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大力建设(保护疏解与创新发展并行)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手握一张历史文化的金名片。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如何保护和展示好这张名片,考验着对自身内涵的持久挖掘和创新能力。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一城”是指北京老城,“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则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当前,北京进入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阶段,从老城保护到生态文化交融发展,都能看到转变思路带来的新局面。
建党百年,开启31处革命活动旧址保护利用
去年,热播剧《觉醒年代》获无数好评,剧中最重要场景之一北大红楼是中共党组织早期孕育之地。经过一年多的修葺提升,去年6月29日北大红楼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
去年3月,刚满25岁的谢尹楠作为讲解员被借调到此,参与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筹备工作。
2002年,这栋四层高的近代西洋风格建筑正式对外开放一层参观。综合提升工程完成后大面积开放至三层,共计67个展室,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分别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等6处旧址进行复原。
2021年6月29日,北大红楼正式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供图
67个展厅,包含珍贵历史图片958张、珍贵文物史料1357件、艺术品40件、珍贵音像13个、场景再现25组。谢尹楠拿到手的第一版讲解词达4万余字。针对不同参观群体需求,讲解词分为全程两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40分钟等不同版本。
北大红楼建筑本身就是展览的重要价值。狭长的走廊、紧凑的教室、回旋的大漆楼梯,以及全屋铺就的木质地板,穿梭其间似乎能听到百年前的回响。“走在他们当时走过的路上,讲着他们当年的事迹,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儿,感觉自己在建党100周年活动中好像也是有贡献的。”谢尹楠说。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明确,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重点品牌。2020年3月以来,北京市统筹规划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31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表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所承载的历史,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按照规划,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旧址为重点,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重点,形成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为重点,形成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和完善,“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线上展,于今年5月18日发布。
“云展览”是通过实景探测、三维建模工具等,对北大红楼外立面、外景、楼内空间以及每一间展室进行实景扫描和数字复刻。线上展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及VR设备进行游览,为提升体验感,配有专业主持人录制的讲解词,可享受“一对一”讲解服务。针对60余间展室、千余米的展线,同时在展览缩略图中选择要观看的展室和位置,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
记者了解到,按照构建“线上北京革命文物展览中心”规划,截至目前,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中,北大红楼、北大二院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烈士陵园、陶然亭慈悲庵、京报馆旧址、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等均已开通线上展览,观众可以通过云展览的方式,感受革命纪念馆的特殊力量。
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将北京中轴线比喻为一幅画卷。“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伸展、一贯到底的规模。”
5月25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通过。条例明确,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当前,北京市正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成为北京老城保护的重要路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案例。
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和景山内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修缮,整体贯通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
中轴线依托于北京老城而存在,故宫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北京中轴线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民众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品质生活,就有动力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单霁翔说。
热播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大民为了结婚在院里自建婚房,空间狭窄不得不把一棵大树包在屋里。在许多老北京人的描述里,胡同里民居四合院每逢雨季大雨便会泡塌一些房子,安全隐患和生活质量都无法保证。
而这也是居于皇城中心的中轴线,在文化遗产保护上首先要迈出的一步。申请式退租,探索出街区整体保护和老城更新的一种有效方式。
2019年6月10日,北京第一个申请式退租项目在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启动,至今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申请式退租项目已逾10个。北京城市新总规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整体保护,包括恢复胡同肌理和院落格局。按照规划,到2025年,要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10000户申请式退租和6000户修缮任务。
腾出的空间同时也在探索“共生院”等发展模式。按照规划,老城将按照“一街一策”要求,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尊重并保持老城内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间尺度,原则上不再拓宽老城内现有街道,设置步行街区,营造宁静、温馨的胡同氛围。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中轴线申遗办主任陈名杰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为牵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文物腾退、修缮,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扩大开放区域面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将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有机结合,推动城市传统与现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包容共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北京交相辉映。”
三条文化带交融,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
5月30日,随着最后一轮船舶过闸实验结束,位于京杭大运河上的杨洼船闸已具备通航条件,意味着大运河京冀段具备通航条件。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陈名杰说:“上一个十年,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带动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进步;下一个十年,期待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注入更蓬勃的动力。”
《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明确,三年累计安排88项重点项目,其中,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清单的重点项目共34项。
