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刘禅曹植关系(阿斗与阿升)

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

诸葛亮揽权于外,刘升之守城于内。这是魏明帝的亲笔诏书,原文被鱼豢收录在《魏略》中。

魏明帝为何要称刘禅为“刘升之”?刘禅的小字不是阿斗吗?

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字阿斗。这是三国爱好者的常识。甚至连不读三国的朋友也多有耳闻。比如市井俚语“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之名,出自《孟达与刘封书》。

建安二十四年(219),孟达叛降曹魏,致信劝降刘封。信中写道:

“自从刘备立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士都感到寒心。”

今足下(刘封)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

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蜀书十》

孟子度在汉中王麾下颇为尊贵,内外事务多有参与。孟达的信件,也成为刘禅小字的铁证。

几千年来,各派史家均对“阿斗”之名深信不疑。

清代训诂学和考据学兴盛,学者赵一清在注释《三国志》时,看到“刘升之”的名字,颇为疑惑,以为“升之”是“阿斗”的误写。赵氏注释道:

《后主传》字公嗣,此云刘升之兄弟,岂别字邪?

足见阿斗之名,波流广远,深入人心。

但是,我对比多方材料,发现一个颠覆常识的结论:

蜀后主刘禅,小字并非“阿斗”,而是“阿升”。阿斗之名,实为传抄讹误。

而刘禅小字的得名来源,取自汉武帝“封禅泰山”典故。

本文共 3700 字,阅读需 11 分钟

文章开头,先介绍三国汉季常见的小字冠字方式。

“阿某”冠字方式

东汉三国时期,“阿” “某”属于常见的小字称呼方式。

  • 吕蒙与阿蒙

东吴名将吕蒙,小字阿蒙。

建安十五年(210),鲁肃听闻吕蒙学问见长,才具增益,前去拜会,相谈甚欢。鲁肃长叹:

“你再也不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喽!”

吕蒙哈哈一笑: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江表传》

阿斗刘禅曹植关系(阿斗与阿升)(1)

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曹林与阿豹

沛王曹林是魏武之子,小字阿豹。

建安十六年(215)曹操“让县自明”,将自己的封地辞让回汉廷,之后被转授给三子:曹林、曹植、曹据。

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曹公)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魏书》王沈版

饶阳侯(曹)豹之名,不见史家记载。经考证,是为曹林小字。

豹,即沛穆王林,解见《武文世王公传·沛王传》

武二十五子,无名豹者。考十六年所封饶阳侯,沛穆王林也。豹即林之初名。--潘眉

  • 秦朗与阿苏

秦朗是曹操侧室杜夫人与前夫之子。朗小字阿苏。

其时秦宜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 并见宠如公子。苏即(秦)朗也。--《魏略》

秦朗生性谨慎,质重寡言;在明帝朝发迹,任骁骑将军。史书中的阿苏,即秦朗之小字。

可见,汉末三国时代,“阿 某”属于常见的小字命名方式。

刘禅之小字亦然。史籍中的“阿升”(阿斗)便是如此。

升斗之讹

三国时代,“升”与“斗”因字形接近,传抄中常被误写。

阿斗刘禅曹植关系(阿斗与阿升)(2)

左侧为升,右侧为斗

注:三国汉季、处于隶书向楷书转化阶段。隶书之升、斗字形更加接近。

为了论证升、斗之讹,我先讲两个故事。

  • 武侯食量

建兴十二年(234),武侯与司马懿相据五丈原。

司马懿询问汉军使者:“武侯饭量如何?”

对曰:“每日可吃三、四升米。”

仲达长叹:“诸葛亮命不长久矣!”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拒于五丈原,亮使至,帝问诸葛公食可几米?

对曰:“三四升。”

帝曰:“孔明其能久乎?”--《晋书 宣帝纪》

每天吃三、四升大米,按理属于胃口极佳。考虑到武侯时年五十三岁,可以说还有点儿“大胃王”的潜质。

为何司马懿要说武侯命不长久?

因为两汉的计量单位与今天不同。

汉制1升 = 今 200毫升 = 200克

换句话说,武侯每日食量,仅有600—800克。

即使一日两餐,每餐也不超过300—400克。武侯彼时的消化系统、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几乎到了停食的地步。

  • 鳏寡孤独

嘉平年间(249-254),曹魏治下郡县,为赡济鳏寡孤独,每日赐五升米。

而穷人依然不够吃,还要行乞自给。

郡县以其鰥穷,给廪日五升。食不足,颇行乞。乞不取多。--《魏略》

每天五升米。如按今天的计量单位,有十斤。按当时的计量单位,则仅合两斤。

在没有副食和油脂的情况下,每天2斤淀粉类食品,确实不够吃。

  • 曹操与冀州田租

建安九年(204),曹公击败袁尚,平定冀州。

建安十年(205),曹公颁布法令,命冀州每户人家,缴纳绢二匹,绵二斤;每亩田地,缴纳四升大米。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魏武帝收田租令》。

问题来了:每亩土地缴纳四升米?

