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病人如何自救(抑郁症患者自救指南)

今日悦读:抑郁症患者自救指南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抑郁症还是躁郁症的患者,大家都已经不再看作神经病一般的洪水猛兽那样避之不及了。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中,抑郁症都被塑造成一些敏感易碎另观众心疼的角色。事实上,文艺归文艺、浪漫归浪漫,而现实归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受到重视而病情变严重引起的极端事件。今天想聊的这本书,就是一名曾经得过抑郁症的作者写的自救指南书,书名叫做《不抓狂人生指南》。

书的作者叫艾米丽·雷诺兹(Emily Reynolds),英国作家、广播员。专业方向是心理健康、技术、科学和女权主义,是VICE和Wired等多家媒体的撰稿人。她在二十出头的时候确诊了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从那以后一直致力于提高全民对精神病问题的意识,以及支持那些有精神问题的年轻人。她还是二零一六年“女性发声奖”(Words By Woman Awards)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作者谈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时说:“哪怕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

艾米丽·雷诺兹在二十出头时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在英国,约四分之一人口都有某种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自从确诊以来,艾米丽就希望找到最好的方式和自己的疾病相处。她在这本书里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坦诚的探讨,打算把自己学到的有用知识都传授给有类似经历的读者。艾米丽希望能做个陪伴者,让人觉得这段旅程不那么孤独、不那么令人生气,也不那么令人烦闷或厌恶。在这本书里,作者艾米丽详细讲述了自己从确诊抑郁症,到与其作斗争,到寻求帮助,最终成功治愈的经历,以及这期间感受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无论是读者自己还是租着在帮助他人度过精神状况不佳的时期,这本书都可以告诉你,能够做哪些事情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除了作者在正文里的内容,我认为,这本书还有一大看点,就是译者的自序。对中国的读者来说,也许这篇序中的内容更切合大家的实际生活。这本书的翻译叫何雨珈,85后生人,自由译者,文字与影像的狂热追随者,野生生活艺术家,译有《当呼吸化为空气》《权力之路》《纸牌屋》《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等书。在序言的开头,她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好朋友的故事:“我们十七岁时有缘做了同学,从那时候开始,她就是我生命中最灿烂、耀眼的存在。她是全校第一,文理皆优;看的书多,还会画画。在我们这个女孩子普遍娇小的省份,她长了一米七二的修长身材,而且气质拔群。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都考去了北京。她进了全国最好的大学,读了最好的专业。在大学的“人精”堆里,她继续出类拔萃,考第一,搞社团,在网络上发起的各种大学生活动一呼百应,拿下很牛的实习,往闪闪发光的未来马不停蹄。我们继续保持着少女时代的友谊,我跟别人说起她,一定都会有一句话:她是我的好朋友,一个奇女子。已经记不清具体某月某日了,她突然来找我,说她抑郁了。彼时,我正在车祸受伤后的康复期,是外人看来倒了大霉,自己反而乐在其中的状态。她一脸迷茫地对轮椅上的我说,每天都不想起床,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从好朋友的立场,我认真听她倾诉,给她鼓励,总是给她灌正能量的鸡汤,说些“振作精神就会好起来”的话。然而,我内心深处不免犯嘀咕,真的吗,P大研究生呢,第一名呢,风生水起呢,前途无量呢,真的需要我这么个前途未卜的“残疾人”来安慰?有啥不满意的呢?想不通呢。后来,她接受治疗,服药,有了好转。去游学,摆脱了普世价值对她的种种期望和要求,做了想做的事情,更是变成如风一样自由的女子。只是,身在异国他乡,她偶尔还是会给我发微信,说情绪又开始低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也在逐渐长大与成熟,读了一些关于精神病的书,看了一些相关资料,明白这病是潜藏在身体里的魔鬼,精神上与生理上都无法控制。