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失落时读一读苏轼的这5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作为宋代的杰出词人,将词从抒情小调发展出豪放一派,虽然被李清照在《词论》中评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苏轼的词读起来不过是不加雕琢的诗而已,且与音律不相协调——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从苏轼开始,词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终至能与诗的地位平起而坐了,影响深远。
苏轼一生坎坷,早年因“乌台诗案”差点连命都丢掉了,晚年又因与新党政见不合而被贬,幸而他生性旷达,总是能从苦难中找到闪光点,他的多数经典词作均是在被贬后四处任职期间写就的,可以说正是那些人生至暗时刻丰富了他的思想和词境,有了世人“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之语。
在苏轼的生命旅程中,有三位女性先后加入进去成为了他的妻子,她们陪伴在苏轼左右,或为他挡风遮雨、或为他坚守后方、或与他心灵相契,使他的风雨人生终有彩虹,而在她们逝去后,苏轼也分别写了一首悼词以表达深深的思念与爱意。
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为乡贡进士之女,自幼聪慧谦谨、知书达礼,1054年,十六岁的王弗嫁与苏轼,可称为苏轼的知己和贤内助。
据说每当苏轼读书有遗忘时,她就能出言提醒,很多书中的问题也都能对答如流,而她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对苏轼的“教导之言”,也即“幕后听言”。
苏轼好交友,每当家中有人过来拜访时,王弗便躲在门帘后偷听,通过他们之间的交谈来辨别来人。比如一次有个叫章惇的,很是吹捧苏轼,王弗却从中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他告诉苏轼要小心章惇,过分热情,恐怕以后会对苏轼不利。果然在后来苏轼落难时,章惇成了迫害苏轼最起劲的那个人。
王弗还时时对苏轼说,我们出门在外,处处要小心,特别是你现在还年轻,涉世不深,对这世道却总是宽容以待,这样是容易陷入别人的套路之中。
可惜世事无常,在王弗27岁时,她便离苏轼而去,苏轼悲痛欲绝,次年为其作铭。
1069年,时任宰相的王安石为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开始变法,1071年,苏轼上书论述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非常生气,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说苏轼的坏话,苏轼为避免惹祸,自请出京为官,初至杭州,后于1074至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那时正是王弗离世十年,苏轼于某夜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后因思念过甚,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虚实结合,上片表达了苏轼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十年间,两人两界相隔,独留孤坟在千里之外,即使想要一述也不可得,那种浓密的哀愁读来让人泪落。而后他又感慨自己的身世,四处奔波,以至于蓬头垢面,鬓角已有如霜白发,当真是字字肺腑、凄凉深伤。
下片则通过梦来寄托了对妻子的难舍深情,想来妻子的面容不只出现于梦中,而是日日映于苏轼的脑海,千行泪也是千日泪,可惜是的当初没有再好好的看看你,那种遗憾、那种哀思是最让人肝肠欲断的事情。结尾处映衬在明月下的短松冈更把这种凄冷的气氛渲染得无以复加,让人一叹再叹,神伤不已。
整首词没有澎湃的情绪,也缺少动人的话语,只有娓娓道来的平实之心,却正是这种平实最能打动人心,于自然清淡中饱含着无尽的真情,因此成了悼亡词中的名作,千年来动人无数。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一盏寿觞谁与举”
王闰之是苏轼结发之妻王弗的堂妹,性情温和、贤惠持家,相较于苏轼的其他两任妻子来说,名气最小,却是与苏轼相伴时间最长的, 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先后历经著 “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历经坎坷与繁华。
1068年,21岁的王闰之嫁给了苏轼,她总是安静的站在苏轼身后,为他打理好一切。被贬后初到黄州的时候,苏轼对生活还是比较悲观的,心情烦闷,小孩又在身前哭闹不止,苏轼为此发了火,王闰之便对苏轼说:“你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一样,怎么不开心点呢?”又备好酒放在苏轼的面前。
苏轼见此,心有感愧,也略感安慰,可以说,正是有了王闰之在旁的开导,苏轼终渡过了人生中的那些低谷,逐渐变得豁达而乐观起来了。
