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从哪里开始下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便有一种说法,是为寻找建文帝。

清朝修订的《明史·郑和传》中就有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惠帝即建文帝,朱元璋的嫡孙,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想要削藩,朱棣以此为由发动靖难之役,一路攻下南京城,自己称帝。传闻建文帝在城破之日自焚而死,但也有逃出宫廷、流亡海外或遁入空门的说法,众说纷纭。

建文帝是死是活对朱棣来说很重要,但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建文帝的说法并不可信。

首先,没有史料可以直接证明这一点。据明朝的历史地理著作《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被反对出海的官员刘大夏销毁,虽然现代史家对此存疑,但普遍同意档案在清朝建立前已经失踪。

也就是说,《明史》这句话也没有切实依据,或许史官是受了明后期野史的影响。

而且,这种说法逻辑上也不能成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已是朱棣登基三年后,而且越往后帝位越是稳固,没必要为了建文帝,兴师动众去到印度以西甚至东非沿岸。此外,建文帝性格优柔,又缺乏政治军事经验,就算流落海外,对朱棣也无法造成威胁。更何况,郑和船队大张旗鼓的架势,哪里像是搜寻死敌。

但一个这么多漏洞的说法,为什么仍有很多人相信?

其实它根植于一个真实的基础:朱棣夺位名不正言不顺,帝位正当性永远是他的一个心病。

01.麒麟现世

正当性的证明姗姗来迟:永乐十二年(1414),榜葛剌国(今孟加拉)使臣向朱棣进献了一只「麒麟」。

麒麟是祥瑞之物,相传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此时明朝的国力蒸蒸日上,麒麟现世,岂非意味着现在就是盛世,朱棣就是明君?那么帝位正当与否,自然就毋庸置疑了。

朱棣肯定很高兴,他郑重地吩咐宫廷画师将这荣耀的一幕画了下来,并让著名书法家沈度题字《瑞应麒麟颂》。当朝大臣也纷纷写诗赞颂,汇编成的《瑞应麒麟诗》有16册之多。

郑和从哪里开始下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1)

沈度作序《瑞应麒麟图轴》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图中特征很明显了,这里说的「麒麟」就是长颈鹿,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

麒麟是上古时代就虚构出来的神兽,形象是龙头、鹿身、牛尾,一系列动物的混合体。

郑和从哪里开始下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2)

▲ 明代王圻、王思义所撰类书《三才图会》中的麒麟画像。「麒麟即长颈鹿」的认知仅在郑和下西洋期间盛行,其后传统的麒麟形象回归主流。

为什么长颈鹿会被皇帝百官认为是「四不像」瑞兽麒麟呢?虽然长颈鹿在明朝才第一次进入中国,但在宋人笔记中,对于长颈鹿已经有了「皮似豹,蹄类牛」「状如骆驼」等外表记载,这类话语的描述与麒麟相近。

而更巧合的是,「麒麟」的读音与「长颈鹿」的索马里语发音相似。

可以想象,一只中国君臣见所未见的长颈鹿,被远在海外的国家进献入京城,在上述两个近似点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拒绝承认,这就是麒麟。

于是在明朝,现实的长颈鹿附会到了虚构的麒麟身上。

榜葛剌第一次派遣使臣来朝是在永乐六年(1408),就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后,这显然是郑和促成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剌进献麒麟时,郑和正在第四次远航途中,而一年后他回程,又带回来一只长颈鹿。

这次进献麒麟的国家是麻林(位于东非)。尽管朱棣一番谦虚推辞,但面对使节献礼、百官称贺的场景,朱棣还是表现出了得意,说「此皇考厚德所致」(《明史·麻林传》)。

02.以「贸采」充「朝贡」

自第四次下西洋以后,郑和船队每次返航都带有长颈鹿。

郑和七下西洋横贯时长28年,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基本达成共识,以第四次出海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三次出海只在南亚与东南亚一带,而第四次之后都穿越印度洋,抵达了阿拉伯及东非沿岸。

郑和从哪里开始下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3)