于是,我停止给她灌鸡汤,只是做了远隔重洋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倾听和回应,并且表示理解,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有一天,她给我发小岚,你是我的力量。正值我在翻译《不抓狂人生指南》,因为这本书也才开始真正地对抑郁症有所了解,因此看到这句话,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滚落下来。”第二个故事,是译者自己的故事:“初中的时候,十三四岁。整天读婉约派的诗词,做些强说愁的文章。也不知道怎么的,有段时间,学也照样上着,突然脑子里就生出一些万念俱灰的感觉。拿着小刀就想往手上割,割了也觉得没多么痛,流出血来,竟然还觉得非常好看。当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告诉每个人,同桌和周围同学看到了,也是一种猎奇的眼光,有人还想学我的样子,最终没下得去手。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不知是谁把这事捅到了班主任那里。班主任把我叫到走廊的隐蔽处,掀起我的袖子,问我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支支吾吾地说心情不好。班主任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要求回家写检讨,找家长。谈话结束,没有多的关心,没有问我痛不痛。老师的莫名其妙,让我觉得自己也真是荒唐可笑,赶紧回去写了检讨。写完检讨,我拼命压抑了好一阵儿拿起小刀就想割手腕的冲动,甚至把小刀扔了,只用转笔刀削铅笔。大概到学期快结束,投入忙碌的复习中(没记错的话那次期末考试成绩差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股子冲动才算慢慢消失。这段往事,是我翻译到《不抓狂人生指南》中“自残”那部分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原来自残也是抑郁症的外在表现之一。回想那时具体的感觉已经很模糊,只是捋起袖子看到因为割得特别使劲留下的两道疤,想起那时候手足无措、找不到原因、心怀愧疚,又不知道怎么向周围人倾诉的女孩,那种痛苦竟然清晰地归来了,甚至比记忆中的那时更像一种折磨。最基本的,没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去倾诉。同时也感到极大的庆幸,和这心魔过招,最终还是我赢了,委实幸运。我所感受到的痛苦,可以解释为什么偶尔听到刘若英唱的一首写给十五岁自己的歌,泪点还算高的我,会没由来地涌出泪水。初读《不抓狂人生指南》这本书,觉得语言很跳脱,也很俏皮,毕竟是年轻人写的东西。我也尽量让译文往灵动、前卫上去靠。而在我翻译完之后,凝视着最后一页的作者简介,那个有着柔顺长发和明亮双眼,怎么看也该是柔弱、单纯的姑娘,我心里却生出一种沉重的敬佩。其实,从这一本薄薄的小书中,很难真正明白艾米丽经历过什么吧。十几岁短暂遭遇自残冲动的我,已经那么迷茫、那么痛苦,而她从本该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一直到成年以后,甚至到现在,都在饱受躁郁症的折磨,情绪经历上天入地的大起大落,一时冰窖,一时火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经历这样的折磨,恐怕早已经是个一无是处的“废柴”了。艾米丽却没有。她仿佛是在一片布满带刺仙人掌的荒漠之中,硬是用双手开出了一片绿洲,能拯救快要渴死的自己,也能帮助后来的跋涉者。她真诚地剖析自己,给出很多相当实用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当然适用于精神疾病。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心情不好或遭遇心理困境,不妨也试一试。”的确,抑郁症不是不自律,也不是过于敏感,而是这一种疾病。谁都会有度过精神不佳的时期。在忍受极大精神折磨的情况下,自我毁灭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为了生活中那些微小、细碎而美好的事情活下来,可能需要更为强大的意志力和对这人世间悲凉却盛大的爱吧。这个世界也许有时候不太美好,但请你继续爱它,爱自己。生而为人,不必抱歉,要好好的。生病了,就去找专业人士帮忙,这才是正确示范。

总之,这是一本颇具黑色幽默、入情入理又极有帮助的书,十分隐私,也极其真实。这还是写给互联网一代读者的书,这代人在精神疾病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共性,这本书也许会成为这些动不动就把EMO、郁闷这类词汇挂在嘴边的新一代人的精神伴侣。

抑郁症病人如何自救(抑郁症患者自救指南)(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