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随水草而居从蒙古包建筑的发展)

蒙古包独有的建筑特色反映着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精神内涵,其建筑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蒙古包是草原的文化遗产,是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从它的结构,特点,历史由来,建筑设计都可以看出其优秀的文化特色。

一、蒙古包建筑文化的由来

1、蒙古建筑和蒙古文化

有许多人对蒙古包建筑的概念十分模糊,所以经常以偏概全,不能客观的认识蒙古包建筑文化特征。要全面的认识就要了解什么是蒙古建筑。

文化元素上来看,蒙古文化具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历经数年,它不断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在广义上只要其中拥有蒙古文化的建筑,就是蒙古建筑。狭义上,就是以蒙古包式穹庐为特征的建筑。

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随水草而居从蒙古包建筑的发展)(1)

蒙古包

一个建筑的文化往往能反映出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实力和地位。对于蒙古包的建筑文化,蒙古族建立过世界最大的蒙古帝国,游牧文化也发展到了大成境界。可以说它的审美特点,风格和理念都是北方建筑文化的缩影

"门对应咽喉,灶火对应心脏,天窗对应头"这是人们对蒙古包习俗的诠释。

由于游牧民族经常到很远得地方进行集体活动,加上草原的畜牧业形式让蒙古包不断搬迁,辽阔的草原,距离也十分的远。

这时一眼望去的蒙古包就成为了蒙古族人最大的精神寄托

不仅是这样,蒙古包甚至成为了蒙古族人生命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蒙古族人之间存在着斩不断的联系。

蒙古包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构造这良好的社会关系。在蒙古包的内部有着不同的空间方位,空间文化也是文化内涵的一种形式,蒙古人将天分为两边,祭天在西边,男人占据西边的位置,所以"西阳,东阴"。

蒙古包内部不同的方位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男人—女人,过去—现在。这样神奇的关系网让人们都禀信着合理的行为规范,从而共同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2、蒙古包建筑文化的形成

蒙古包的形成首先要从蒙古族说起。蒙古族是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随水草而居"在茫茫草原上不断的奔驰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草原上温差很大,尤其在肃北地区,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温度给游牧民族的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再加上当时不断的迁移成为游牧民族主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所以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解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的不便,形成了蒙古包。

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随水草而居从蒙古包建筑的发展)(2)

最初的蒙古包是"穹庐"式的,直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后,原有的蒙古包建筑文化与中原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包。

二、蒙古包的文化特征

1、蒙古包的特点

要想充分了解蒙古包的建筑文化,就要先知道它的文化特征是什么。首先就是它绿色的设计理念。

《黑鞑事略》《蒙古秘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建造蒙古包的时候,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皮条,柳条等,即便需要使用到大的构件,也只用柳木,榆木,这些相对而言对草原污染不大的材料。

从顶窗,架杆,围墙的建造过程来看,它的程序只有整形,剥皮等简单的加工。既不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也不会消耗过多的劳动力。比起现代建筑,可以被称作是"环保的标杆"了。

而蒙古包的建设这么重视生态资源,崇尚环保,其中草原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它向人们传递的绿色设计的特点是值得借鉴的。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进行集体的放牧活动,居住地点不固定。这也引出了蒙古包的另一个特点——便于搬迁。

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随水草而居从蒙古包建筑的发展)(3)

蒙古包结构

蒙古包的材料轻巧,不像是钢筋水泥一样沉重。它的搭建以上中下的形式,拆迁的时候只需要解开绑绳,顶毡,围毡,按着顺序,进行分解就可以了。再搭建的时候只需要用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工。

草原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蒙古包的结构,而文化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蒙古包还具有保暖,性比价高,通风顺畅,采光条件好的特点,它的面积虽然小,但为了适应恶劣的天气环境,通常都会采用四层进行保温,纤帆布,防雨帆布,羊毛毡,因为当地建筑材料严重缺乏,所以利用的大部分都是羊毛毡,用来覆盖蒙古包。里子布,完全可以实现抵御风寒的作用。

2、蒙古包的内涵

对于蒙古包的研究一直都没有间断过。知道了建筑的外在特点也要了解其内涵。

蒙古族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蒙古包的圆形特征一直富有着"神秘"色彩,圆形的特点不仅与当时的地理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还因为蒙古族对天地和日月的认识有关。