郑和下西洋起止时间及麒麟来源

航程远及东非与带回长颈鹿,转折点都在第四次下西洋,这使得荷兰汉学家戴文达(Duyvendak,1889—1954)提出一种观点,认为郑和船队去往非洲就是为了长颈鹿。但其实没有更多证据可以证实这个猜想。

无论如何,进献麒麟从一次惊喜变成了常规动作。这些贡入京城的长颈鹿,有的来自他国赠送,比如前面说过的榜葛剌与麻林国,还有之后的阿丹与苏门答腊,但此外,还有的长颈鹿,却是郑和派人购买的。

马欢是郑和船队中一名翻译,他参与了第七次下西洋,并在见闻录《瀛涯胜览》中记录道:

「往回一年,买回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

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在《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麒麟外交」》一文中指出,明朝人常常将「贸采」来的长颈鹿列入「朝贡」的名目。第七次下西洋买来的这只长颈鹿,大概就是《明实录》记载的宣德八年(1433)诸国来朝时,所「贡」的那一只麒麟。

郑和从哪里开始下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4)

明代曾棨作序《明人画瑞应图》(局部)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什么要购买麒麟来充当贡品呢?

可以推想,郑和船队访问过诸国,但没有国王准备进献麒麟,为了迎合明皇帝的喜好,郑和及随从决定自行购买,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而更有深意的是,购买长颈鹿的记载同样出现在了《明实录》。这并不是一场面向皇帝的瞒天过海,朝廷其实知道真相,但欣然接纳。

03.麒麟外交

朱棣其实并非骄奢淫逸的皇帝。他得位不正,治下的永乐一朝却通常被视为明代的巅峰,冠以盛世的赞誉。

郑和从哪里开始下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5)

朱棣画像,庙号成祖,年号永乐

寻找麒麟,乃至搜寻一切奇珍异宝只是附带目的,朱棣为何在统治期间一次次地派遣郑和船队出海,还是要从政治层面着眼。郑和七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成果,即构建明朝的朝贡体系。

这一方面来自现实的需要。经过元末的常年战乱,明初的对外关系百废待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关系紧张,边境地区常有武力纠纷。同时,海上盗匪猖狂,朝贡航路受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大概每一位有野心的皇帝都会有「万邦来朝,天下共主」的心愿,朱棣这位不甚合法但功勋卓著的皇帝更是如此。随着郑和频繁地出海西洋,源源不断的外邦使臣远渡而来,献上各种珍奇且珍贵的礼物。

麒麟作为奇珍异宝之一,因其在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象征意义,又反过来诠释了朝贡体系的内涵。它如同一个外交符号,在进献与接纳中确认了驯服与统治。明朝极盛时的统治,包括对内的绝对掌控,与对外的威望辐射。

郑和从哪里开始下西洋(郑和为什么下西洋)(6)

▲ 十五世纪初,朝鲜绘制的世界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国位于世界中心,体现了明初明朝属国的世界观。

鼎盛之后便是衰落。

最后一次「麒麟贡」在英宗正统三年(1438)到来,前来进贡的榜葛剌国,正是永乐十二年(1414)第一次进献麒麟的国家。

此时距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已经过去八年,郑和船队的影响力逐渐消亡。十一年后(1449)的土木堡之变,更昭示着明朝这个庞大的政权在走向衰落。

在此之后,有明一代再也没有长颈鹿从海上送来。直至清朝也没有复现。

明初盛大繁荣的朝贡场面已成为追忆,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期,民间的对外贸易也是禁止的。

明朝海禁从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是为防止海盗和倭寇侵扰。纵观明清两代,除去短暂的海禁松弛,多数时间内,中国人出海经商与外国人前来贸易都受着严格限制。

中国以自我保护的封闭状态对抗着外部世界的剧变。

15世纪前期,郑和船队多次跨洋将长颈鹿运回中国,而在20世纪初的晚晴,改革派官员端方在德国考察期间,也考虑过海运一只长颈鹿回国,却因航海技术限制最终未能实现。

或许拿端方借乘的船只与明初举国最好的宝船做比并不公平,跨越时间的比对本也没有什么意义。

但这不只是端方一个人的遗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