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修身和交友的句子(有情有义有人生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12章修身和交友的句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12章修身和交友的句子(有情有义有人生14-11)

论语12章修身和交友的句子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夫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这样大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的家臣,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的,但不可要他去做滕国、薛国这些小国的大夫。”

两千五百年前,当时的境况是诸侯争霸,民不聊生。一些人虽然官居要职,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做“乡愿”;当然也有一部分贤能,为了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地打拼。

孔门举办了一场学术研究会,主题是在时代下如何能够量才而用!孔门三千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个个是精通“六艺”的高手。研究会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发言积极主动。

有弟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人说;有老师做背书呢,我什么也不怕。

有学生说,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有人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

以至于到了后代,这样的话题还在讨论,做一个大写的人,才是人生正道。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孟公绰在《论语》中出现两次,本章是第一句,本篇还有记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如果撇开本章句,看“子路问成人”这一章句,我觉得,孔子对于孟公绰还是比较赞同的,说“成人”的标准之一“不欲”是拿孟公绰举例子的。“不欲”,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学习过《论语•公冶长篇》知道;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夫子说:“我不曾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夫子说:“申枨这个人贪图名利的欲望心太重,怎么能做到刚毅不屈呢?”)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想做到“不欲”还是比较难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欲”不是一点欲望也没有,应该是没有过分的欲望,自己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不做欲望的奴隶,面对诱惑,自己能够守得住自己的心!为什么一些官员倒在了贪欲面前,就是他们理想信念丧失,被利欲腐蚀。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从源头上抵制腐败。

我们先来认识认识孟公绰这个人。孟公绰,姬姓,孟孙氏,名绰或公绰,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大约生活在鲁襄公时期。他为人静心寡欲,清正廉洁,为孔子所敬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仲平;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他也经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老”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是年老,衰老。《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考也。七十曰老。”《疏》给出的解释是:“大夫家臣称老。”“老”在朝廷时称为“国老”,在家族,就是德高望重的人,“老”,不负责具体性的工作,一旦国家有重大事情的时候,他们都会为了国家的发展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道理。西周、春秋时期,称呼诸侯国的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为国老。我们知道,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封为“国老”,地位相当于中国八十年代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有时间了问问,没时间了,就不问。其实,即使是问了,建议也不一定会被采纳。

如《论语•宪问篇》记载,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陈恒发动政变,杀了齐简公。孔子此时告老退休在家,沐浴更衣,庄严其事,上朝告诉鲁哀公:“陈恒弑其君,请讨伐他。”据《左传》记载,孔子不仅申明了讨伐之义,而且衡量了军事上的胜算。听了孔子的建议,鲁哀公无奈何望着天,叹叹气把头摇。孔子的建议自然没有被采纳,孔子毫无办法,只是又唠叨一遍:“我是离休老干部,有责任来报告。”

“优”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优,饶也。一曰倡也。”引申为美好的,出众的,优等,优良等意思。

下面我们接着了解了解滕、薛的含义。滕: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周文王之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战国初期为越所灭,不久复国,后为宋所灭。薛:任姓。祖先奚仲做夏代的车正,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后期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成为齐邑。滕薛两国在当时都是鲁国附近的小国。

《左传》记载有“滕薛争长”这一典故。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共同到鲁国朝拜,在鲁国的宫殿之上因为座次的先后,发生了争执。薛侯首先发话;我们薛国与周文王有姻亲,当年武王先封薛为侯,我应坐上位。这时候,滕侯大声说道;我与周王是同宗,是周王的卜正之职,薛侯是外姓,那有座在其后的道理?我该坐首席。鲁隐公看到滕薛二侯互不相让,让公子羽父上前调解。双方才相安无事。

我们再来熟悉一下“大夫”这个词。《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一看就知道,“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周公时期,国家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到了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这反映出士的身份,甚至比“大夫”还要厉害一些。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

看了上面的分享后,我们自然明白;孔子这句话的含义,那就是“孟公绰做晋国这样大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的家臣,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的,但不可要他去做滕国、薛国这些小国的大夫。”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识人之明。写到这里,我真的佩服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汉高祖刘邦设宴款待群臣,他开诚布公地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养、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你看看,刘邦多谦虚,他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不如自己的下属,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有了识人之明后,关键是大胆地使用!让张良带兵杀伐征战,效果肯定不如韩信;让韩信在后方筹措粮草,他肯定不如萧何。而刘邦不仅知道他们的长处,并且给予最充分的运用,这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创立了大汉江山。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也是知人善任的道理,这包括选对人、用好人和留得住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得人才得天下,失人才失天下”,选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和留人又是相辅相成的,而将人才留下才能终成正果。法国的拿破仑说过,最难的不是选拔人才,而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譬如;一个对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的人,你让他做办公室主任,那肯定会得罪很多人,因为办公室主任是协调整个单位的人际关系的。你什么都鸡蛋里挑骨头,挑来挑去,都是毛病,你说不得罪人那才怪呢!但是如果这样的人,你让他当周口广播电视台奥斯卡演播厅检票员该多好!没有票,你就是不能进去,你说你认识谁都没有用!许多成功人士都善于识人,又能够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是管理好下属的良方。许多领导者常感叹手下无人可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手下没人,而是没有把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对于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对于一个企业更需要如此。未来社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管理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让人才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光发热,这才是最为吃劲的。

领导者不仅要有识才之能,还要有用才之策。成语“纸上谈兵”恰恰是这个故事的反面。赵国的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曾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论语•宪问篇》重点讲解的是一个人的为人之仁,强调的是个人因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想演绎好自己的人生角色,你就得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多大的荷叶包多大的粽子!孟公绰尽管具有“不欲”的优点,但只适合做晋国这样大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的家臣,地位相当于孔子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做“季氏宰”的角色,类似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之类的,而“大夫”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之类的角色。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公绰不具备省长的能力,做个秘书长还是顶呱呱的!

现在,我们看看很多的企业,领导用人往往有两个误区,第一是不够信任。在用人的时候,将信将疑,不能放手,这样就很难发挥人才的作用。其次是求全责备,对存在缺点的下属心存偏见,用人最忌讳的就是求全责备。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如何成为一个“伯乐”,能够用一双慧眼,发现你身边的“千里马”,而不是让“千里马”去和驴子一样拉磨!此外还需要让每个人发挥价值,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可以换换位置!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名人也好,凡人也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与短,弱与强。每一个自然人,哪怕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都有其闪光的地方,哪怕是贵为九五之尊也有苍白的角落,我们需要看轻清一个人优点在哪?他们的短板在哪?认真分辨,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