现在看到的蒙古包大都是白色的,在传统蒙古包的文化里,白色象征着纯洁与希望。在色彩文化的内涵中,还有着其它颜色的存在。比如黄色象征着理想,红色是幸福的颜色,蓝色代表的是安宁,也是蒙古人对家园的祝福。

色彩文化同时也是蒙古包建筑研究的重点之一。蒙古包具有绿色设计的特点,当然也有生态文化的内涵,建造蒙古包,不用一砖一瓦,不使用不可再利用的资源,坚决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与蒙古人崇拜自然的传统习惯是分不开的。

3、蒙古包的构造

天窗,顶杆,围壁是蒙古包构成的三大要素。天窗也被称作是陶脑,蒙古包的采光条件好,是源于圆形天窗。便于搬迁的优势与骆驼的运输是密切相关的。而蒙古人是非常重视天窗,他们认为天窗是与长生天沟通的地方。

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随水草而居从蒙古包建筑的发展)(4)

蒙古包天窗

因此它也分玛瑙分联结式和插橡式两种,目的是让骆驼运输方便。乌尼是连接顶部天窗与哈那墙体的木质椽条。哈那就是确定蒙古包墙体的骨架的。接下来就是门槛,苫毡,这一部分的建造比较繁琐,其中的外罩不仅作为蒙古包的装饰品还是等级的象征。

外压绳起到了稳定蒙古包和维持形状的作用。最后就是哈雅布琪,在组装的时候,用钢材代替了木材。反映出了蒙古族节约资源,崇尚自然的文化特征。蒙古包的文化特征存在于它的特点和结构当中。

三、 分析蒙古包建筑文化的现世意义

1、蒙古包建筑文化设计的价值

建筑是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蒙古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苍茫辽阔的草原上,错落不齐的白色蒙古包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很强烈的。蒙古族热爱自然,崇尚神明,甚至蒙古族人民认为天窗就是与长生天沟通的纽带。所以带来的建筑文化和蒙古包完美的融合,草原上基本的白色蒙古包将协调与统一发挥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这是基于蒙古包的外形考虑的,在前面提到,蒙古包建筑文化的内涵之一就是色彩,蓝色,红色,黄色等颜色象征着不同的寓意。白色的苫毡覆盖在蒙古包的外面,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加上羊群,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与自然协调统一。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模式我们需要学习。

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随水草而居从蒙古包建筑的发展)(5)

蒙古包框架

建筑的均衡,无论是从蒙古包的外观还是内部看,都是匀称的。外形上圆的使用,内部构造中毡子,毯子和线条纹饰,剪贴的装饰仔细观察都是相互协调,分布合理的,或许也跟他们的空间文化有关系。

蒙古包的建设以柳条,榆木为主要材料,柳条柔韧性很强,用它固定,再加上羊毛之类的材料,用带子和绳子牢固,防止围毡散落。

结构上的三角式稳定结构,哈那,乌乃,天窗用来抵御风雨,增强蒙古包的牢固性再合适不过了。

综上所述,这样的建筑结构,展现出了蒙古族人环保的观念,轻巧科学的建造方法。同时也体现了蒙古包建筑文化的实用非常强的特征。

蒙古包的图案很具有条理性。十分注重线条之间的重复和点的运动。图案与天窗形成的曲直结合,交叉组合的方式令人惊叹。反复交错的将线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可以运用到今天建筑的外形上,增加其韵律感

蒙古包的建筑文化特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多元化的呈现,它所形成的建筑观念需要后世的继承和发展。

2、蒙古包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文化应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成杰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并没有只专注于本族的文化特色,而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吸纳了许多其它地方的文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力也日益凸显。更需要我们借鉴与学习其它地方建筑的优点。

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随水草而居从蒙古包建筑的发展)(6)

现代蒙古包

所以蒙古包的发展趋势是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在坚持本身具有的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基础上,继续多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蒙古包的建筑文化将会为建筑事业和经济发展带来进步。

四、总结

传统蒙古包最重要的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在今天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时期,我们应该建立新的生态价值观,顺应自然,结合自身的文华特征去建造建筑。让传统的蒙古包建筑文化融入到新时代当中

参考文献

1、《建筑与个性》

2、《浅谈蒙古包的建筑艺术》

3、《蒙古民族毡庐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