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告老还乡(清代两个于成龙)

清代两个于成龙,不仅同名同姓,曾同在一起共事,又都曾先后担任过直隶巡抚,而且都以清廉名世,都受到康熙皇帝直接表彰,都是累死任上,死后皆得以入祀贤良祠。老于成龙名传千秋,小于成龙默默无闻。而且小于成龙某些功绩比老于成龙还显著。遗憾的是于成龙累死邳州沂河卢口(今石坝窝),无论是《清史稿》、水利文献、邳州地方史籍均无明确记载。原因“河道总督”是朝廷直接任用官员,与地方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地方史志不负责记载,老百姓不知道因此没有传讲。而以前我国又没有完整的水利志。国家史书对小于成龙记载也极其简单。使这位名气、地位、政绩均不在老于成龙之下的河道总督竟被埋没几百年。

邳州市官湖镇东北部,东紧靠古老的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庄叫石坝村,大堰蜿蜒崎岖,宛如一条巨龙于三座大坝相呼应,形成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明洪武年间,卢姓始居,原名大兴庄,寓兴旺发达之意。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河督张国维在此处开口,将沂河分流,西去河流称作武河,此地遂改称卢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村东沂河上筑一大坝,以控制分洪,称为卢口坝,村随坝名。后来大坝用青石所建,河水常在此形成旋涡,故名石坝窝。

这虽然是沂河水系中不见经传的水利工程。却是宋元以来,作为“洪水走廊”邳州的洪水泛滥必经的咽喉之地。邳州人为治理水患进行了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更使清朝康熙年间名满天下的“河道总督”于成龙不幸殉职任上。

这个于成龙不是正在电视剧热播的“一代廉吏”、“江南总督”于成龙。但他与那个于成龙有密不可分的不懈之缘。比那个于成龙小22岁。为了方便,我们把“江南总督”称为老于成龙,“河道总督”称为小于成龙。

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告老还乡(清代两个于成龙)(1)

老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人,字北溟,用兵如神、善于治盗,以清廉著称,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近些年,其故事一度被搬上荧屏,拍成电视剧,因此知者众多,并非进士出身,也没有出色的文韬武略,最为可贵的是以清廉律身为官,大器晚成,为康熙所倚重。其举贤荐能,也以清廉为重要标准。

小于成龙(1638—1700)是汉军镶黄旗人,这个于成龙因养父于得水在汉军镶黄旗中立功受封三等爵,得以荫生(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步入仕途。于康熙七年(1668年)30岁时出任直隶乐亭知县,后署滦州、通州知州。在十余年“知州县”的为官生涯中因与老于成龙同名,备受朝野关注。

老于成龙先是直隶总督,小于成龙在其辖区内任知州,自然也时时效仿老于成龙,其清廉名声也不断彰显。惺惺惜惺惺,老于成龙自然也垂青于小于成龙。由此还产生了康熙时代的一件趣事:老于成龙提携小于成龙。康熙二十年(1681),老于成龙由直隶总督调任为两江总督,上疏举荐小于成龙可堪重用。恰好江宁府(今南京)缺员,老于成龙又上疏请求皇上,让廷臣推荐久有清操之名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来担任,康熙马上任命小于成龙(时43岁)为江宁知府。这样,小于成龙就又成为老于成龙的下属了。这时,江南省总督府在南京城,江宁府知府署也在南京,一个南京城,两个于成龙。

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告老还乡(清代两个于成龙)(2)

康熙二十三年(1684),老于成龙在两江总督兼管两江巡抚的任上去世,赐祭葬,谥号为“清端”。康熙皇帝南巡到江宁,嘉奖小于成龙廉洁,亲书手卷赐他并嘱咐道:“你一定要学习前总督于成龙的正直清廉才能不辜负他。”还破格提拔小于成龙(时46岁)为安徽按察使。由于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小于成龙更严格要求自己,一时名气不在老于成龙之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京浑河泛涨,淹没两岸旗下及民人庄田,百姓流离失所。时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的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他改变以往的治河办法,注重浑河的全程治理。他全程监督,3个月时间共疏浚河道145里,筑南北堤180余里。当年7月,于成龙疏请将霸州等处开挖的新河命名为永定河。康熙斟酌再三,将整个浑河干流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永定河之名由此诞生,永定河之名沿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定河水利史上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治理永定河以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皇帝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令其治理苏北段黄河、淮河。于成龙立即对水害频发的淮河流域进行考察。他发现咆哮的黄河水,虽然经张国维、潘季驯等努力治理,但黄水仍不时决口为害。而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每到汛期,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虐邳州。邳州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得到朝廷任命后,于成龙在苏北水利项目全线开工。运河、黄河、淮河多处清淤疏浚、筑岸固堤。坐任清江浦(今属淮安市)河道总督的于成龙全面指挥。

