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

龙岩山歌戏

入选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啦!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1)

大型红色题材山歌戏《羊角花》

以各地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而当今社会,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濒临失传的窘境。山歌戏以地方方言为基础,伴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乐曲,如何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符合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不仅需要政府介入调和多方面的矛盾,更需要年轻一代的重视与参与。

龙岩山歌戏你了解多少?

不懂的听小编道来!

历史渊源

龙岩山歌戏的诞生,源于山歌,在山歌咏唱中发展而来。

在清朝中期,龙岩山歌戏就与“采茶灯”演出配合出现在舞台,每逢庙会百姓家办寿诞、婚庆大喜事,就会请灯闹喜。作为山歌戏载歌载舞表演形式,龙岩采茶灯与龙岩山歌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山歌戏形成过程中,由邱荣洲先生(原龙岩学院历史系主任)收集清咸丰八年(1858年)岁在戊午梅月吉日手抄《颍川泼水记》中(见附件),有“花会歌”、“过寝歌”、“甲牛歌”、“建宁歌”、“凤凰歌”、“采花灯歌”、“舜歌”、“栽花歌”、“十夜眠”、“孟娥歌”、“十八小姐歌”等14个以龙岩方言撰写、以山歌形式演唱的小戏,这些小戏曲可以说是龙岩山歌戏剧种的由来与前身。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2)

乡村收集的民国时期老山歌戏本(陈国才改编)

清朝晚期在农村就有改编的龙岩山歌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到民国时期(解放前)根据传统剧目改编上演的龙岩山歌戏已很普遍。据苏旺深民间山歌艺人口述,其父是雁石一带著名的民间艺人(已去世、92岁)。他父亲20岁就开始演山歌戏,据推算应是1945年期间。从苏旺深处收集的山歌戏剧本《七尸八命》,因该剧情发生在广东,所以在当地不敢上演。剧本被改编成山歌戏后在龙岩上演,就是民间口传的“广东案”。据民间艺人苏振芳、陈金娥(76岁)追述,其父陈国才已去世(至今123年),年轻时用龙岩方言改编传统山歌戏(见附件)在民间演出,推算时间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解放前后,在农村上演山歌戏剧目很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回窑”、“张廷秀私访”、“桃花记”、“白莲花”、“三姐下凡”、“麒麟山”、“二度梅”等等。依据历史材料《颍川泼水记》佐证,龙岩山歌戏已有160年的历史。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3)

邱荣洲收集的《颖川泼水记》资料照片

分布区域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及毗邻的漳平、上杭、武平、永定、长汀、连城等县市,以闽西为主要区域。粤东、赣南地区亦有流传。

基本内容

早期,在龙岩的一些节庆活动中,在传统的“采茶灯”等表演之后,往往会紧接着表演一些民间小戏,如《补缸》、《双扶船》、《闹五更》、《卖花线》之类的小戏。这些民间小戏篇幅都较短,都是单出戏,戏剧情节单纯,有固定的剧情,固定的道白,多以山歌和小调演唱,是龙岩山歌戏最早的雏形。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龙岩一些乡、村出现了山歌戏的业余剧团,他们编演了《浪子回头》、《九件衣》、《两姐妹》、《王迈三卖余粮》等方言山歌戏剧目。

1952年,龙岩专署文联举办了民间艺人,山歌手培训班,邀请了杨葆凤、陈军平、熊清兰等新文艺工作者讲授了文学创作常识和编剧技巧,并协助民间艺人与山歌手整理、改编了《哭调》、《快板调》等山歌戏音乐常用的唱腔、曲调。而后,洪兴柏(火烧山)、温七九等16位龙岩民间艺人、山歌手,组织成立了龙岩专属大众山歌剧团,编演了《流浪女》、《风雪之夜》、《柳树井》等剧目。自此,龙岩山歌戏始从村坊土台登上剧院舞台,开始了民间职业剧团性质的专业剧团。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4)

火烧山与温七九

1955年,龙岩县山歌戏实验剧团正式成立。山歌戏的音乐工作者随福建省群众艺术馆民歌采风小组走遍闽西各县,深入乡村田野,拜民间歌手为师,搜集了大量的闽西及毗连粤东、赣南的山歌、小调,歌谣经整理、改编从中提炼了一百多首曲调成为龙岩山歌戏音乐常用的唱腔与曲牌。专业剧团创作演出了大批表现现实生活的山歌戏为城乡人民演出,同时参加了福建省首届、第二届地方戏曲现代戏汇演并获奖。如山歌小戏《播种时节》、《生路》、《看亲》、《双喜临门》、《退婚》、《看郎》、《盘夫》等,还编演了大型山歌戏《打蛇记》及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山歌戏《陈客嫲》等。山歌戏《陈客嫲》1962年还为来岩视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做了汇报演出。1964年,专业剧团创作了山歌小戏《补箩记》、《葵花向阳》、《龙川夜渡》参加福建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汇演,因其独具鲜明的地方色彩,清新活波的表演风格以及悠扬质朴的山歌音乐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被誉为福建省戏曲舞台上的一朵“山茶花”。是龙岩山歌戏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5)

与邓子恢合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提高龙岩山歌戏的创作和演出水平,一批有艺术才华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专业创作人才充实到龙岩山歌戏队伍中。同时一批山歌戏的艺术骨干到省内外专业艺术院校进修学习,提高主创队伍的创作能力。为解决山歌戏演员的问题,通过艺术学校先后培养了三批山歌戏表演人才,使龙岩山歌戏演出水平得以空前提高。此期间,创作演出了山歌戏和山歌音乐作品参加国家、省、地市的各种汇演、展演,取得了好的成绩。山歌戏作品有《山村新歌》、《爱情被偷走》、《无情鸟》、《茶花娶新娘》、《搭车》、《花红叶缘》、《故人》、《山妹桥》等大小剧目几十个。其中较有影响的剧目有《茶花娶新娘》参加福建省第四届地方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奖后被福建省电视台摄制成电视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十一家省、市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映。大型山歌戏《故人》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调演获得编、导、演几个大奖,对山歌戏的表、导、演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尝试,为专家所认可。独幕山歌戏《山妹桥》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戏剧调演,荣获“天下第一团”荣誉称号。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6)

大型山歌戏《故人》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7)

山歌戏《山妹桥》

龙岩山歌真好听(龙岩山歌戏入选)(8)

199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荣誉称号

龙岩山歌戏除了有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原龙岩山歌剧团)传承以外,在民间还有许多业余的山歌戏剧团,他们活跃在闽西的乡村田野,为广大农民群众演出。演出的剧目多为了一些传统的古装戏改编而成,也有搬演专业山歌剧团的创作曲目。

让我们一起

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建设山水文化新罗

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