挥部赋予的炸毁康平桥、断敌两个师退路的重任,有精心筹划的行动方案,炮兵给小分队『搞清洁卫生』是早就安排好的。而李延年则是自作主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当时,严格说,还不能绝对排除『叛逃』嫌疑,是陈团长顶着雷在力挺他。
对这次完全属于计划外的、真假一时尚且不明的行动,上级批准如此之快,手笔如此之大,还是在我军相当困难的时期,这多少有点『超现实』。
当然,『超现实』并非『不靠谱』,对于工作在师里都挂了号的李延年,上级给予绝对的信任,超常调拨资源,支持他完成一次高难度的任务,也不违背逻辑。这可以视作是在最大程度和最高层次上体现『尊重和信任是战斗力』的主题。
《细节篇》之三终于完工,接下来《细节篇》之四,会引用一系列历史文献,来解析李延年指挥七连死守346.6高地的战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