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坏习惯的最好方式(在教育孩子中的郁闷火气)
网上很多辅导孩子作业被气晕的视频,很好笑,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有代入感除了视频,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郁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纠正孩子坏习惯的最好方式?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纠正孩子坏习惯的最好方式
网上很多辅导孩子作业被气晕的视频,很好笑,很多为人父母者都有代入感。除了视频,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郁闷:
“又被老师叫去学校了,这学期第三次了!我这么好面子的人,面子在哪呢?。女儿上课经常打瞌睡,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其实老师哪知道我们的苦,她在家每天晚上都会各种磨蹭到深夜,白天不困才怪。特别是写作业,不是一个慢能形容的,愁死了。”
“今天儿子到校又迟到了。但是他看着倒还是会自己定时间计划,却常常计划落空。一到现实中早上就起不来。愁死了。”
“今天孩子单元测验卷子发下来了,我气死过去。明明都会的题目,我这个老母亲完全都教会了他的题目,整整错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一到考试就出错?为什么?以后长大了该怎么办?”
“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可说话表达很弱很弱。今天带她出去玩碰到班老师,她见了老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连个老师都不叫,尴尬至极,急死我了。”而长期的社交焦虑从心理学角度讲,会另孩子更加的自我封闭,同时会影响到自信心的建立。随着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能会引发神经官能症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都是望子成龙王女成凤;同时,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将持续十几年的家庭教育,也是较少欣喜、常常麻爪。理想与现实折磨着家长,更在折磨孩子。像上面提到的这些视频、段子,值得我们思考,难道我们错了吗?如果错,是错在了哪里?或者说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就无所谓对错,就这么来。
中国的家长没有错。甚至可以说,从群体上来讲,中国家长是世界上最负责、最辛苦的一群人,只有付出不计收获,即使对未来由期许,也更多是希望孩子通过更好的教育获得他们更好的人生。那么我们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鸡飞狗跳”教育现象的问题在哪里?
错在中国家长本质上没有多少人能自觉地脱离自己父辈、祖辈、千百年传下来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有些非常好,有些则不好,是糟粕(甚至堪称教育道路上的魔障),正是这些糟粕,客观上在扭曲着本应没那么多“鸡飞狗跳”的教育之旅。
最突出的扭曲,就是我们缺乏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一味强调的其实是工具人教育,或者说对孩子未来社会身份“礼”的教化。
都知道大禹治水的道理,顺应每个孩子的天性发展,卖茶叶蛋的挣钱超过造导弹的也没关系呀,有人天生学不好数学,卖卖茶叶蛋挣钱没啥不好;有人甘于寂寞投身国防科技值得鼓励。事实上,孩子们到社会上,各自发展天性和特长,也一定是更加幸福的。家长在孩子上学期间争取更多的选择空间没错,需要提醒的是切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将每个人一生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个人素质教育摆到了角落里,反而每天将那些人身以外、甚至人生以外的东西要求到天上去。
传统教育理念中,有哪些真是值得家长警醒的“糟粕”?困扰大、受益小的所谓传统,谁能越早摒弃,孩子教育就越早受益。
先说应保留的好理念(自古以来在这方面说好的论著千千万,说好话的太多了我们不多赘述,梳理三项需要坚持的好理念即可):
“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尤其是身教)对其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核心方法。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不够高大上,所以就忽视自身榜样的意义,这种教育恰似空中楼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诉我们在物质享受上要留有余地,别给孩子的人生挖坑。这是风险提示。很多家长打骂孩子后,就觉得物质上不亏待,这个有风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尽早领悟到修养及素质的重要性,因为无论将来干什么,如果要致远,就要从小有良好的的个人素质。这是基本路径。一切教育都应以人格发展为基本,而不是卷子的发展。
其他就不多说了,不是本文重点。
其次要谈的是重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分辨的事情。你如果分得清楚里面的事情,“鸡飞狗跳”基本就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合乎天性的成长,对孩子一生更有益处的教育。
一、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本质上不是为了让你家孩子人生幸福,请你注意分辨清楚。
我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就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帝王将相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教育子女之道往往成为后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所谓“中国古代×位历史名人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位家教家族”等等,都曾让我们这些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眼前一亮。这些古代教育典范,从方方面面提示我们要遵循的各种道路,但事实上他们只让我们看到想让我们看到的所谓“理念”,比如曹操的孩子都很优秀,后来他就成了家族教育的典范,像什么“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之道,“居家为父子,受事则为君臣,待人处事须遵王法,尔其戒之!”之诫,其实,如果当年曹阿瞒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一片天下,只怕他跟儿孙要说另外一番话了。
《曾国藩家书》是这些年大家都比较重视的家教典范,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说的很全面,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等等,最常说“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这类教育劝诫,事实呢?不全然,当你全面考察了其弟曾国荃等人的实际作为,深入了解他的财产权势对后代荫及多深以后,你就会自己得出其家族教育取得成果的关键在哪里了。
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原因,主要重视在维持封建法统,教育的两大目的,是为了巩固一代又一代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早在《周易・家人》的卦辞就已经提到了家教对于治国的作用,“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目的是“天下定”,而不是人幸福。
二、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一些教育格言,可能到现在依然对人生有指导意义,但你细细分辨以后,自然知道其目的往往并非人生幸福,所以也要分辨清楚,有选择地采纳。
封建时代传承下来的“儒释道”三家,对于如何做人、如何教育,本身是有很好的见解,也流传下来一些熠熠生辉的经典之句。在今天来讲我们人类碰到的问题不就三个吗?第一是人和社会的关系;第二,人自身与心的关系;第三,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在青少年时期在不断探索、不断碰壁、不断进步的“人本主义”问题。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其实这恰是中国早期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其实被扭曲了,人变成了物质的奴隶(不幸的是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也被人的物质化、工具化所侵染)。 中国最初的人本主义,强调人天地万物中是独立的主体;另一方面,人又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不把人凌驾于一切之上。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们应该秉持中国最好的人本思想,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当个孩子,别把家庭教育也当了工具人的模子。关键就是我们要屏除封建糟破,认识清楚中国自己文化优秀的那一面。
“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就说明世界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别太把什么“家训”“家书”当回事,你的孩子应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家庭教育,难道不应该主要承担其顺乎其天性而发展之的教育重任吗?
《礼记·礼运》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生命与名声、财物相比,生命是最可贵的;孔子思想也同样表现出对人的重视,例如马棚失火,孔子先问伤人没有,而不问马(《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起火,孔子更在意人员受伤害)。
我们需要分辨的是,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很大局限性。其一立场是统治者的。例如管仲为了齐桓公“霸术”提出以人为本思想,并非为了人的自主自由、安全健康,而主要为了国家社稷、维护君王统治利益。其二往往具有哄骗和奴役民众的伪装。在受维护专制统治这一前提的影响下,还往往通过“礼”对尊卑、贵贱等级关系形成制度约束,事实上消弭了民为本的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要想做一个不“鸡飞狗跳“”的家长,就要顺乎孩子的特点和天性。孩子睡觉迟或许是他对于完成某一门作业有困难,孩子不爱表达或许是受过逼迫和羞辱等等,当爸当妈的要分析清楚,找出自己孩子的幸福之路,而不是拿自己脑子里的“传统经典”“名家金句”直接去对比孩子,压制要求孩子。
孩子的成长和幸福,不能被封建糟破所绑架。面对传统教育理念,我们要得其益、规其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