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赏析(江流自古书巴字)

古诗画赏析(江流自古书巴字)(1)

清代重庆母城地图。 (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古诗画赏析(江流自古书巴字)(2)

今天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 陈勇 摄(资料图片)

寻访渝中古诗的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历史遗留之谜尚无答案。比如,“诗圣”杜甫在奉节留下400多首诗篇,达到了杜诗的巅峰,却为何没有写关于渝中半岛的诗作?

您还了解哪些描述渝中半岛以及重庆各区县的古诗?欢迎您给我们提供相关信息和线索,发送至邮箱:kjwtzx@163.com,[email protected] 并留言。

让我们一起共同探寻巴渝文化的诸多未解之谜吧。

——编者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地描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

渝中半岛,两江环抱,远在周朝时期,即为巴国国都。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半岛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留下过众多文人雅士的足迹。

“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系列报道的第一站自然便从这里开始。

渝中古诗知多少

众多诗作谁开篇

此次采访界定的“古诗”是指辛亥革命以前创作的反映重庆的诗歌。那么,描写渝中半岛的古诗有多少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真正梳理清楚以渝中为题材的古诗数量是个难题。

主编过《重庆通史》的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巴县历代诗歌选注》主编之一林永蔚、主编过《历代巴渝古诗选注》的巴渝文化研究专家熊笃都表示,目前没有确切的描写渝中半岛古诗的数量统计。记者发现,目前也没有一本专门集纳渝中古诗的专著。

通过采访收集,记者也只掌握了几十首反映渝中的古诗。为什么现在收集到的吟诵渝中的古诗不多?

专家认为,一是文字记载的关于古代巴渝文化的史料并不多;二是古代巴渝几经战乱,尤其是张献忠攻破重庆古城后,很多史料散佚;三是明清以前,文人墨客多是从水路路过渝中,在此少有停留。

“时至明清,大量移民进入巴渝地区,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繁荣,本土与寓居重庆的文化名流,共同推进了重庆的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这才出现了一个高潮。”周勇介绍。

追根溯源,能否确定描写母城的第一首诗歌究竟是哪一篇呢?

“根据我研究的史料表明,李白是有明确记载的吟咏渝中的第一位诗人,《峨眉山月歌》是吟咏渝中的第一首诗。”周勇表示,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所提到的“渝州”,即今天重庆主城的渝中区。这首诗是李白写于唐开元年间出蜀途中。在此之前是否还有描写渝中的诗歌?周勇称,他暂未发现。

对此,也有学者认为,现在还无法证明唐代以前就没有文人写过渝中,李白是否为吟咏渝中第一人,尚需进一步考证。

唐代之后,陆续有文人在诗作中开始提及今天的渝中区,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范成大等著名诗人都留下了关于渝中的诗作。

“老人歌”中显文脉

洪崖洞里诗作丰

“重庆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的筑城都在渝中半岛。”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袁东山介绍,其中,南宋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抗击元兵,组织军民弃泥墙改用砖石砌墙,并扩大了重庆城的规模,延伸到了通远门、临江门一带,重庆母城格局就此形成。

如何了解当年筑城的情景呢?元代著名文学家袁桷的一首《渝州老人歌》就反映了这段历史。

林永蔚介绍,诗中“小儿舞槊红离离,大儿挽车上栈迟。渴饮古涧之层冰,暮宿古松之危枝。渝江之水人马瞬息渡,排石列栅犹支持。”等数句,描写了当时军民修筑城池的情景。

“对于修筑重庆城,史料中曾有记载,但以诗歌来反映的却不多见,袁桷的这首诗具有弥补史料不足的意义。”林永蔚说。

古诗中对渝中半岛关注较多的地方是哪里?据记者调查,洪崖洞要算一个。

明代洪崖洞地僻人稀,一派田园风光,城内数条小溪交汇于此,沿崖而下,构成“浓翠滴空濛”的佳景,有苏轼、任仲仪、黄庭坚题刻数篇。“洪崖滴翠”在明代就被列为“渝城八景”之一,不少诗人在此留下佳作。