根据治水的实践,于成龙经过调查研究以为:解决苏北洪水灾害,除了黄河、淮河、运河以外,沂河也必需治理,而邳州卢口是治理沂水的节点。明代武河开挖后,虽起到“引沂济运”作用,但枯水季节无水可“济运”,汛期又如同脱缰野马,加重黄淮水害,是洪水肆虐邳州的必经之地。苏北沂水发源东省诸山,汇流而成沂河,由沂郯入邳境。水从卢口分流,由徐塘口入运。其正河至隅头集径入骆马湖。一遇水发则淹没两岸田庐。于成龙向朝廷奏请在沂河两岸筑堤18180丈,防止沂河决口;卢口分支处建闸。控制洪水流量,又可引入沂水,从徐唐口入运,解决运河枯水季节航运问题。

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告老还乡(清代两个于成龙)(3)

然而,这时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指示其对高家堰、归仁堤多处加以增筑和疏浚。鼓励于成龙把水害革除。可是不久,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体沉重,只好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康熙皇帝因其岗位难离,无法找人替代。便让他在任上一面工作一面调治,并亲派御医前来看望,赐药诊治。由于治水繁忙、日理万机,病体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延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初,于成龙奏明朝廷,卢口闸开工。不久遇到了出乎人们预料的挫折。建闸的基础开挖工程,遇到了地下的烂泥淌沙河。就是古代的河流,充满稀粥一样的烂泥淌沙。工程到这个层面,无论取走多少土方,烂泥淌沙像潮水一样涌来。卢口建只能闸告吹。

卢口闸的意外失败,对治理黄淮沂河是一个重大挫折。对于成龙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致命的打击,不谛晴天霹雳。在于成龙身心交瘁的状况下,御医们也回天无术。病情加剧。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呼次子永裕(长子永祯早卒)曰:“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次日,趋具表谢,并告诫永裕说:“吾受君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养不终,二也;祖墓未筑,三也。”馀无可言。二十七日在设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与世长辞。于成龙就在62岁之际,也把生命终结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了。是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的,

于成龙死后被安葬在北京石景山,“文革”中此墓尚在。但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现在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所好,近年北京发现于成龙墓照片及刻有4200多字的大墓碑,弥补了《清史稿》及各类文献中的不足。

两个于成龙,不仅同名同姓,曾同在一起共事,又都曾先后担任过直隶巡抚,而且都以清廉名世,都受到康熙皇帝直接表彰,都是累死任上,死后皆得以入祀贤良祠。老于成龙名传千秋,小于成龙默默无闻。而且小于成龙某些功绩比老于成龙还显著。遗憾的是于成龙累死邳州沂河卢口(今石坝窝),无论是《清史稿》、水利文献、邳州地方史籍均无明确记载。原因“河道总督”是朝廷直接任用官员,与地方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地方史志不负责记载,老百姓不知道因此没有传讲。而以前我国又没有完整的水利志。国家史书对小于成龙记载也极其简单。使这位名气、地位、政绩均不在老于成龙之下的河道总督竟被埋没几百年。

我们只能从清宫档案,康熙年代的大臣奏章,皇帝旨意,以及散落各处的典籍中认真考究,于成龙黄淮治水累死邳州卢口才能清楚的展现出来了: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皇帝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接替前任负责正在治理的苏北黄河淮河工程。当月于成龙奏章邳州卢口筑沂河堤、修卢口闸。次年正月底卢口闸开工,不几日遇到流沙。二月中旬于成龙拖着病体回清江浦河道总督署养病。二月二十七日病逝。于成龙累死任上,实际上就是累死邳州卢口闸。

我们从后任的河道总督张鹏翮当年八月奏章,“臣率河员亲往沂河查看,沂河水势直冲卢口,面宽溜急,且系沙底,不能开闸,应于卢口两旁堤岸残缺之处,概为修补,束水入徐塘口运河,既可济运,又使民生得所。”可以看出,工程选址“系沙底”不能开工修闸。那时没有测量仪器,这是人力不能抗拒的灾难。于成龙的殉职是邳州治水抗洪的巨大损失。直至四十六年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在卢口建坝阻水。但仍改变不了邳州洪水走廊的状况。直至战争的硝烟刚刚熄灭,共和国刚刚诞生,1949年人民政府立即投入人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北起邳州市吴楼村沂河东支,南经邳州市华沂,穿陇海铁路,于埝头镇南入骆马湖,切开嶂山岭经宿迁、新沂两县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会灌河尾闾于燕尾港入黄海。卢口石坝也在1950年竣工,彻底改变了邳州洪水走廊的面貌。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见证人渐渐的离去。党和人民政府使现代邳州人享受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人民也应该记住几百年来前仆后继的治水人,于成龙修筑的18180丈沂河岸成了沂河旅游观光带。淹没在老于成龙光辉下的廉吏也该有他的应有位置,特别值得历史上饱受洪水肆虐的邳州人记得。石坝窝及南的沂河岸上应该给这个累死在治水职位上、清廉的河道总督立碑纪念。

【本栏作者:崔学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