在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白浮泉遗址腾退已顺利完成,大运河源头重现“九龙漱玉”历史景观;万寿寺及周边实现全面腾退,斋堂等10座文物建筑正在进行保护修缮,未来将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向社会开放;新老八里桥齐跨通惠河,已正式启动老桥主桥及引桥保护修缮工程。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中,“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北京近年来举办的北京长城文化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和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已成为推动人民共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
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者相互交融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
在强化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之河建设方面,大运河涉及的10条河段、4个湖泊,共计28个断面已进行全面监测,按月形成监测报告,目前大运河主要河段水质已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大运河文化带内的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为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发展之河建设,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积极创建京东唯一5A级景区,力争2022年底达到国家评定标准。
景区涉及北运河河道11.2公里,规划了大运河古运风情展示区、大运河水上时尚运动区、大运河生态体验休闲区三大功能片区。北运河通州段通航“关节点”全面贯通,包括新建的甘棠、榆林庄两座船闸,以及改建的武窑桥,目前已实现40公里全线游船通航。
长城也被赋予山川河谷环境生态修复,保障长城文化带的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
按照规划,立足“两山四水十八沟”,大尺度造林绿化,恢复“居庸叠翠”“岔道秋风”等历史文化景观,构建良好的长城沿线彩叶林景观带及绿道体系,营造兼具较高景观价值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长城文化带沿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加强统筹保护,凸显长城生态屏障价值。
北京西山四道山岭生态保护更是绿色发展的重点地区。
规划要求,保护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推进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结合西山、永定河生态环境,构建由重要文化遗产串联的文化脉、生态脉。打造一批有历史底蕴、有绿水青山、有乡愁记忆的生态文化组团。
副中心三大馆,引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落地
在大运河畔欣赏一场国家级的演出,在“森林书苑”寻觅一片心灵的栖息之地,在“运河之舟”上感受古都北京的历史变迁……这些场景即将成为现实。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于2019年正式开工,目前已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于2022年底基本完工,2023年将具备开放条件。
“在得知副中心图书馆即将建设的消息时,建设团队成员们首先想到的是读者体验。”项目建设统筹组副组长徐冰说,馆内大大小小的空间,都曾被团队成员反复审视和讨论。馆内为育婴家庭设置了母婴室和儿童卫生间;为学生群体设置了可用于讨论的小型研讨室;为夜间读书充电的上班族开辟提供24小时服务的新型阅读空间;此外,馆内还设置了多个咖啡站。
副中心图书馆工地现场俯瞰图。首都图书馆供图
副中心图书馆一层是国内第一家专门搜集、展现非遗文献的主题馆,二层艺术文献馆突出视听特色,通过专业的视听设备,体验聆听黑胶唱片。古籍文献馆还将设立古籍修复体验空间,定期开展古籍文献科普讲解,演绎古籍修复技艺。
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将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展现在大众面前。陈列立足大运河与北京城的密切关系,展示北京的山川形胜、人居历史、城市变迁与发展沿革。
城市副中心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坐落在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内,城市副中心剧院筹备组副组长徐奇介绍,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一些自制剧目可以在城市副中心剧院实现无缝转场,城市副中心剧院的受众定位偏年轻化,将在这里开拓音乐剧、杂技、爵士乐等更适合年轻人的演出形式。
城市副中心剧院效果图。城市副中心剧院供图
徐奇说,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副中心剧院面对的是通州百万人口的常住居民。“我们更看重周边的京津冀、北三县一带,将城市副中心剧院定位为京津冀区域一个重要的文化建筑。”
未来,利用超大地下空间,可最大程度保证地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游客从地铁换乘站经由共享配套设施可以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无缝衔接,提升游览体验。集购物消费、餐饮服务、文创交流、亲子娱乐、共享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三大建筑将辐射至北三县与更广阔的京津冀地区,使其成为消费服务休闲的新高地与潮流汇聚的“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在北京逐渐落地。
北京市文化中心、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北京歌剧舞剧院、南部演艺中心、亦庄文化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依托北京世园会园区、冬奥森林公园等重大赛会活动载体拓展公共文化服务。
按照规划,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高到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不久的将来,十五分钟内城市居民可以获得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
“双奥城市”,推动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3月中旬,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正式落下帷幕。
不论是“冰立方”“雪飞天”,还是“冰丝带”“雪如意”,各种场馆与产业配套设施在后冬奥时代,都将释放持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实现首都城市更新与产业机构优化,开拓出更多空间。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在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上透露,北京正全面落实冬奥遗产战略计划,对冬奥每个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方案。
北京市相关规划也明确,要做优做响“双奥城市”品牌,提高北京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国际一流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赛事运营、市场推广等专业能力,积极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落户北京,打造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地,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
除了本地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冬奥也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的连接与协同发展。
冬奥筹备期间,京张高铁建成通车,张家口纳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建加速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快速形成。
“要借助北京冬奥契机,放大冬奥牵引带动的效应,大力发展普及冰雪运动,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协同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强京张两带在冰雪装备制造、高科技产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刘伯正表示。
规划同时明确,依托新首钢地区,加快建设集专业体育竞技、世界时尚运动精品体验与高端服务业于一体的国家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和资源整合,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据了解,北京市正推进央地、特别是京津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协同发展,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同时,加大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综合运用引进人才、绩效管理、高层次人才激励等政策,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展圣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张彦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