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和张仪之争论(重新检视秦并巴蜀决策)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为感谢各位粉丝,第15000位粉丝将获得一份神秘的礼物!除此之外,还会在粉丝中随机抽取若干名给些奖励!
秦灭巴蜀之战示意图
公元前316年张仪和司马错就伐韩还是伐蜀上进行激烈争辩,似乎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司马错是正确的——让秦国大大拓展了领土。但今天本文所想要讨论的是:秦国需要巴蜀这样的土地吗?并吞巴蜀对于秦国是疆域开拓还是加大秦国压力呢?秦国并吞巴蜀,对于秦国一统六国是助力还是拖后腿?
司马错 剧照
从上面可以看出司马错坚持伐蜀主要理由有:
1、开拓秦国疆域,拓展秦国的财政收入和兵力来源,实现民富国强;
2、巴蜀相互攻击,秦国趁机攻打,难度不高,符合经济原则,成本低而收益高;
3、伐蜀,在增加秦国疆域同时,又能增强秦国平息暴乱的仁义国家形象;
4、伐韩,进而劫持周天子,秦国形象被破坏,被骂不义,又不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5、一旦周国知道自己要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要失去三川之地,为了保住这些,周国必定更倚重楚国、韩国必定割地给魏国而联盟,而秦国必定无力遏制这些作为。
张仪伐韩的观点
《史记 张仪列传》记载了张仪主张伐韩的理由: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於朝,争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於戎翟,去王业远矣。”
张仪的战略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夺取洛阳,挟持周天子以令诸侯。张仪这一生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什么相魏、相秦、相楚等都是为了这个核心目标服务。
在张仪看来,秦国要实现夺取洛阳,只能推行一个外交策略:亲魏善楚。秦、楚、魏三国达成一致盟约,实现秦国夺取洛阳、魏国夺取南阳、楚国夺取南郑的共赢目标。张仪明确知道仅仅凭秦国无法做到夺取洛阳而挟持天子,因此需要魏国和楚国的协助。
“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这就是张仪所带给秦国的愿景。512年后有一个人按照张仪的愿景进行操作,效果非常好,他的名字叫做曹操。
亲魏善楚,夺洛阳挟天子令诸侯,这就是张仪所给予秦国最好的目标和愿景。如果张仪的战略得以执行,战国会很快被结束。当然也没有秦始皇的郡县制一统六国,而是继续封建领主制。
巴蜀文化
被忽视的第三方观点:伐楚
基本上我们只知道张仪提议伐韩、司马错提议伐楚,那么其他秦国大臣呢?他们的意见是什么呢?《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
“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求救於秦。秦惠王方欲謀楚,群臣議曰:「夫蜀,西僻之國,戎狄為鄰,不如伐楚。」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巴〈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惠王曰:「善!」”
这段记录是从巴蜀角度出发,更是以三国蜀汉谯周《古史考》为基础的,和《史记》记载不同。但这段资料给了我们一个秦惠王伐蜀的新角度:以巴之劲卒,从蜀地浮江而下伐楚。这样秦惠王伐蜀才有了战略上的理由,而并未仅仅是司马错的伐韩讨人嫌、伐蜀人人爱的观点。
从巴蜀顺江攻打楚国,这才是秦国伐蜀的真正理由和战略所在。见下图
巴蜀顺江伐楚
红圈为巴蜀 绿圈为上庸以北 黄圈为楚国 蓝线为顺江攻楚路线
伐韩、伐蜀、伐楚三种观点评价
在评价司马错和张仪之前,我认为必须澄清一个大误区:张仪是纵横家,司马错是将军。
但事情是:张仪和司马错,都是将军,更都是纵横家。证据如下:
1、张仪在公元前324年率兵攻取陕地;
2、上文《张仪列传》中司马错的建议已经说明了司马错的纵横家身份;
3、秦国伐蜀灭巴是张仪和司马错共同进行的。《华阳国志》记载:
“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四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相】傅〔相〕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等因取苴與巴〔焉〕。”
《巴志》还明确记录灭巴是张仪的决定。
在澄清张仪是一介文人、司马错是一介武夫的误会后,再来评价伐韩、伐蜀、伐楚策略。
《史记》中司马错的伐蜀策略,其实就是得了便宜卖乖:拓土平暴又被赞好人。这样的好事不做去,简直是天理不容。
张仪伐韩策略,其实就是“别因为路上的风景而忘了你的目标地”。王霸天下,才是秦国要做的,不相干的事情别做,专心而专业才是应分。
《华阳国志》中司马错和田真黄的以巴蜀顺江而下伐楚策略,才真正显示出巴蜀对于秦国的意义。简单说,因巴蜀而伐楚,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巴蜀对于秦国一统六国的作用和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秦国吞并巴蜀对于秦国有着巨大的意义:为秦国提供统一的资源和人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在来看看巴蜀到底在秦国一统中的意义和作用:
1、巴蜀和关中山路难行、交通不便,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即便蜀地富裕,由于交通问题,难以在经济资源上支持秦国的统一战争。见下图巴蜀和关中漫漫群山的地形图:
巴蜀和关中之间的群山
2、巴蜀的人员在补充秦军来源问题上作用不大。首要原因还是交通问题,其次是巴蜀人口并不多,尤其是巴地,都是山区,人口分散,而蜀地距离关中又太远,蜀兵不能远赴关外作战。因为秦汉时士卒是轮更制,一般来说三个月就要轮换一次。这就导致有可能巴蜀士卒还没有到前线,轮换时间就已经到了,或者刚到、仗还没开始打,就要轮更回去了。因此来说,秦国统一战争,主要还是以关中、上郡、陇西这些地方作为主要的兵源来源地。
3、从三国蜀汉、五代时前后蜀的历史经验来看,巴蜀更适合割据而非作为统一根据地。
说起蜀汉,就不得不提起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和孙权的形势,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
诸葛亮所描述的隆中对
由荆州攻打洛阳、由巴蜀攻打关中这兵分两路切断魏国对关中的支援,才是隆中对的基础。诸葛亮和姜维的数次北伐都失败,就是巴蜀只利于割据而不能成为统一基础的最好证明。隆中对策略路线见图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和后蜀,在经济上都不比后唐、南唐等政权低,但为何不能东出争夺统一资格?原因还在巴蜀的地形阻隔了前蜀和后蜀的统一能力。
4、秦国唯一一次从巴蜀出兵就是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20万陇西兵浮江而东攻打楚国,逼迫楚国割让汉北和上庸。此外秦国就不再见有从巴蜀出兵的记录,都是从关中出兵。
5、巴蜀由于交通不便和距离远等原因,对于秦国而言经济价值大于其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
综述,秦国并吞巴蜀,最大的价值在于拓展了秦国国内市场,有助于增强关中的商业繁荣,仅仅达到广地、富国的目的,无法实现司马错所认为的“强兵”目的。交通不便而导致的输送成本,让巴蜀在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上就是鸡肋。虽然有经济价值,但因此而增加的戍守费用足以抵消巴蜀所带给秦国的经济增值。
虽然后世有刘邦因巴蜀而入关中的记录,但那是在关中得不到项羽的支援下才得以实现。并且刘邦和项羽的五年战争,也是以关中为基础而非巴蜀。
三国蜀汉北伐争夺天下的失败,和五代前后蜀割据,都证明了巴蜀利于割据不利于一统。
即位后驱逐张仪的秦武王却采纳张仪的伐韩夺洛阳策略,真的是讽刺。若是当时秦惠王采纳张仪伐韩夺洛阳策略,秦国能够夺取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