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文言文字翻译(高考常见错误之文言文翻译)

高考常考文言文字翻译(高考常见错误之文言文翻译)(1)

误区一

混淆古今异义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周书·贺兰祥传》)

误译: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

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

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01

积累古今异义词。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02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

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酉阳杂俎》)

误译:

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

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儿。

分析与对策:

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 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对此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01

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02

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

误译文言虚词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前赤壁赋》)

误译: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

“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

漏译省略成分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

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斷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对此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01

考生应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02

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

语言不合规范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元史·贺仁杰传》)

误译: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01

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02

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图片

误区六

不辨感情色彩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正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误区七

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误译:

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

项王握住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

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

古代官职: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職

地理: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

习俗: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

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

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八

误译原句语气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

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

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

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

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