清代四川川东道张九镒诗云:“手拍洪崖肩,洞壑认仙踪。”奉节知县姜会照赞叹:“自是仙崖张画景,岚光一片袅清风。”曾修订“巴渝十二景”的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更有诗作传世:“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携得一樽酒,来看五色浮。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阳里,波光点石头。”

如今这里已被建成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以颇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依山就势,成为渝中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金碧不知何处去

“第一山”中觅余香

重庆古城的最高处在哪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一说是金碧山,有诗为证。

金碧山在何处?据考证,就在今天新华路、人民公园一带。金碧山上原有座寺庙叫“崇因寺”。此寺建于北宋,山门外有一座石牌坊,上书“第一山”三个大字。王尔鉴曾作诗云:“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

在“巴渝十二景”中,排名首位的就是“金碧流香”。王尔鉴曾著文称,金碧山上,“每轻风徐过,馥馥然袭袂香流,寻之并无花木,岂心清闻妙香耶?”

既然没有花木哪里来的妙香呢?这飘了几百年的“香”究竟从何而来?

有趣的是,王尔鉴、周开丰、姜会照三位清代诗人各自以《金碧流香》为题,用诗歌写出了心中的答案。

王尔鉴在诗中写道:“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意思是金碧山的香味是从月宫里飘来的。

周开丰觉得:“轻飏何处至,虚谷异花香。”即金碧山的香味来自“异花香”。

姜会照则认为:“心清自有妙香来。”在他看来,这金碧山的“香”,其实是来自于自己的心香。

直到今天,仍然没人知道这奇妙的香味从何而来,这似乎已经成了一宗“悬案”。

说到重庆古城最高处,还有一地不得不提,那就是位于通远门内的金汤街,此处也是古时重庆城的制高点,曾建有五福宫,是观山望景的好去处。

五福宫建于何时不详。明朝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应熊在《五福宫殿铭》中写道:“五福宫乃城中最高处,俯窥阛闠,坐带江流。”

明朝巴县乡贤刘道开有诗写五福宫:“山从城内起,殿倚堞边开。万井须眉列,双流衣带回。红云擎北帝,紫气郁东台。不有题诗客,谁当载酒来。”

明末清初,五福宫毁于兵火。清人黄钟吕在《兵后入城经五福宫有感二首》中感慨:“荆棘复荆棘,何为蒇此宫。”

如今,五福宫早不见踪影,用于抵御兵火的通远门已成公园,每日三三两两喝茶的人们闲坐其间,聊着老城的故事。

《夜雨寄北》传千古

秋池究竟在哪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众多描述渝中区的古诗中,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恐怕是最著名的,但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

渝中半岛三面环水,古时陆路只有沿佛图关山脊一线通往川西。佛图关是镇守重庆古城的重要关隘,被称为“佛图雄关”。相传,唐大中九年,李商隐从巴州赴梓州任职途中曾在此借宿,有感而发创作了《夜雨寄北》。然而,李商隐究竟是否到过重庆,在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他笔下描写的“巴山夜雨”真的是佛图关的景致吗?诗文中提到的“秋池”又在哪里?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表示,在袁行霈著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书中,对《夜雨寄北》中“巴山”的校注是“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夜雨、秋池极有可能是诗人笔下的意象,而没有具体的所指。”

尽管无法证明李商隐曾来过渝中,但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属鹅岭公园园区——记者注)园长任财国介绍,佛图关海拔最高的地方确实曾有一座夜雨寺,夜雨寺外还有一块夜雨石。而秋池,应该就在夜雨寺附近。2009年那里修建工程时,夜雨寺的残留被全部拆掉。

如今,渝中区正沿着李子坝、佛图关、化龙桥、虎头岩一线,打造长约4.5公里的山地公园,拟今年年底建成。昔日的“佛图雄关”将变身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