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王润之非常害怕,害怕那些坏人继续用苏轼的诗文作文章,便把苏轼的诗稿都烧掉了,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但在当时那种情形下,王润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家女子做出这样的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是让整个朝廷都风起云涌的一次事件,如果不是有朋友相帮,苏轼可能就再也出不了狱了,而苏轼也在狱中就留下了绝命诗。
在绝命诗中,苏轼写到“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正是他对王闰之的心理——愧疚。他愧疚于王闰之跟着自己后,并没有享到什么福,反而一直处于担惊受怕之中,跟着他四处颠簸流离。
在与苏轼结为夫妻25年后,王闰之追随堂姐王弗的脚步,先苏轼而去。
1098年,苏轼与第三任妻子(待妾)王朝云在王闰之的生辰买鱼放生,写下了《蝶恋花·同安(君)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题目中的“同安”即是指王闰之,那时王闰之已故三年。
相较于苏轼写给王弗的词,这一首《蝶恋花》少了很多伤感之情,更多的是赞美王闰之的贤惠美貌,对家庭的倾心付出以及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的态度(其中一个孩子是前任妻子王弗所生)。
尾句“天公为下曼陀雨”,既是说天公降雨以助鱼儿,又是希望自己放生的诚意能感动上天,降下雨来以悼念亡妻。
在王闰之死后,苏轼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请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并亲自写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说到“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其祭文内容之丰富,远超给王弗与王朝云的,可见王闰之在苏轼心中的地位。在苏轼去世后,其弟苏辙将其与王润之合葬在一起,实现了苏轼 “唯有同穴”的心愿。
第三任妻子:王朝云——“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一首诗其实就是苏轼初见王朝云时为她所写的。
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却因家境贫寒而自幼在歌舞班中为生。在苏轼被贬至杭州任通判时,与友人一起游西湖,期间叫来歌舞班助兴,刚刚12岁的王朝云以其清丽脱俗的、楚楚动人的姿态让苏轼一扫仕途不顺的愁苦,一见倾心,挥笔写下一首诗,描绘了那时心动的感觉。
从此,王朝云以侍女的身份跟随苏轼,及至到了黄州后,已满18岁的王朝云被苏轼纳为待妾,陪伴苏轼度过了在黄州和惠州的艰辛岁月。
王朝云虽为待妾,却比王弗和王闰之更有艺术情调,也更能融入苏轼的精神世界,他们在一起时,时常弹琴吟诗,如果说王弗、王闰之的美是外在的,那么王朝云的美则是内在的,也因此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词是最多的。
据说在惠州时,王朝云时常唱起苏轼写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她唱至“枝上柳绵吹又少”时,总是会想到苏轼那坎坷的命运,突然伤心落泪,唱不下去了,苏轼因此笑话她:“我刚要悲秋,你却在伤春了。”,待王朝云去世后,苏轼便终生不再听此词。
又据《东坡笔记》中记载:有一天,苏轼用过饭后,一边走着一边问旁人:“你们知道这肚中是什么吗?”
有一个婢女说是文章,还有一个说是机械,苏轼觉得都不恰当。这时王朝云说道:“你这一个肚皮不合时宜。”苏轼立刻捧肚皮大笑止:“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当时苏轼在新旧两党的轮流当权时都左右为难,受到排挤,皆因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想法,而王朝云一语说中心事,无怪乎苏轼将她引为知己,能与苏轼如此心灵相通,真算得上是他的红颜知已了。
但王朝云同样薄命,在跟随苏轼到了广州后,染上了瘟疫,终不得治,34岁便离苏轼而去。苏轼伤心不已,连写几首词以表达自己的悲痛,其中第一首便是《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对于王朝云,苏轼更多的是把她当成一位知己,时常将她比作清雅不凡、高洁出尘的梅花。
在这首词里,苏轼便是以梅花的玉骨冰姿来赞美王朝云的天生丽质,刻画出了她超凡脱俗的风韵,怀念了王朝云与自己互为知己的情谊。
句中“晓”字有早晨之意,即代指早晨的“朝”,“晓云空”三字可能便是“王朝云已不在了”的含义。
整首词看似咏梅,实为怀人,格调高雅脱俗,意境婉约朦胧,情深意长,韵味悠远,正与王朝云的气质相符,失去了这样一位红颜,当是令人遗憾万千的。
王朝云去后,苏轼一生再未婚娶,在王朝云墓边修建了六如亭相守,并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