刚刚通过葛侯食量与鳏寡孤独的故事,已明确了汉制单位与今制的差异。

如此,每亩土地仅需要缴纳4*200 = 800克大米。

汉制,每亩以6尺为一步,周长240步;今制每亩是666平米。

从未听闻每亩土地上交800克谷子的纳税标准。若如此,每亩地一年的纳粮分量,连一个老鳏夫一天的口粮所需都凑不齐(见上文),天下岂有如此怪事?

历来史家,都对此颇有微词。学者们的意见是:

“升”为“斗”之误写。纳粮比例为每亩四斗,非四升。

若如此,按1斗=10升,即每亩地缴纳8千克谷子。虽然也不为多,但起码相对符合逻辑。

斗与升字形接近。因此,阿斗与阿升,确实存在传抄中讹误的可能。

毕竟阿斗之名,仅见孤证,即《孟子度书》。而彼时纸未普及,作书于竹木简。传抄过程、难免“鲁鱼亥豕”之误。

注:平价纸张,西晋初年才开始大量应用。见“洛阳纸贵”典故

既然“阿斗”与“升之”皆出自三国时代书文典籍,按理可信程度应该难分伯仲。

为何我如此确定,刘禅之小字,是阿升、而非阿斗呢?

因为刘禅之“禅”,取自封禅之意。而“封禅”二字,对应的恰好是“登升”。此四字皆出汉武帝泰山封禅典故。

封禅与泰山

刘备诸子,得名自“汉武帝泰山封禅”之典故。

刘备长子、兼养嗣子刘封,本罗侯寇氏(疑窦氏)之子。

建安六年(201),刘备入荆州、收养窦氏,取名为“封”。

先主数丧嫡室。--《蜀书四》

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蜀书十》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次子出生,取名为“禅”。

刘封刘禅、即“封禅”之意。

封即祭天,禅即祭地。封禅,这是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

刘备给长子、次子如此取名,帝王之志昭然若揭。

刘封与刘禅的得名典故,出自哪里呢?

出自西汉武帝“泰山封禅”故事。

元封元年(BC 110),汉武帝车驾至泰山,立坛祭天;之后至梁父山,辟基祭地。以彰功德。之后接受群臣朝贺,改年号“元鼎”为“元封”。

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著见景象,屑然如有闻。

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后升禅肃然。--《汉书 孝武本纪》

封:古时帝王到泰山筑坛祭天

禅:古时帝王在梁父山辟基祭地

肃然:山名,在梁父境内,对泰山对应。

注意到关键字了么?

登封泰山,升禅肃然。

对,登封与升禅。

登、升同义;封、禅近义。

升禅肃然。明确证明了:刘禅之名“禅”,与“升”字相合。皆出汉武泰山封禅之典。

武帝登封泰山在前,升禅肃然山在后。封(祭天)在前,禅(祭地)在后,也完全吻合刘备长子、次子的命名顺序。

阿斗刘禅曹植关系(阿斗与阿升)(3)

登封泰山,升禅肃然

题外话,刘封年长于刘禅,且刘备赐名是按帝王封禅典故。按刘禅的小字与名字规律,可知刘封之小字应为“登”或“阿登”,取自“登封泰山”。刘封的讳字未能传世,但小字却可推测。

“阿斗”与“禅”毫无联系;“阿升”与“禅”却有明确的逻辑典故。

再加魏明帝诏书“刘升之兄弟守空城”的佐证,可明确断定:

刘禅小字为“阿升”(一作“升之”),而非“阿斗”。

(明)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曰:

“刘备背恩,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魏略》

明帝博学,且诏书为皇旨,草拟者不可能连蜀汉皇帝的小字都搞错。

孟子度作书刘封,原文也必然是“阿升”,只不过由于升、斗二字字形接近,且作书于竹木简,兼孤本传世,故有传抄之讹误。

蜀后主,姓刘,名禅,字公嗣,小字阿升。

公嗣者,“足下继承”之意;升禅者,“肃然山祭地”之意。

可见,“阿斗”为误,“阿升”是之。

刘备如此费心命名诸子,却最终为亲子刘禅、处决养子刘封。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蜀书十》

封禅二字,本喻帝王之志。没了封,禅也就变味儿了。

禅除了祭地,还有个含义,即“授予”。常见搭配:禅让。

刘封死后,蜀地学者常常私下讥笑刘备杀子,致封禅崩毁,昭示国祚不永。这群老学究们,三五成群地开黄腔儿:

“先主叫刘备,备就是具备,开国之兆;后主叫刘禅,禅就是授予,亡国之喻。我看刘禅的统治,那是长不了!”

吾闻谯周之言,先帝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襄阳记》

封禅本是帝王祭天祭地,可惜,无封之禅,竟沦为“授予”之意。最终如人所料,后主禅国于晋,季汉四十年皇统告终。

刘升之兄弟坐守空城,魏明帝一语成谶。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关注,我会定期更新原创三国类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